空间至机制 ——基于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建设研究

空间至机制 ——基于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

进入新世纪,中国决策层连续发出了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宏观政策和时代语境“催生”了乡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气候,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进行村庄规划建设研究对于完善乡村发展理论体系、建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指导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建筑规划学科的的主流实践主要集中于城市,其相应的理论体系建设和技术研究往往以城市模型为主,涉及乡村甚微。村庄规划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的严重断层和缺失,使得目前的乡村建设实践缺乏指引,而走入误区。误区产生的根源在于漠视主体的积极性,试图以外部力量替代乡村空间内蕴着的各种“自然”逻辑。笔者以此反思并借用其他学科之“眼”,启迪本次研究的新视角,即从乡村内部看乡村事物,站在乡村历时性、共时性的角度看村庄规划建设,关注城乡统筹下村庄本位、村民主体的凸现。在新视角的指引下,本文设计了“宏观认知——微观累积——过程优化”的构思路径和内容体系,从空间和机制两种途径探析村庄规划的技术体系框架与过程模式。“宏观认知”一方面是基于整体观解读村庄规划建设研究的宏观城市化背景和乡村城市化内涵;另一方面是基于借鉴的态度系统梳理和归纳国内外村庄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微观累积”是基于“社会——空间”的范畴,为避免简单地“移植”既有规范认识(如城市的规划理念)于相对陌生的农村领域,注重乡村视角的切入,把平日的认识方法(从既有概念到实践对象)倒置,认识到悖论的事实、走出误区的方向。以此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技术框架,包含村庄规划体系与模式的建构、村庄规划核心技术与策略的解构两个层面。在第一层面,基于内涵的逻辑认知,构架了村庄综合规划(个体)和村庄布点规划(系统)双层次模式的村庄规划新体系,然后从技术路径、内容体系、成果表述三方面进行了新体系模式的深入建构与阐述。在第二层面,笔者在村庄规划调查、村庄综合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的三方面,基于主体内源发展性基础上深入探析了村庄规划的核心技术与策略。“过程优化”是从机制引导的范畴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模式,研究从内在机制剖析原由,在“田野实践”中自涌的乡村建设事件中获得启示,探析与建构了基于社区理念和乡村自治环境下以“项目——社区论坛”为导航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时代的课题
  • 1.1.2 实践的指向
  • 1.2 研究视角的开启
  • 1.2.1 在“邻邦善意忠告”后的“内察”
  • 1.2.2 反思中的方向指认
  • 1.2.3 研究视角的导出
  • 1.3 研究基点的扩展
  • 1.3.1 村庄规划建设的态度伦理
  • 1.3.2 可资借助研究视角的理论概述
  • 1.3.2.1 人类学的主位理论
  • 1.3.2.2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 1.3.2.3 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
  • 1.3.2.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
  • 1.4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4.1 “乡村、村庄”概念的辨析
  • 1.4.1.1 乡村概念的认识
  • 1.4.1.2 村庄概念的定位
  • 1.4.2 “主体、本位”概念的认知
  • 1.5 研究体系的设计
  • 1.5.1 研究内容安排
  • 1.5.2 研究组织框架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2 转向:乡村视野的城市化背景研读
  • 2.1 乡村城市化内涵认知
  • 2.1.1 多学科范畴的城市化内涵扫描
  • 2.1.2 乡村视野的城市化内涵探析
  • 2.2 复杂性与特殊性并存的国内城市化历程认识与趋势研判
  • 2.2.1 城市化历程认识与发展述评
  • 2.2.1.1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阶段
  • 2.2.1.2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阶段
  • 2.2.1.3 小结
  • 2.2.2 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性趋势研判
  • 2.2.2.1 城市化发展旋律: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突破
  • 2.2.2.2 城市化主体表象:乡村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力作用加强
  • 2.2.2.3 城市化运行轨迹与手段:乡村建设得到重视
  • 2.2.2.4 城市化终极走向:城乡和谐、乡村重生
  • 2.3 城市化“技术”载体之乡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认知
  • 2.3.1 国外乡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评析
  • 2.3.1.1 美国模式——内因推进
  • 2.3.1.2 英国模式——阶段破解
  • 2.3.1.3 日本模式——兼业实现
  • 2.3.1.4 发展中国家模式——片面追求工业化
  • 2.3.1.5 小结
  • 2.3.2 国内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判断与趋势思考
  • 2.3.2.1 现阶段乡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势透视和特征表现
  • 2.3.2.2 后发展时期乡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判
  • 2.4 城市化与乡村规划建设协调发展下的城乡关系解析
  • 2.4.1 城乡关系的发展
  • 2.4.2 乡村建设可期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 2.4.2.1 发挥乡村对城市物质基础作用
  • 2.4.2.2 发挥乡村对城市居住功能的吸引作用
  • 2.4.2.3 发挥乡村对城市服务功能补充的主动性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3 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3.1 乡村研究的理论索引
  • 3.1.1 乡村地理学
  • 3.1.2 乡村经济学
  • 3.1.3 乡村社会与政治学
  • 3.1.4 本学科的乡村研究
  • 3.2 国内外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发展
  • 3.2.1 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实践
  • 3.2.2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理想与实践
  • 3.2.3 国际村庄规划与建设实践及模式评述
  • 3.3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4 建构:基于主体内涵逻辑的村庄规划体系与模式
  • 4.1 认知:村庄规划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4.1.1 体系建设的雏形期
  • 4.1.2 体系建设的成长期
  • 4.1.3 体系建设的完善期
  • 4.1.4 亟待提升与整合的村庄规划体系
  • 4.2 审视:新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内涵
  • 4.2.1 内涵起点:与一般城市规划比较
  • 4.2.1.1 城市规划的“拓”与村庄规划的“整”
  • 4.2.1.2 城市规划的“巨”与村庄规划的“微”
  • 4.2.1.3 城市规划的“官/商/民”与村庄规划的“规划师/民”
  • 4.2.1.4 城市规划的“蓝图”与村庄规划的“行动图表”
  • 4.2.2 内涵基础:村庄主体特征与特性
  • 4.2.2.1 环境伦理性
  • 4.2.2.2 动态发展性
  • 4.2.2.3 内生次序性
  • 4.2.3 内涵深入:村庄发展趋势与需求
  • 4.2.3.1 多元产业的发展
  • 4.2.3.2 集约用地的宗旨
  • 4.2.3.3 生态环境的改善
  • 4.2.3.4 乡村文脉的传承
  • 4.2.4 村庄规划的新内涵提出
  • 4.3 开启: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的构架
  • 4.3.1 健全覆盖全域的村庄规划新体系
  • 4.3.1.1 “城市”至“城乡”的规划体系的发展演绎
  • 4.3.1.2 村庄规划的新体系模式的提出
  • 4.3.2 层次一:村庄布点规划的体系与模式深入
  • 4.3.2.1 技术路径
  • 4.3.2.2 内容体系
  • 4.3.2.3 成果表述
  • 4.3.3 层次二:村庄综合规划的体系与模式深入
  • 4.3.3.1 技术路径
  • 4.3.3.2 内容体系
  • 4.3.3.3 成果表述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5 解构:基于主体内源发展的村庄规划核心技术与策略
  • 5.1 调查策略:“驻村体验”
  • 5.1.1 调查是规划的“基石”
  • 5.1.2 村庄规划调查的特殊性
  • 5.1.3 “驻村体验”——人文转向的深度调查策略
  • 5.1.3.1 “驻村体验”——技术交流壁垒的削减
  • 5.1.3.2 “驻村体验”——情感培养的深入
  • 5.1.3.3 “驻村体验”——乡村社会伦理结构解读的“资助”
  • 5.2 村庄综合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技术解构
  • 5.2.1 基点:理念的生成与更新
  • 5.2.1.1 主体尊重——村民的需求和意愿为主体、有效的行动机制为保障
  • 5.2.1.2 产业复兴——以建构健康、多元的村庄产业结构为导向
  • 5.2.1.3 土地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持生态平衡
  • 5.2.1.4 文脉传递——乡村文脉延续、环境友好持续
  • 5.2.2 深入一:村庄发展机制与模式的剖析与引导
  • 5.2.2.1 格局转型——村庄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泛时代特征
  • 5.2.2.2 有的放矢——分类型村庄发展的轨迹与模式的引导
  • 5.2.3 深入二:维系生态安全的村域空间控制与发展
  • 5.2.3.1 村落永续得以——安全的村域生态空间
  • 5.2.3.2 基于生态安全敏感性评价的村域空间控制与发展
  • 5.2.4 深入三:结合地域特征的村庄建设布局与村居设计
  • 5.2.4.1 安全与适宜性为准则的村庄建设用地的选择
  • 5.2.4.2 结合地域特征与遵守集约性的村庄建设布局
  • 5.2.4.3 历史传承与时代转型下的村居设计
  • 5.2.5 深入四:彰显精神与“气质”的村庄公共空间重整与营建
  • 5.2.5.1 村庄公共空间——乡村秩序与地域文化的表象载体
  • 5.2.5.2 “移植城市意识”的村庄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的误区
  • 5.2.5.3 村庄公共空间重整与营建的规划与设计策略
  • 5.2.6 深入五:适宜与经济为前提的村庄公共品规划与配置
  • 5.2.6.1 分类定性、规模定量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5.2.6.2 分类定性的基础设施规划
  • 5.2.7 实现:需求导向的村庄行动规划引入
  • 5.2.7.1 行动规划:提高规划实施有效性的有益策略
  • 5.2.7.2 村庄综合规划需要制定贴近村民的行动规划
  • 5.3 村庄布点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技术解构
  • 5.3.1 基点:原则的统领
  • 5.3.1.1 城乡结合、动态协调
  • 5.3.1.2 因地制宜、适应差异
  • 5.3.1.3 强调综合、注意层次
  • 5.3.1.4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 5.3.2 深入一:村庄体系等级与空间的结构组织
  • 5.3.2.1 以中心村为纽带的村庄体系等级结构建立
  • 5.3.2.2 结合地域特征的村庄体系空间结构组织
  • 5.3.3 深入二:依据调整模式的村庄发展及管制引导
  • 5.3.3.1 村庄布局调整的基本模式
  • 5.3.3.2 依据调整模式的村庄个体管制与引导
  • 5.3.4 实现:实施保障的策略集合
  • 5.3.4.1 策略一:理顺实施机构关系,协调各部门政策
  • 5.3.4.2 策略二:加强人口向中心城镇、中心村的政策引导
  • 5.3.4.3 策略三:保证规划建设资金、促进村庄建设
  • 5.3.4.4 策略四:广泛宣传,促进城乡交流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6 机制:社区理念下自治式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 6.1 村庄规划建设的内在机制剖析
  • 6.1.1 面对乡村治理真空的困惑与思索
  • 6.1.2 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参与主体的关联分析
  • 6.1.3 乡村治理结构演进下的村庄建设运营机制的转型需求
  • 6.1.3.1 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分类、演进及其缺陷
  • 6.1.3.2 转型期需要激活自我整合机制、重构内生自组织
  • 6.2 村庄社区理念的引入与其建设运行机制的转型
  • 6.2.1 社区、社区发展及其社区规划
  • 6.2.2 村庄建设的机制与模式的嫂变
  • 6.3 “项目——社区论坛”导航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 6.3.1 评析城市规划过程模式及对村庄规划过程的影响
  • 6.3.1.1 城市规划过程模式的概览
  • 6.3.1.2 现时大多数村庄规划过程
  • 6.3.2 项目——社区论坛导航的规划过程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7 结语:明日乡村——诗意地栖居地
  • 1)宏观认知是研究的前提,包含两方面
  • 2)微观累积是从空间设计的范畴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技术框架。包含了村庄规划体系与模式的建构、村庄规划核心技术与策略的解构两个层面
  • 3)过程优化是从机制引导的范畴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模式
  • 附录一 村庄布点规划实践:浙江省诸暨市市域村庄布点规划
  • 附录二 村庄综合规划实践:浙江长兴县村庄综合规划
  • 附录三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空间至机制 ——基于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