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态流场论文-顾大鹏,胡文成,窦义涛

冷态流场论文-顾大鹏,胡文成,窦义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态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级旋流器,燃烧室,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冷态流场

冷态流场论文文献综述

顾大鹏,胡文成,窦义涛[1](2019)在《基于PIV技术的双旋流燃烧室冷态流场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双旋流燃烧室流场特性,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双旋流、低排放燃烧室的冷态流场进行测量。并对流场在不同供气压降、不同测量截面上的分布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速度的增大,回流区的面积及回流强度有所增加,回流区长度变长,燃烧室头部气流更稳定,燃烧效率更高。随着距旋流器出口距离的增加,截面上环形流场的强度有所减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多级旋流器实现燃烧室内稳定燃烧并降低排放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9年05期)

邓甜,陈伟,高绪万[2](2019)在《旋流杯矩阵下游冷态流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级贫油直射燃烧概念的多点喷雾燃烧室在降低航空发动机氮氧化物排放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在传统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相邻旋流杯旋转方向相同(顺转)和相反(逆转)两种3×3旋流杯矩阵,数值计算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对比分析了旋流杯矩阵下游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对于逆转旋流杯矩阵,部分旋流杯下游回流区相互靠近,而且回流区的长度与回流速度均大于顺转旋流杯矩阵情况。有利于维持火焰稳定,但燃烧情况下气流在高温环境中滞留时间增加,不利于降低氮氧化物排量。对于顺转和逆转两种旋流杯矩阵,下游回流区边缘处湍流动能最大值与湍流动能分布相似。(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朱一骁,何小民,金义[3](2019)在《联焰板宽度对单凹腔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联焰板宽度对单凹腔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带扩压器和机匣的单凹腔驻涡燃烧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联焰板宽度进行了冷态流场试验。试验在常温常压状态下进行,试验中的主要研究参数如下:在保持联焰板数目不变时,联焰板宽度分别为40mm,30mm,20mm;在改变联焰板数目时,联焰板数目分别为1,3。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流中心(PM)截面上,凹腔内存在双涡流动结构,主涡位于凹腔的中间位置,约占凹腔区域面积的80%;副涡位于主涡与主流之间,约占凹腔区域面积的20%。在联焰板中心(PA)截面上,不同的联焰板宽度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流线形态,当联焰板宽度较宽时,凹腔内为单涡流动结构,仅存在主涡结构,主涡回流气流沿联焰板向火焰筒下壁面流动;当联焰板宽度较窄时,凹腔内为双涡流动结构,主流气流卷入联焰板后。联焰板宽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当联焰板宽度减小时,在PM截面上,凹腔副涡涡心位置在轴向上向上游移动,在径向上向主流移动,主流气流向凹腔扩张程度变小;在PA截面上,联焰板后出现主流和旋涡结构。(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程秀东,张忠孝,张晓旭,白昊,张健[4](2019)在《高炉煤气燃烧器稳燃旋流流场的冷态优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炉煤气热值低,不易点燃、燃烧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旋流燃烧器,通过冷态实验,研究该旋流燃烧器煤气侧旋流叶片角度分别在30°、45°、60°时出口气流对冷态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旋流叶片角度的增加,回流区明显增加,旋流强度逐渐增强,旋流叶片角度为60°时,得到最佳的回流区,回流区长1.98 d_(eq)、宽1.85 d_(eq)。(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于强,郑麒麟,左国华,关靖宇[5](2019)在《再循环烟气对双切圆炉内流场影响冷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气再循环技术因其可以通过改变锅炉辐射与对流受热面的吸热量比例来调节汽温和降低NO_x的排放浓度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烟气再循环系统对二次再热双切圆锅炉内空气动力场的影响机理很难准确把握,针对于此,本文采用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双切圆冷态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再循环喷口与燃烧器喷口的相对位置以及摆角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6种典型工况下烟气再循环系统对双切圆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的影响规律,可为数值模拟计算和新型锅炉开发和验证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锅炉制造》期刊2019年02期)

贾林培[6](2019)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发动机性能要求的提升,新一代的军用发动机既需要满足单位推力大、高马赫数飞行,又要满足低油耗、长久续航,而传统的装备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无法两者兼具,同时传统加力燃烧室由于质量大、流阻损失大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先进战机的要求。因此,本文以变循环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冷态流场特性研究。首先,针对变循环发动机在涡喷模态及涡扇模态下工作的结构特性,本文开展了单涵模式与双涵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的数值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涵模式下,长支板/稳定器两侧及后侧的速度要高于短支板/稳定器两侧速度,但两者回流区大小相似;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器周向倾角越大,稳定器后存在的低速区越小;稳定器径向倾角为70度的模型表现最佳;不同支板叶型对稳定器后流场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采用C7叶型的模型总压损失最小;随着挡片高度增加,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回流区变小,凹腔内流场变得不稳定。在双涵模式下,相比于单涵模式,总压损失及高速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后涵道引射器后的区域,在后涵道引射器前后,速度变化较大,流场不稳定;后涵道引射器的板长增加,燃烧室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的回流区位置改变但大小相似;后涵道引射器的安装位置与燃烧室进口距离增大,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回流区增大;随着挡片高度的增加,回流区的位置发生变化,凹腔内的回流区变大且凹腔内高速区变小。其次,本文基于相似准则,形成了一套模型试验件缩比设计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缩尺准则。为了保证流场的相似性,对缩尺前后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缩比模型与原尺寸模型计算的流场相似。最后,开展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缩比模型试验件和试验方案的设计,并数值研究了壁面效应对扇形模型试验件流场及流阻损失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邢文朝,雷福林,肖云汉[7](2018)在《煤粉柔和气化炉冷态和热态流场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粉柔和气化炉工况特征,设计了热负荷0.5 MW的煤粉气化炉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冷态情况下射流喷嘴相对位置、射流速度、煤粉粒径对烟气回流、停留时间、颗粒浓度的影响,以及热态情况下变工况条件对炉膛温度场、组分场分布和碳转化率的影响,并将热态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黄夏,王慧汝[8](2018)在《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冷态流场对点火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一种用于加力燃烧室中的一体化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的冷态流场进行研究。将冷态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进气条件下的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点火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影响点火成功的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点火成功率随着火焰稳定器内部空腔中的冷却空气进口压力及来流马赫数的减小而提高,该火焰稳定器能成功点火的冷却空气进口总压为0.03 MPa。点火成功后,可适当提高冷却空气进口压力至一定值,以改善雾化,提高燃烧效率,同时也能保证火焰不被吹熄。(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鲍桐,张后雷,苗雨旺[9](2017)在《金属纤维燃气燃烧器冷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纤维燃烧器属于表面燃烧技术的应用装置,与传统的扩散式燃烧器对比而言,具有低污染量排放、高燃烧强度、良好的抗冲击性等优势。文章通过商用软件对于该表面燃烧器的混风结构进行了冷态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旋流叶片或者单独使用均流孔板,难以将燃烧头区域燃料质量分数与混合均匀程度提高至燃烧需求;使用旋风结构与均流孔板复合布置后,燃料与空气速度场可以得到优化,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程度可得到提高,预计可以充分消除炉膛局部高温区域,有益于降低主要燃烧污染物氮氧化物含量。(本文来源于《上海煤气》期刊2017年06期)

凤云仙,冯珍珍,田晓晶,杨安建,宋超[10](2017)在《双径向反向旋流器燃烧室冷态流场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种新设计的双径向旋流器燃烧室的冷态流场进行了研究,并对旋流器的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了计算和验证。研究表明:双径向反向旋流器能在燃烧区形成有效的回流区,同时反向旋转加强了燃料空气混合,有利于污染控制。从旋流数来看,燃烧区旋流数均大于0.6,旋流强度足以形成有效的回流区用于稳燃。最后文章研究了此结构下两级旋流器的流量系数并与初始设计用值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东方汽轮机》期刊2017年04期)

冷态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分级贫油直射燃烧概念的多点喷雾燃烧室在降低航空发动机氮氧化物排放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在传统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相邻旋流杯旋转方向相同(顺转)和相反(逆转)两种3×3旋流杯矩阵,数值计算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对比分析了旋流杯矩阵下游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对于逆转旋流杯矩阵,部分旋流杯下游回流区相互靠近,而且回流区的长度与回流速度均大于顺转旋流杯矩阵情况。有利于维持火焰稳定,但燃烧情况下气流在高温环境中滞留时间增加,不利于降低氮氧化物排量。对于顺转和逆转两种旋流杯矩阵,下游回流区边缘处湍流动能最大值与湍流动能分布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态流场论文参考文献

[1].顾大鹏,胡文成,窦义涛.基于PIV技术的双旋流燃烧室冷态流场测量[J].航空发动机.2019

[2].邓甜,陈伟,高绪万.旋流杯矩阵下游冷态流场特征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9

[3].朱一骁,何小民,金义.联焰板宽度对单凹腔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9

[4].程秀东,张忠孝,张晓旭,白昊,张健.高炉煤气燃烧器稳燃旋流流场的冷态优化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2019

[5].于强,郑麒麟,左国华,关靖宇.再循环烟气对双切圆炉内流场影响冷态试验研究[J].锅炉制造.2019

[6].贾林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7].邢文朝,雷福林,肖云汉.煤粉柔和气化炉冷态和热态流场特性数值模拟[J].当代化工.2018

[8].黄夏,王慧汝.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冷态流场对点火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8

[9].鲍桐,张后雷,苗雨旺.金属纤维燃气燃烧器冷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J].上海煤气.2017

[10].凤云仙,冯珍珍,田晓晶,杨安建,宋超.双径向反向旋流器燃烧室冷态流场数值研究[J].东方汽轮机.2017

标签:;  ;  ;  ;  

冷态流场论文-顾大鹏,胡文成,窦义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