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剧烈动荡,也给美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创伤。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研究次贷危机的微观机制和传染路径、反思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对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和证券化机制的优化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对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节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第二节主要介绍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参与主体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从而为下文分析证券化链条上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提供铺垫。第三节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详细分析了证券化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三个利益主体:次贷发放机构、证券化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他们与其他关联方的冲突。从而提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上有成本信号传递机制的缺失,使得证券化链条极其脆弱。第四节在第三节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脆弱理论,详细勾画了次贷危机发生的过程、机制和传染路径。第五节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基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拉长了信贷链条,加剧了链条上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而信号传递机制的缺失,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证券化链条具有内生脆弱性,这便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文章最后提出应该重新反思和优化证券化机制,可以考虑将证券化表外资产表内化,并且建立起次贷发放机构的贷款质量承诺机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节 导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文献综述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四、主要观点和创新点第二节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在机理一、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与机制三、小结第三节 证券化链条中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一、借款人与次贷发放机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一) 次贷发放机构发放掠夺性贷款—道德风险(二) 次货中的掠夺性条款—一个案例分析(三) 借款人货款欺诈—柠檬市场与逆向选择二、次贷发放机构与证券化机构—信息博弈模型(一) 模型假设与博弃时序(二) 信息完全对称时的博弃均衡(三) 信息完全不对称时的博弃均衡(四) 基于信号成本无差异的信号博弃均衡(五) 基于信号成本有差异的信号博弃均衡(六) 小结三、评级机构与证券化机构—利益合谋(一) 利益合谋—现实原因探析(二) 利益合谋—理论模型解释四、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五、小结:正增强反馈循环系统的形成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金融脆弱与次贷危机传导路径一、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脆弱性二、金融脆弱与次贷危机传导的加速放大效应三、小结:次贷危机传染路径(一) 次货危机的横向传染路径(二) 次贷危机的纵向传染路径第五节 次贷危机反思、启示与建议一、次贷危机反思二、次贷危机启示三、政策建议全文总结注释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信息不对称论文; 金融脆弱性论文; 次贷危机论文; 传染路径论文; 证券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