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帝缺席的时候 ——对威廉·史泰伦的小说《索菲的选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当上帝缺席的时候 ——对威廉·史泰伦的小说《索菲的选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论文摘要

威廉?史泰伦(1925—)被公认为二战后最有成就和最富创造力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虽然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并且一度被看作是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福克纳式小说的直接传承人,但他并未局限于这种传统,而是经常关注国内外大事、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在《索菲的选择》一书中,史泰伦表达了可以说是他全部著作中最危险、最庞大的主题:奥斯维辛—纳粹大屠杀。在这本小说中,史泰伦并没有沿袭当时西方传统的书写历史的方法,即或自上而下(譬如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或宏大的叙述手法(譬如庞大的历史场面)。相反地,他更关注的是那些被湮没或被边缘化的小人物比如索菲的历史以及她过去的经历给她后来的生活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冲击。在这部小说中,史泰伦把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并置,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融合在一起。史泰伦在文学创作中对历史、历史和文学的关系的处置恰与新历史主义方式巧合。所以本文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来分析史泰伦的这部小说并对小说的主题意义进行一次尝试性的评价。本文所提出的论点是:史泰伦的历史意识和文本意识使他俨如一位新历史主义者,他的小说《索菲的选择》着重描述了一段被边缘化、被湮没的小人物(索菲)的历史,而正是这样的一段历史反映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当上帝缺席的时候,人类所拥有的邪恶感和愧疚感,表现了人类救赎的艰辛。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中包括对作家史泰伦的简短评论、小说《索菲的选择》的故事梗概、批评界对这部小说的反应以及新历史主义理论概述。接着,本章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自从这部小说在1979年第一次在美国出版以来,学者们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其或是褒扬或是批评。但就所搜集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新历史主义式阅读。第二章论述威廉·史泰伦在对待历史和文史关系上与新历史主义的一致性。新历史主义超越了文史间的严格界限,开启了文史间的复杂对话。新历史主义者把文学看作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现代小说家,史泰伦在小说的创作中触及到许多令人极为悲伤的事件,探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
  • Abstract (English)
  • Abstract (Chinese)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 1.2 The Scope of the Study
  • 1.3 The Aim of the Study
  • Chapter Two The Violated Boundary between History and Literature
  • 2.1 The Removal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Literature by New Historicists
  • 2.2 W. Styron’s Identification with New Historicists
  • Chapter Three The Demonstration of New Historicists’ New Concept of History and Texts in Sophie’s Choice
  • 3.1 New Historicists’New Concept of History
  • 3.2 New Concept of Texts: the Historicity of Texts and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
  • 3.3 The Historicity of Sophie’s Choice
  • 3.4 The Textuality of Sophie’s and Stingo’s History
  • Chapter Four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Sophie’s Choice from New Historicist Point of View
  • 4.1 The Evil of Humanity
  • 4.1.1 Conscious Evil
  • 4.1.2 Unconscious Evil
  • 4.2 The Destructiveness of Guilt
  • 4.2.1 Sophie’s Sense of Guilt
  • 4.2.2 Stingo’s Sense of Guilt
  • 4.3 The Difficulty of Salvation
  • 4.3.1 Dr. Jemand von Niemand’s Redemption
  • 4.3.2 Sophie’s Expi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他者·理论·异国情调: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方方《软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日常生活关联下的新历史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试论[J]. 东方论坛 2018(04)
    • [4].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J]. 戏剧之家 2017(05)
    • [5].“新历史主义”与生在这一边的我们[J]. 广州文艺 2019(07)
    • [6].历史与文本的对话——试论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批评构想[J]. 参花(下) 2019(12)
    • [7].新课程文本解读方法系列讲座(八) 历史: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双向对话——“新历史主义批评”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29)
    • [8].新历史主义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剧作研究[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9].历史与文本的交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红字》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 [10].浅析美国社会与历史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创作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11].从主人公五龙的形象看苏童《米》的新历史主义特质[J]. 丝绸之路 2017(14)
    • [12].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微[J]. 华西语文学刊 2016(01)
    • [1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哈金的《池塘》主题凸显[J]. 青年文学家 2017(29)
    • [14].新历史主义观下的奥尼尔遁世文学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6)
    • [15].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 芒种 2014(07)
    • [16].感通与惊奇——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两个重要概念[J]. 长江学术 2019(01)
    • [17].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双重性及其困境[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3(03)
    • [18].是历史也是形式——近30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和新形式主义[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04)
    • [19].新历史主义文论再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0].霍尔顿的颠覆与抑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2(04)
    • [21].文化全球化与新历史主义[J]. 才智 2010(13)
    • [22].新历史主义对历史剧研究的适用性[J]. 文学教育(上) 2008(07)
    • [23].新历史主义产生的时代契机新探——基于美国本土的一种偶然和必然[J]. 晋阳学刊 2019(05)
    • [24].《人民的名义》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J]. 名作欣赏 2018(05)
    • [25].福柯历史观与话语权力理论对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J]. 湘南学院学报 2018(03)
    • [26].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J]. 校园英语 2018(03)
    • [27].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J]. 长城 2013(12)
    • [28].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态及诗学指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9].鲍勃·迪伦诗歌《暴雨将至》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河池学院学报 2020(01)
    • [30].《高城堡里的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01)

    标签:;  ;  ;  ;  

    当上帝缺席的时候 ——对威廉·史泰伦的小说《索菲的选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