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

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

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古代词学研究中范畴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几个基本范畴诸如“清空”、“骚雅”、“豪放”、“婉约”的深入探究上,而词学范畴的丰富性使得这一领域的开拓空间还比较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把握词学范畴发展的逻辑线索的基础上,摘选几种重要的或者几乎未进行阐述的范畴作一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主要侧重创作论范畴、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方面,且选取其中比较富有典型性的范畴开展。本原性范畴、鉴赏与批评论范畴涉及较少,因此题目为《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因为词学范畴和其他的文学批评范畴一样,往往采取因循推衍的方式形成子序列范畴,它们之间循环通释,意义互决,使得原有的基始性范畴更为丰富。所以本文在探讨此类范畴时首先作反求式的语义还原,进而将词学中出现的大量子序列范畴分而述之,努力复原该范畴在使用时的情形,在厘清子序列范畴的同时也就对基始性范畴内涵规定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第一章《总论》对词的体式和词学范畴作一界定。从“诗词不同”角度彰显词“别是一家”,词的体式对范畴的形成有所影响。之后对词学范畴的存在状态和序列化特征作一介绍。第三节则对“词学范畴”相关领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因为词是“声学”,所以它的音乐性范畴在第二章展开讨论。主要围绕“协律”中的范畴“协谐”及“音声”中的范畴“脆”、“响”来进行。之后进入词学范畴的风格论范畴,第三章为“婉”范畴。“婉”范畴的探讨早已有之,本文侧重于将各子序列范畴一一厘清,并结合“男子而发闺音”现象的讨论深化对“婉”范畴的认识。第四章为“秀”范畴。“秀”范畴在词学范畴研究上论及相对较少。本文在探讨“秀”子序列范畴时,对“苍秀”、“娟秀”、“幽秀”、“松秀”等做了详细分疏,尤其是“松秀”范畴,前人注意不多。最后一章结合“脉”范畴来探讨词学范畴中章法相关方面。这章从“离合黏脱”、“转”、“留”等名言和范畴入手,以期对章法这一相对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方面做一整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词的体式
  • 第二节 词学范畴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词学音声范畴
  • 第一节 "谐协"
  • 第二节 "脆"
  • 第三节 "响"
  • 第三章 风格范畴举隅一"婉"
  • 第一节 "婉"的语义及思想溯源
  • 第二节 "婉"范畴的序列分述
  • 第三节 婉范畴的阴柔之美——结合"男子而发闺音"所作的讨论
  • 第四章 风格范畴举隅二"秀"
  • 第一节 "秀"的意义探源
  • 第二节 "秀"范畴的历史梳理
  • 第三节 "秀"的范畴序列
  • 小结 秀——新的美学原则之诞生
  • 第五章 词学章法范畴
  • 第一节 "脉"范畴
  • 第二节 "转"范畴
  • 第三节 "离合"与"粘脱"
  • 第四节 "留"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词学国际学术研讨[J]. 国际学术动态 2019(03)
    • [2].声学与艳科——千年词学的两个关键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5)
    • [3].“2019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召开[J]. 文学遗产 2019(06)
    • [4].“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高端论坛成功举办[J]. 长江学术 2017(04)
    • [5].“2017青年学者词学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召开[J]. 文学遗产 2018(02)
    • [6].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J].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2)
    • [7].舂音词社命运走向与现代词学转型[J]. 名作欣赏 2017(18)
    • [8].“重拙大”源于书论说——晚清词学转向的文化与文学史背景分析[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3)
    • [9].《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J]. 文艺研究 2016(09)
    • [10].现代词学的研究价值、现状及方法反思[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1].有声的词学——民国时期词学教学的现代理念[J]. 文艺研究 2015(08)
    • [12].论《瓯社词钞》及其词学价值[J]. 名作欣赏 2015(26)
    • [13].民国以降传统词学对词作体性的辨析[J]. 求索 2015(10)
    • [14].论抗战时期南宋“民族词人”的词学建构[J]. 东方丛刊 2019(01)
    • [15].王柏心的词学理论与创作[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34)
    • [16].《乐府指迷》中沈义父的词学观点[J]. 青年文学家 2017(21)
    • [17].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龙榆生与夏承焘词学因缘述论[J]. 词学 2014(02)
    • [18].2009上海·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合影[J]. 词学 2010(01)
    • [19].中国词学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三:龙榆生(四)[J]. 文史知识 2010(08)
    • [20].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评点研究述论[J]. 老区建设 2019(24)
    • [21].宋南渡后岭南词学的兴起及其地域特征[J].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4)
    • [22].江南词学版图与“环太湖词圈”的动态考察[J]. 社会科学 2016(08)
    • [23].“201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文学遗产 2017(01)
    • [24].浅谈比兴寄托手法对词学发展的影响[J]. 艺术评鉴 2017(17)
    • [25].陈衍词学活动考论[J]. 闽江学院学报 2016(01)
    • [26].现代词学的师承与谱系[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7].朱庸斋对岭南词学的传承[J]. 山花 2015(18)
    • [28].‘二○○九上海·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J]. 词学 2009(02)
    • [29].一部覃思与细辨词学的力作——评欧明俊教授新著《词学思辨录》[J]. 词学 2012(02)
    • [30].中国词学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三:龙榆生(六)[J]. 文史知识 2010(10)

    标签:;  ;  ;  

    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