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中医证候为切入点,探讨围手术期大肠癌证候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大肠癌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和参考。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三篇,分为中医证候研究进展,大肠癌中医证治研究进展与大肠癌西医诊治进展。证候是中医临床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是中医学诊疗体系的核心与纽带。证候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深入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甚少,对大肠癌常见证候分布演变规律认识不清,从而影响了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效果。这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如大肠癌的发病学说与病理分期演化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开展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与西医大肠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以强化大肠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导中医药的预防和治疗、科学地评价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以便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打下基础。为此,笔者结合肛肠专科临床实际,对大肠癌围手术期病例的证候分布、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本文临床研究部分以91例大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调查、手术后每月一次的随访,连续随访3个月,以了解围手术期前后大肠癌证候的分布、组成特点,探讨其证候演变规律,同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组大肠癌患者术前证候均较为单纯,以瘀毒内阻证最多见(73.6%),其次为湿热内蕴证(23.1%)及气血双亏证(3.3%);进一步分析证候与TNM分期及中国分期的相关性,发现大肠癌自然病程中,其发病因脏腑本虚、瘀毒内阻,但早期脏腑机能未损、虚象不显,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故以瘀毒内阻为主要病理变化;中期湿热内蕴证明显增多,且病邪日久渐伤正气,开始出现气血双亏等虚证;及近晚期正气大伤,变证蜂起,虚损证候及虚实夹杂证候多见。分析术后3个月证候演变规律,发现术后早期虚实夹杂证候比例明显增高,于术后1周左右达到最高点,此后逐步降低,而实证比例逐步增加。且术后主证以实证为主,早期为湿热内蕴证,此后瘀毒内阻证比例逐渐上升,占主导地位,这表明恶性肿瘤之“瘀毒”并未因手术切除病灶而消除;兼证以虚证为主,其中最常见气虚证、气血虚证、气阴虚证3种证候,如果将其拆分为基本证候,则气虚证最为多见,术后1周达全部病例的90.1%,此后虚证比例逐渐减少,但3个月内虚证仍以气虚证最为多见。分析原因是由于手术前胃肠道准备、手术耗伤气血、术后禁食、较长时间卧床等原因致,其中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故脾气虚证最为多见。肿瘤患者脏腑本虚,加之手术攻伐,虚损更甚,不仅不利于术后恢复,而且对于肿瘤的复发、转移均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上述研究提示:①脏腑本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瘀毒内阻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大肠癌早期患者证候较为单纯,随着疾病进展,证候分布及演变逐渐复杂化;②手术治疗并未解决脏腑本虚、瘀毒内阻的基本病理变化。术后脾胃气虚对肿瘤复发、转移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③术后早期虚实夹杂证候明显增多,至术后3周仍然有较大比例,对早期化疗有一定影响。提示应早期即行中药干预,以驱邪扶正。④术后早期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辅以益气养血、化瘀解毒,视病程发展调整用药,逐步调整为化瘀解毒为主、益气养血滋阴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