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

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结晶碳化硅,多孔陶瓷,纳米SiC添加,力学性能

重结晶碳化硅论文文献综述

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1](2019)在《纳米碳化硅的重结晶对多孔碳化硅陶瓷制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利用高温重结晶工艺,通过纳米碳化硅(SiC)的蒸发-凝聚实现重结晶粘结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研究纳米SiC添加量对多孔SiC陶瓷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蒸发-凝聚过程,促进了颈部的发育和细小的微米SiC颗粒的物质传输,使微米颗粒尖角处的物质传输能够微米颗粒圆整化和颈部结合提高。此外,随着纳米SiC重结晶的提高,多孔SiC陶瓷呈现气孔率高和从底部到顶部的孔径尺寸呈连续梯度分布的特点,使得多孔SiC陶瓷的抗弯强度由32.7MPa增加至35.8MPa。(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08期)

周小楠,张建飞,黄鑫,智强,杨建锋[2](2019)在《多孔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的烧结颈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气固反应和重结晶烧结,制备了烧结颈结构可控的多孔重结晶SiC陶瓷。首先以微米SiC颗粒作为骨架,通过SiO气体和纳米炭黑的高温气固反应得到纳米碳化硅均匀分布的预烧结体;再对预烧结体进行重结晶处理,通过纳米SiC颗粒的低温蒸发凝聚获取高纯度的SiC多孔陶瓷。研究了重结晶过程中烧结温度对多孔SiC陶瓷的烧结颈、显微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C晶粒之间的烧结颈参数(烧结颈直径/微米SiC晶粒直径,d/d0)决定了多孔材料的抗弯强度。随着烧结温度增加,纳米SiC颗粒的饱和蒸气压升高,加速了蒸发–凝聚的进行,物质传输总量增加,多孔SiC材料的d/d0值增加,抗弯强度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温度高于2100℃时,骨架SiC微米颗粒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残碳,导致材料的抗弯强度降低。原位合成的纳米SiC含量为20%,在Ar气氛中于2000℃保温1h后,材料组织性能最优,烧结颈面积的平均值为15.91μm~2,d/d_0值为99.7%,气孔率为42.4%,抗弯强度高达75.7MPa,其性能优于商用柴油颗粒物过滤材料。(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洪鸣,闫海,李连跃,李斌[3](2016)在《重结晶碳化硅梁在高温吊顶窑应用中的实践、理论分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结晶碳化硅结构件广泛应用于高温、腐蚀、重载的环境下。本文重点论述了在高温吊顶窑生产氧化铝长型制品的吊烧工艺中碳化硅梁的应用实践与理论分析。包括重结晶碳化硅陶瓷梁的简支梁应用分析,实心梁与空心梁的多方面比较,热冲击带来的热应力及其与弯曲应力的迭加,梁的氧化趋势及断裂强度的变化等,对重结晶碳化硅梁在吊烧工艺使用条件下更好地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陶瓷》期刊2016年03期)

黄会波[4](2014)在《壁流式重结晶碳化硅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壁流式重结晶碳化硅柴油机颗粒过滤器已经被证明能有效地控制柴油机碳烟颗粒排放物,达到日趋严格的柴油机排放标准。高纯度的碳化硅原材料是生产一致性良好的碳化硅过滤器的必备条件。为了减少壁流式重结晶碳化硅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的使用成本,通过对碳化硅载体生产工艺的简化与优化,节省了碳化硅原材料的消耗;通过对非对称孔结构的优化设计,增加了机油灰分的储存能力,从而缩短过滤器的长度;通过对粘合剂厚度的优化,提升了过滤器的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上述优化手段是合理可行的。另外,对粘合剂在高温条件下的进行老化性能试验,XRD结果表明,粘合剂在高温1000℃老化10h后,没有明显的特征峰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28期)

李小池,王涛[5](2014)在《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等静压成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重结晶碳化硅制品成型方式,以干压成型、注浆成型、可塑成型为主,研究了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的等静压成型工艺。等静压成型重结晶制品,是将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的原料:50~200μm的碳化硅粒度砂和5~20μm的碳化硅微粉按一定比例,加上粘结性较强的水溶性纤维素和聚乙烯醇,加入成型模具,利用等静压机成型出密度高、强度大的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素坯。通过实验、测试分析、结果讨论,研究了成型压力、保压时间以及粘结剂含量对碳化硅制品素坯密度、强度和素坯和成品的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等静压成型的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的素坯和烧成品,致密度高,坯体中很少有气孔。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成型压力增大,密度也不断增大,最佳成型压力为200 MPa;保压时间的长短,对素坯密度、强度也有影响,最佳保压时间为160 s,实验选用粘结剂最佳含量为2%.与传统成型方法相比,冷等静压成型所得的素坯和成品强度大、密度高、坯体均匀。(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孙洪鸣,赵亚滨,李娅洁,何新涛,王立华[6](2012)在《重结晶碳化硅烧成中碳化硅的分解现象、热力学条件及对蒸发凝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烧成试验采用国内碳化硅微粉,对其烧成后的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检测,在热力学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得出含有较多杂质的国内碳化硅微粉在重结晶烧成中有显着分解挥发,而且影响碳化硅的蒸发凝聚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工业》期刊2012年01期)

梁斌[7](2012)在《重结晶碳化硅浆料的流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结晶碳化硅(R-SiC)陶瓷具有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高熔点、高热导率、高硬度、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以及优异的抗热震性能等,成为窑具、电热元件、锅炉燃烧器等首选陶瓷材料。R-SiC陶瓷制品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陶瓷坯体的密度以及微观结构的均匀性,而坯体的密度以及微观结构又取决于碳化硅浆料的固相含量和流变性。为此,本文以制备高固相含量、低粘度且流变性良好的重结晶碳化硅浆料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分散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对碳化硅浆料流变性的影响。从红外光谱、Zeta电位、物相分析、流变性、沉降行为等角度分别研究了分散剂TMAH对重结晶碳化硅细粉及其浆料的稳定分散效果。研究表明,与未添加TMAH的碳化硅粉体表面Zeta电位相比,添加TMAH后,在pH=3~11范围内Zeta电位绝对值明显提高。在重结晶碳化硅细粉浆料中添加0.3wt%TMAH,可以将其固相含量由33vol%提高到60vol%。研究还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碳化硅粗粉(中位径100μm)和细粉(中位径2.0μm)的最佳粒度级配为7:3。添加0.1wt%TMAH,控制pH在9.63,可以获得最大固含量为70.25vol%的重结晶碳化硅浆料。本文还研究了分散剂TMAH对粗细混合粉体浆料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料流变曲线在高剪切速率范围内呈现高Newton区;在中低剪切速率范围内浆料呈现剪切变稀行为,粘度与剪切速率之间符合幂律方程。通过拟合得到固相含量为62.5vol%、65.0vol%、67.5vol%、69.0vol%的重结晶碳化硅浆料体系的幂律方程分别为:η=0.354γ-0.3743、η=1.232γ-0.4495、η=1.188γ-0.2867、η=1.513γ-0.2752。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固相含量为70.25vol%的浆料经注浆成型后获得的重结晶碳化硅陶瓷坯体的密度为2.37g/cm3。(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2-01-06)

孟昭,杜珊,张向涛[8](2011)在《制备重结晶碳化硅用α-SiC微粉的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烷(PMPDMS)与α-SiC微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于120℃烘干12 h后碾碎,放入刚玉坩埚内,在N2保护下以一定的加热制度进行热处理,然后分析其相组成、比表面积、烧结块密度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同时以B4C微粉取代α-SiC微粉做同样处理后进行XRD和SEM分析,以确定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热处理过程中是否生成了β-SiC。结果表明:1)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试验确定的热处理条件下可以生成β-SiC;2)表面改性后α-SiC微粉相组成发生一定改变,比表面积增大,用其制成的烧结块的密度增大,显微结构更加致密,表明其烧结活性增强。(本文来源于《耐火材料》期刊2011年06期)

任云,任东琦,李娅洁,郝岩,何新涛[9](2009)在《粗颗粒对重结晶碳化硅窑具料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粗颗粒是制备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窑具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本文通过观察颗粒形貌、筛分、pH以及用其配制泥浆后的泥浆性能综合考虑其在重结晶窑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粗颗粒为圆形或者是近圆形、粒度在要求的范围内分布比较广以及颗粒的pH值约为7时,制备出的泥浆粘度最低,泥浆注成坯体的半成品体密最高达到2.71g/cm3。(本文来源于《辽宁建材》期刊2009年11期)

梅心涛[10](2007)在《挤出成型制备重结晶碳化硅热端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碳化硅电热元件——硅碳棒存在着电阻离散性大、致密度差、使用温度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这些难题制约着国内的硅碳棒行业发展。因此探索碳化硅电热元件的新型制备工艺、探讨其结晶性能,对于改善其使用性能,提高其使用温度和使用寿命都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窑炉高温技术的发展,硅碳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硅碳棒的性能以及其使用温度和使用寿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高纯碳化硅作为原料,加入润滑剂和塑化剂,利用挤出成型制备高密度的碳化硅坯体,主要研究了颗粒级配对瘠性料碳化硅挤出成型的影响,确定了挤出成型中颗粒的合理级配;比较几种高效的增塑剂和润滑剂,研究其对成型压力和坯体密度的影响;探讨了模具的结构对挤出成型的影响。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细粉的蒸发的影响;通过测量试样的性能,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发现,当PX用量为0.6%、聚氧化乙烯蜡乳液用量为1.8%时,碳化硅泥料含水在6%左右可以挤出。当采用叁级级配,粒径分别为800μm、100μm、5μm,比例为7.2:1:1.8时,生坯密度达到最高,为2.565g/cm~3。在真空度为2×10~(-2)Pa时,2400℃下烧结,保温1h,可以得到密度为2.486g/cm3的重结晶硅碳棒热端材料,其电导率为0.314Ω.cm,抗折强度为39MPa。通过SEM照片可以看到,细粉完全蒸发,大颗粒分布均匀。研究表明,颗粒级配对碳化硅泥料的挤出成型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颗粒粒径增大,含量多,有利于挤出坯体的密度提高。但是当大颗粒粒径增大到一定值,反而不利于泥料成型的密度提高。对碳化硅泥料来说,PX是一种有效的塑化剂,氧化聚乙烯蜡乳液是良好的润滑剂,能有效的改善挤出过程中泥料的内外润滑。(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气固反应和重结晶烧结,制备了烧结颈结构可控的多孔重结晶SiC陶瓷。首先以微米SiC颗粒作为骨架,通过SiO气体和纳米炭黑的高温气固反应得到纳米碳化硅均匀分布的预烧结体;再对预烧结体进行重结晶处理,通过纳米SiC颗粒的低温蒸发凝聚获取高纯度的SiC多孔陶瓷。研究了重结晶过程中烧结温度对多孔SiC陶瓷的烧结颈、显微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C晶粒之间的烧结颈参数(烧结颈直径/微米SiC晶粒直径,d/d0)决定了多孔材料的抗弯强度。随着烧结温度增加,纳米SiC颗粒的饱和蒸气压升高,加速了蒸发–凝聚的进行,物质传输总量增加,多孔SiC材料的d/d0值增加,抗弯强度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温度高于2100℃时,骨架SiC微米颗粒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残碳,导致材料的抗弯强度降低。原位合成的纳米SiC含量为20%,在Ar气氛中于2000℃保温1h后,材料组织性能最优,烧结颈面积的平均值为15.91μm~2,d/d_0值为99.7%,气孔率为42.4%,抗弯强度高达75.7MPa,其性能优于商用柴油颗粒物过滤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参考文献

[1].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纳米碳化硅的重结晶对多孔碳化硅陶瓷制备的影响[J].粘接.2019

[2].周小楠,张建飞,黄鑫,智强,杨建锋.多孔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的烧结颈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9

[3].孙洪鸣,闫海,李连跃,李斌.重结晶碳化硅梁在高温吊顶窑应用中的实践、理论分析与探讨[J].山东陶瓷.2016

[4].黄会波.壁流式重结晶碳化硅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的设计与优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5].李小池,王涛.重结晶碳化硅制品等静压成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

[6].孙洪鸣,赵亚滨,李娅洁,何新涛,王立华.重结晶碳化硅烧成中碳化硅的分解现象、热力学条件及对蒸发凝聚的影响[J].中国陶瓷工业.2012

[7].梁斌.重结晶碳化硅浆料的流变性研究[D].沈阳大学.2012

[8].孟昭,杜珊,张向涛.制备重结晶碳化硅用α-SiC微粉的表面改性[J].耐火材料.2011

[9].任云,任东琦,李娅洁,郝岩,何新涛.粗颗粒对重结晶碳化硅窑具料浆性能的影响[J].辽宁建材.2009

[10].梅心涛.挤出成型制备重结晶碳化硅热端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重结晶碳化硅论文-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