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64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9年7月于我院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的84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与住院天数要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9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可显著加快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扩张咯血;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rsingeffectoflocaltreatmentofhemoptysisduetobronchiectasisbyfiberopticbronchoscopy.Methods84patientswithhemoptysisduetobronchiectasistreatedbyfiberopticbronchoscopyinourhospitalfromDecember2016toJuly2019wereselectedasthestudysubjects.The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nursingcare,while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thebasisofroutinenursingcare.Thenursing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hemoptysisstoppingtimeandhospitalizationday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thenursingsatisfaction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7.62%,andthatofthecontrolgroupwas80.95%.Thenursingsatisfaction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Strengtheningthe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forpatientswithbronchiectasisandhemoptysistreatedbyfiberopticbronchoscopecanobtaingoodnursingeffect,andcansignificantlyacceleratetherecoveryofpatients,whichis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s]fiberopticbronchoscope;bronchiectasisandhemoptysis;nursing
支气管扩张属于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反复咯血以及大量浓痰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在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不会造成严重体表损伤,且还能有效治疗隐匿在支气管与气管中不易被发现的疾病与各类创伤。保证纤维支气管镜顺利治疗的关键不仅需要操作者掌握熟练操作技能,还需要重视治疗期间的相关护理。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护理效果,特选择我院84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9年7月于我院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的84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支气管扩张咯血相关诊断标准予以确诊。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42例患者中,女18例,男24例;年龄29~69岁,平均(43.6±4.4)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病程(3.7±1.5)年。对照组42例患者中,女17例,男25例;年龄31~69岁,平均(43.8±4.2)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病程(3.8±1.3)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参照《内科学》中关于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予以确诊,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大量黄脓痰并伴有咯血等症状;(2)经胸部CT检查发现支气管管壁变厚且出现囊状或柱状扩张;(3)未并发心肺基础疾病与大咯血患者;(4)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
1.3.1治疗前护理(1)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前必须加强其心理疏导,通过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流程、所用医疗设施、可能实现的预期效果等,来缓解其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在患者治疗前需完善其生理检查工作,若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做好相应处理。(3)嘱咐患者治疗前4h必须完全禁饮、禁食,以免手术疗效受到患者口腔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感染率加大。(4)在患者术前0.5h应肌肉注射0.5mg硫酸阿托品,有助于改善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少患者呼吸道和器官中的分泌物,经药物干预形式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并让患者配合完成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能够维持良好心态接受手术。(5)备好手术期间需要用到的医疗设备、药品等所有用物,并要提前配制好无菌生理盐水以及凝血酶溶液,保证供氧仪、心电监护仪以及吸痰装置等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3.2治疗中干预治疗时尽量将患者摆放至仰卧位或平卧位等适宜体位,创建静脉通路,给予插管供氧,保证供氧速率为2~3L/min,保证心电设施已完好连接并实时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意识状态、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保证所有手术操作的无菌性,所有操作都应严格依据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完成;确定患者出血部位后,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充分灌洗,再予以喷洒处理;实施监控好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若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则应调整供氧速率为4~6L/min。
1.3.3治疗后护理将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拔除,保证患者在治疗台上以侧卧位或平卧位体位休息0.5h,且保证患者呼吸正常,有利于减少患者发生二次出血的现象,防止病灶扩大;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与血压水平,嘱咐患者在术后3h中应禁饮食,以此防止气管发生误吸;术后3h后可进食适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训练患者的消化道与呼吸道肌肉,切忌直接进食固体食物而导致呼吸道阻塞,并且要维持好口腔卫生,定期检测口腔内pH值,让患者意识到口腔卫生的作用,并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
1.4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咯血停止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有非常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3个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采用(%)及(x±s)的形式表现计数、计量资料,采用X2、t检验;比较有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依据。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与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42例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与住院天数要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2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7.62%,对照组42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80.95%,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X2=6.098,P=0.014)。
3讨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止血手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疾病的有效疗法,但是该术式属于有创手术,在为患者实施该项治疗时必须重视患者的相关护理。此次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经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加强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此次研究所应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属于一种优质护理模式,护理期间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始终把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完善患者所有护理措施,通过实施严密的护理计划来加快患者恢复,获得更显著的护理效果。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必须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的规范培训,要严格消毒手术器械,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实施手术前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心理疏导以及相关術前护理准备,提升相关手术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以及护理配合度,以此缩减患者手术耗时,减少患者所受痛苦;手术期间要严密监控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生理指标,并且要适度延长监控时间,以此改善治疗效果。重视手术过程中相关手术人员配合熟练度的训练,有利于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并且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痛苦,术后适度延长对患者的监护与监测时间,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与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可显著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艳.个性化护理在支气管灌洗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应用.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48-149.
[2]徐爱兰.支气管灌洗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微创医学,2011,6(5):48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