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次施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枣,分次追氮,~(13)C,~(15)N
分次施氮论文文献综述
彭玲,董林水,陈印平,宋爱云,赵西梅[1](2019)在《等量分次施氮对冬枣~(15)N和~(13)C利用与分配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年生盆栽冬枣为试材,采用~(13)C、~(15)N双标记示踪技术,在果实发育期研究了等氮量分次追施氮肥对冬枣植株~(15)N和~(13)C吸收、利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至果实采收期,冬枣各器官Ndff值(植株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随追氮次数的增多而显着增大.生殖器官(果实)和营养器官(叶片、枣吊、新生枣头枝和细根)的~(15)N分配率以4次追氮处理最高,1次追氮处理最低,贮藏器官(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15)N分配率的趋势相反;4次追氮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比1次和2次追氮处理高27.4%和15.5%.追氮次数越多,植株总氮量和~(15)N吸收量越大;随时间的推移,1次追氮处理土壤~(15)N丰度和总氮含量持续降低,2次追氮处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次追氮处理变化相对最为平稳,至处理后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果实白熟至采收期,叶片叶绿素、氮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4次追氮>2次追氮>1次追氮.不同处理~(13)C同化物积累与分配不同.4次追氮处理~(13)C固定总量分别是1次和2次追氮处理的1.1和1.2倍.增加追氮次数,促进了~(13)C同化物向果实和贮藏器官的转移,而减少了向当年生营养器官的分配.综上,果实发育期4次追氮通过保证根层稳定、充足的氮素供应,提高了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促进并优化了光合同化物的积累和分配,最有利于冬枣树体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石伟琦,孙光明,陆新华,陈菁,左雪冬[2](2012)在《分次施氮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果农对施肥次数比较困惑的现状,开展分次施氮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试验选用巴厘品种,采用农民传统施氮量N 400 kg/hm2作为固定水平,根据菠萝生长阶段,设计缓慢生长期1次性全部施入,缓慢生长期和加速生长期2次均施,缓慢生长期、加速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3次分别施N 80、200和120 kg/hm2,缓慢生长期、加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和催花前4次分别施N 80、70、150和100 kg/hm24个处理和不施肥(对照),研究了大田种植条件下分次施氮对果重、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2次以上可显着提高菠萝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叶片和植株重量,提高菠萝单果重和产量,且随着分施次数的增加,菠萝的单果重和产量均有升高的趋势。施肥2次以上,单果增重达10%以上,分4次施肥比1次性施肥显着提高单果重和菠萝产量。但对果实的品质而言,随施肥次数增加,可滴定酸、含糖量和Vc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Vc含量下降最为明显,降幅可达14%~26%。因此,如果要提高菠萝产量,氮肥最少需要分2次施用,而要保持较好的品质,施肥次数不要超过2次。(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严君,韩晓增,王树起,李晓慧,朱巍巍[3](2010)在《不同施氮量下一次与分次施氮对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占绝对优势,细菌数量的变化决定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同施氮量下,除225 kg/hm2水平外,分次施氮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分别较一次施氮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增加了30.3%和6.3%;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是一次施氮均高于分次施氮各处理。一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分次施氮方式下,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一次施氮各处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崔欢虎[4](2009)在《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肥料品种对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不同肥料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年型条件下,中、高施肥水平的分次施氮(氮素底施与追施相结合)与一次施氮(氮素全部底施)的产量间无差异,但其产量为氮素50%底施>70%底施>100%底施;不同肥料品种的中、高施肥水平的产量均值不存在差异;分次施氮、一次施氮及不同肥料品种的各施肥水平处理间存在差异,均随施肥水平(N0P0-N202.5P162)的提高其产量在增加。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施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王米,杨京平,徐伟,汪华,孙军华[5](2009)在《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至2005年在浙北富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稻田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在单季稻不同生育期内,测定水稻植株叶、茎、穗、根全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与低施氮水平相比,高施氮水平对水稻增产和对氮肥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着,反而向环境中输入较多的氮素;2年的试验表明,应调整返青期、分蘖期和孕穗期施氮比例,实现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浙北富阳高肥力稻田中施氮水平需兼顾水稻生产、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其适宜施氮量为195~232kg·hm-2.(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褚清河,潘根兴,李健英,李典友,张旭辉[6](2008)在《不同施氮量下北方稻田一次与分次施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适量和过量总施氮量下的一次和分次施氮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山西半干旱地区肥力水平较低的盐渍型水稻土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量(N198kghm-2)下,水稻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较分叁次在不同生育期施氮稻谷平均增产达10%;但过量施氮下,一次性基肥施氮较分叁次施用平均减产6.6%。总施氮量小于适宜施氮量时,基肥一次性施氮较分叁次施用平均增产则达到30%。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与基肥和分蘖初期分两次施氮相比,稻谷产量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插秧前和分蘖初期是该地水稻的有效施肥期。在不施磷肥或磷肥做基肥一次施用而氮肥分次施用的情况下,基肥氮磷施用比例也影响所施用氮肥的肥效;因此,就所试验的肥力较低的盐渍型水稻土来说,可以实行在减量施氮下的插秧前基肥一次性施氮,而不需要追施氮肥,并且在施P2O5130kghm-2的条件下,总施氮190kghm-2即可满足高产,因而可以减少习惯施氮量的1/3。(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马维娜[7](2007)在《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5。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在营养元素的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氮素和水分是维持水稻高产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大田分次施氮和网室叁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分次施氮条件下,对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影响的研究,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根系生长潜力,以期对稻田氮素及水分因子对水稻根际效应、水稻生长的氮肥管理、土壤肥力改善与水分控调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在水稻生长周期内,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的影响。分蘖期时水分因子已开始起作用,到了孕穗期,除磷酸酶是氮素因子对它作用显着外,其余是水分因子。在灌浆期,水稻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的影响,这说明,在采用分次施氮的施肥模式情况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有一定的积累作用,而水分条件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也有一定积累作用。(2)孕穗期,水分条件、氮素因子和水氮互作的交叉影响,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而言,表现出水分条件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最大,而对水稻根际磷酸酶而言,却是N素因子对它的影响最大。交叉影响和N素因子在上述五个指标中,影响排序也不同灌浆期,一般均表现出水氮互作的交叉影响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最大,而对过氧化氢酶而言,却是水分因子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过氧化氢酶和土壤的呼吸强度有关,而含水量又是决定土壤呼吸强度的关键因子之一。(3)成熟期,干湿交替模式可以显着的提高水稻根际微生物生物量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脱氢酶的含量,而对脲酶来说,却是在控水模式下最大,说明适当控制水分,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土壤肥力的保持。干湿交替模式使根系有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水稻生长前期中根系早生快发,根量增加较快,根向地下伸展,扩大了根系吸水、吸肥区间,在水稻生长后期有利于透气增温,仍维持了较好的根系状态,根量大,根系衰老缓慢。而浅水模式,水稻长期处于淹水的条件,耕层土壤处于还原状态,造成根系土壤缺氧,不利于根系生长,限制了根系的发育,根系衰老较快,影响了水稻对水肥的有效吸收,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长。(4)水分因子对水稻根际过氧化氢酶生态效应的影响很大,氮素因子对水稻根际脱氢酶的生态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5)在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水分和氮素管理模式,如在分蘖期可以采用W1N0(控水不施氮模式);孕穗期可以采用W2N2(干湿交替模式施高氮)、W3N1(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施中氮)、W3N2(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施高氮)的模式;灌浆期采用W1N0(控水不施氮)、W2N1(干湿交替模式施中氮)和W2N2(干湿交替模式施高氮)的模式,使水稻根际微生物的生态效应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马维娜,杨京平,汪华[8](2007)在《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3种水分模式(干旱交替型,浅水层连续灌溉型和控水模式)及分次施氮条件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不仅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影响.氮素因子一般在水稻生长的分蘖期就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显着影响,到孕穗期,水分条件开始起作用,在成熟后期,水稻不仅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水分条件和施氮的交叉作用影响.这说明在分次施氮的施肥模式下,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保持一定的持续作用,而水分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作用.同时在水稻生长周期内的各个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根际土壤酶等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9](2006)在《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分次施氮条件,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不仅仅受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水稻生长状态的影响。一般来说,水稻生长旺盛的时候,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竞争营养元素,导致水稻根际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在水稻生长周期内,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根际土壤酶等变化不一致。分次施氮条件下,施氮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C、磷酸酶、脲酶、总蛋白和总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水稻生长的后期,4次施氮全部完成后,施氮与不施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金洁[10](2005)在《分次施氮对稻田水层及渗漏水氮素影响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维持作物高产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危害。本论文主要通过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田面氮素、磷素的动态特征,同时借助自行设计的渗漏计研究在控水灌溉条件下大田模式和网室盆栽模式下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淋失的动态规律,以利于发现氮素在稻田水体的流失规律,为合理施肥、控制氮素流失、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 (1)分次施肥后的次日,田面水中氨氮、总氮浓度明显升高,随着时间推移,氮素浓度下降很快。特别是第一次施氮后第9天,各处理铵氮浓度分别为施后第l天浓度的1.19%~2.70%,全氮则变为6.03%~18.74%(无氮肥处理N-I除外)。铵态氮/全氮比值也呈类似趋势。 (2)相比较而言,田面水体中的硝态氮含量要远远低于铵氮,最大值为2.07mg/L。同时还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其峰值在第3天出现。另外,不同的施氮量的作用下,等量的磷肥所产生的田面效应表现不同,且大体表现为施氮量多者,田面水磷含量也相应多的现象。从环境污染角度考虑,控制氮素、磷素田面流失主要时期为施肥后9天内。 (3)大田渗漏水中铵态氮,硝态氮保持较低的浓度,均小于1mg/L,但对硝态氮而言,仍是氮素淋失的主要类型。从总的趋势来看,渗漏水中氮素浓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次施肥后,不同处理渗漏水中的NO_3-N 浓度均表现为短期内迅速上升、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NH_4~+-N浓度与NO_3~--N 的消长规律相似,但表现出峰值超前的特征。 (4)大田渗漏计中NH_4~+-N、NO_3~--N 及TN累积渗漏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2 分别达到0.933~*,0.984~(**)和0.982~(**)。另外从环境和经济角度考虑,建议在土壤质地粘重、基础肥力较高的水稻土施肥量控制在75~150kg/hm~2 为宜,控制氮素淋失主要时期为施肥后一周内,特别在基肥施后尤为关键。 (5)网室盆栽渗漏水中,处理间反映了随着施氮水平增加,渗漏水中氮素浓度也增加,其中N-I(无氮肥处理)和N-III处理(施氮量300kg/hm~2)的氮素均达到显着差异。同比例的施肥量在网室盆栽模拟中表现出来的铵态氮浓度要低于大田试验。各处理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均大于大田相应的硝态氮浓度。分次施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5-01)
分次施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果农对施肥次数比较困惑的现状,开展分次施氮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试验选用巴厘品种,采用农民传统施氮量N 400 kg/hm2作为固定水平,根据菠萝生长阶段,设计缓慢生长期1次性全部施入,缓慢生长期和加速生长期2次均施,缓慢生长期、加速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3次分别施N 80、200和120 kg/hm2,缓慢生长期、加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和催花前4次分别施N 80、70、150和100 kg/hm24个处理和不施肥(对照),研究了大田种植条件下分次施氮对果重、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2次以上可显着提高菠萝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叶片和植株重量,提高菠萝单果重和产量,且随着分施次数的增加,菠萝的单果重和产量均有升高的趋势。施肥2次以上,单果增重达10%以上,分4次施肥比1次性施肥显着提高单果重和菠萝产量。但对果实的品质而言,随施肥次数增加,可滴定酸、含糖量和Vc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Vc含量下降最为明显,降幅可达14%~26%。因此,如果要提高菠萝产量,氮肥最少需要分2次施用,而要保持较好的品质,施肥次数不要超过2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次施氮论文参考文献
[1].彭玲,董林水,陈印平,宋爱云,赵西梅.等量分次施氮对冬枣~(15)N和~(13)C利用与分配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石伟琦,孙光明,陆新华,陈菁,左雪冬.分次施氮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
[3].严君,韩晓增,王树起,李晓慧,朱巍巍.不同施氮量下一次与分次施氮对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
[4].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崔欢虎.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肥料品种对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9
[5].王米,杨京平,徐伟,汪华,孙军华.分次施氮对单季稻氮素利用率及生态经济适宜施氮量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
[6].褚清河,潘根兴,李健英,李典友,张旭辉.不同施氮量下北方稻田一次与分次施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
[7].马维娜.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8].马维娜,杨京平,汪华.不同水分模式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
[9].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
[10].金洁.分次施氮对稻田水层及渗漏水氮素影响动态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