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杨慧婷,王欢

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杨慧婷,王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感统失调,家庭运动环境

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婷,王欢[1](2019)在《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以动作协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期间较为常见的发育性障碍疾病。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是指外部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有效的整合。DCD和SID都易造成幼儿学习、运动、交往及行为障碍,影响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国内缺乏将两者结合分析的研究。家庭是幼儿早期运动发育阶段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运动环境对幼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幼儿的发育性协调障碍状况和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家庭运动环境与DCD和SID共患发生的关系,以期为之后的干预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309名幼儿,其中男孩172人,女孩137人,平均年龄为3.86±0.47岁。2.2方法 a)研究工具(1)协调性评定:采用Wilson等编制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包括15个与儿童年龄相关的动作发育项目,结果根据所有条目的总分进行评定,总分≤48分为DCD儿童,49-57分为疑似病例,总分≥58分为正常儿童。(2)感觉统合评定:采用台湾学者郑信雄修订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评定。此次调查评定的项目包括前庭功能、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各评定项目凡标准分≤40分者说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现象。(3)家庭运动环境评定:根据花静等从国外引进并修改的《城市学龄前儿童家庭运动环境评价量表》进行调整改编,从家庭周边环境、家庭室内环境、精细动作玩具、粗大动作玩具(家庭运动硬件环境)和养育方式(软件环境)五个维度来评估家庭运动环境情况。b)统计分析:将问卷数据导出至Excel表格进行汇总整理,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调查数据作描述性分析、c2检验、K-W检验、Spearman相关、logistic回归等。研究结果:1)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情况在309名幼儿中,DCD的检出率为8.1%,其中男孩和女孩DCD检出率分别为11.0%和4.4%,男孩DCD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女孩DCD的发病率(p <0.05),此外,有2.9%的幼儿为疑似DCD。2)幼儿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在309名幼儿中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2.1%,其中轻度失调31.1%,中度失调7.1%,重度失调3.9%,男孩和女孩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45.9%和37.2%,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的幼儿其感统问题各因子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是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3)发育性协调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得分均与DCDQ的得分呈显着正相关。DCD幼儿、疑似DCD幼儿和正常幼儿在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得分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K-W检验,P均<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DCD幼儿与正常幼儿之间在感统问卷各评定项目得分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1);疑似DCD幼儿与正常幼儿之间仅在触觉防御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在25名DCD幼儿中SID的检出率高达92.0%,有80.0%的幼儿伴有中重度感统失调。DCD合并叁种感统问题(包括前庭、触觉、本体)的幼儿占56%。可见,DCD和SID存在共患现象。4)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DQ得分与家庭运动环境的各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其中与精细动作玩具、粗大动作玩具、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更高(r>0.2);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与家庭软件环境和多数家庭硬件环境呈显着正相关,但与硬件环境中的精细动作玩具的相关性更高(r>0.2)5)家庭运动环境与DCD和SID共患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有显着相关的因子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各项因素中只有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DCD和SID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而与家庭硬件环境没有关联。在家庭养育方面的得分越高,幼儿发生DCD和SID共患的风险越低。其中家庭养育方式中有8项("鼓励孩子活动、游戏,并通过活动教孩子认识自然常识、自然现象、周围事物等"、"教孩子与活动有关的动词"、"赞赏和鼓励孩子学习新的活动技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物品"、"让孩子生活自理"、"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分在DCD和SID共患幼儿与非共患幼儿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研究结论与建议: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状况与动作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共患现象。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患有发育性协调障碍并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进行感统训练可能是改善其动作协调性的有效方法。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DCD和SID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家长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发展幼儿的大运动及身体协调性。此外,家长不要过度包办孩子的事务,应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管理自己物品、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等)、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以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各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秋玲,龙其泰,刘语媚[2](2019)在《循证护理在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研究组QOL各项指标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应用循证护理,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梁颖[3](2019)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发育性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儿童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异常,而且会导致机体健康、学业水平和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本文对DCD的症状特点、其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估工具的有效性及干预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希望为DCD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8期)

张康,罗冬梅,王传军,王宋扬[4](2018)在《任务导向训练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能力影响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任务导向训练改善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儿童运动能力效果的有效性,为后期团队开发预防和治疗儿童DCD的运动康复手段提供指导方向。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EMBASE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任务导向训练干预DCD儿童运动能力的学术研究。中文检索词:发育性协调障碍、动作特殊发展障碍、运动发育迟缓、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运动障碍、动作协调;任务导向训练、干预。英文检索词:DCD,task-oriented training,intervention,NTT,CO-OP,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的各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结果数据。利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提取的结果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178名DCD儿童。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导向训练能够明显改善DCD儿童的平衡能力(SMD=0.83,95%CI=0.57~1.10,P<0.01),增强手眼协调性(MD=0.79,95%CI=0.05~1.52,P=0.04),提高精细操作能力(SMD=0.87,95%CI=0.32~1.42,P=0.00)以及速度与敏捷能力(SMD=0.74,95%CI=0.32~1.16,P=0.00),且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结论任务导向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D儿童的综合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11期)

崔娓,林森然,古桂雄,花静[5](2018)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发育性功能障碍,DCD儿童虽然存在动作技能协调性障碍,但智力发育可在正常水平。然而儿童运动能力的障碍往往较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其亦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认知,社会危害较大。既往研究显示DCD儿童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治疗,会并发诸多继发性障碍。遗憾的是,目前国内DCD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目前DCD筛查常用的五种评估工具在适用范围、信效度、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以期为DCD的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陶聪,麦坚凝,徐开寿,杨思渊,郑韵[6](2018)在《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构音障碍语音治疗中的应用: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以运动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学习能力为主要特征,常伴发心理行为的异常,如学习障碍、语言和言语障碍、注意力障碍等。DCD儿童运动学习能力较差,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其障碍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还会继发心理、情绪障碍等问题~([1-2])。本病例共患DCD及功能性构音障碍~([3]),但与既往文献记载的功能性构音障碍比较~([4-5]),除了表现口腔运动功能协调障碍及构音异常外,还伴有声调韵律的异常,语言的可懂度差。本文旨在运用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机制,探讨学习能力低下的儿童的构音障碍的语音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庄程[7](2016)在《生态学干预改善发育性协调障碍幼儿动作能力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以任务为导向”、“以过程为导向”以及药物治疗3类干预方法在改善DCD儿童动作能力方面的效果,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DCD儿童动作能力的影响,为DCD儿童干预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探讨生态学干预方法(EI)指导下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对DCD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改善效果,探索适用于中国DCD儿童的有效干预方案,为日后国内广泛开展DCD儿童干预研究奠定实证基础。方法:在系统评价中,搜集1995年至2015年关于针对改善DCD儿童动作能力的中英文干预研究,并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讨论和结论报告。41篇文献被最终纳入系统评价,本文将纳入文献中提及的干预方式分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和药物治疗3类,并采用PEDro量表和牛津中心证据水平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而对每类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在干预研究中,采取自愿原则,对入园体检儿童以及前来就诊的儿童按照DSM-5的诊断标准,运用儿童运动成套实验和Gesell智力发育诊断量表进行DCD诊断,最终筛查出2名DCD(欣欣和壮壮),并在其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对这些儿童实施个性化干预课程,并进行个案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自制的儿童基本信息问卷采集儿童家庭、出生的基本情况,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儿童的情绪、行为、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问题以及亲社会行为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解,通过访谈法了解儿童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并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并以“以任务为导向”方法中的EI理论进行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制定,通过医院和家庭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实证部分的研究。结果:(1)在系统评价中,通过PEDro量表对纳入系统综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6.3,为中等水平,而采用牛津中心证据水平对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水平均在中等(Ⅱb)及以上水平,因此表明所纳入的文献质量均在中等以上。并且通过不同类型干预方式对DCD儿童动作能力改善程度的对比得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对DCD儿童动作能力的提高最有效,其效果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具有一定的疗效。(2)在实证研究中,从定量结果可以看出,欣欣和壮壮的总体动作能力水平均有提高,分别从第二百分位数(P2)和P16提高至P37和P50。抛接分别从P5和P16分别提高至P25和P75,平衡能力也分别从P5和P25提高至P37和P91,欣欣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P2到P50。但是壮壮的动手能力却有所下降。从原来的P37降至P16。(3)从定性结果可以看出,两名儿童的手部的控制能力(即精细动作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即粗大动作能力)均有改善,并能较好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此外,通过干预,儿童在非动作因素方面也有相应的改善。结论:(1)“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差,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其表现出的治疗效果最好,且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的治疗效果较好。(2)在儿童发展早期,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以生态学干预为理论指导,通过正确判断并利用儿童优势制定的干预方案,并在多方(医师、治疗师、家长)参与干预实施的短期、高频率(共四周,每周7天)的干预活动中,能有效提高儿童的动作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表现。(3)训练的连续性、课程内容的难度、儿童自身的能力水平、家长角色的转变、干预环境的选择是影响DCD儿童干预效果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6-04-27)

鲁兰,王玉美,于建娟,季金陵,金华[8](2016)在《学龄前1700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状,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在淮安城区6所幼儿园选择1 727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ABC)"对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明确诊断。结果 1)本组资料中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为8.5%,其中男童为9.7%,女童为6.9%,男童DCD检出率显着高于女童(χ2=4.455,P=0.035);4岁、5岁和6岁组儿童DCD检出率分别为10.2%、8.3%和6.6%,随着年龄的增加DCD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叁组儿童DC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6,P=0.111)。2)DCD女童在手灵巧度方面明显优于男童(t=-2.730,P=0.007),而DCD男童在球类运动技巧方面显着优于女童(t=2.829,P=0.006),两组在平衡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手灵巧度、球类运动技巧、平衡能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尤以男童为显,应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刘萌[9](2015)在《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训练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主要诱发因素与姿势出现异常或其他因素存在正相关,由于该疾病的患儿而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甚至会出现运动障碍,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研究证实,就该类患儿来说,除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外,实施康复训练和针对性护理措施也是势在必行的。为此,本文为探讨康复训练和护理的应用效果,并结合临床实际经验,进而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A5期)

庄程,李红娟,陈艳杰[10](2015)在《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儿童期常见的动作发展疾病,其患病率在欧美国家可高达5%~6%。多项研究表明,尽早对DCD儿童实行筛查诊断,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预后效果。目前我国尚无针对3岁和4岁儿童简便易行的DCD筛查工具,因此本研究引进加拿大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CDQ),将该问卷进行翻译成中文版,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2研究方法将引进的Little DCDQ进行翻译、反翻译以及专家讨论确定中文版的Little DCDQ,并设计儿童基本信息表,以便收集儿童自身和其家庭的基本信息。通过在门诊和幼儿园(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15-11-05)

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研究组QOL各项指标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应用循证护理,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婷,王欢.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杨秋玲,龙其泰,刘语媚.循证护理在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门诊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3].梁颖.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19

[4].张康,罗冬梅,王传军,王宋扬.任务导向训练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能力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

[5].崔娓,林森然,古桂雄,花静.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6].陶聪,麦坚凝,徐开寿,杨思渊,郑韵.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构音障碍语音治疗中的应用: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

[7].庄程.生态学干预改善发育性协调障碍幼儿动作能力效果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

[8].鲁兰,王玉美,于建娟,季金陵,金华.学龄前1700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

[9].刘萌.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训练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0].庄程,李红娟,陈艳杰.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初步分析[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标签:;  ;  ;  ;  

发育性协调障碍论文-杨慧婷,王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