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托物言志”是中国画中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思想之一。古代画论中有大量“托物言志”的论述。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梳理,可以看出古代画家的画法技巧与个人旨趣。南朝时代,宗炳的山水画论显露出“托物言志”的艺术形式,唐代王维注重发挥绘画与诗歌等同的价值,像诗歌那样发挥画的抒情言志作用及劝世教育作用,宋代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鲜明地体现了“托物言志”艺术特征。至元朝汉人画竹、明清的大写意,更显示了中国独特文人“托物言志”的表现风格。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一生怀着愤懑的遗民情绪,把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推到高峰,将画中物象人格化、符号化,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怀。吴门画派则饱蘸笔墨、尽情挥洒,酣畅淋漓、纵恣豪放,将中国文人画的“抒情言志”发展到极致。本文在创作芦苇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借鉴了古代借景借物抒情的传统。在现代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往往忽略了内在的修炼和涵养。研究中国古代画论中“托物言志”画法与审美情趣,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更能够通过研读古代画家所思所绘领悟更多人生真谛。对于我们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够拓展视野,深化绘画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