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活动论文-游爱华,薛积彬,谢露华,程嵘,魏志强

台风活动论文-游爱华,薛积彬,谢露华,程嵘,魏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风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海舄湖,有机碳同位素,人类活动,强台风

台风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游爱华,薛积彬,谢露华,程嵘,魏志强[1](2019)在《海南东部小海舄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台风活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海南东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2015年于海南岛东海岸小海舄湖中采集了一根长73 cm的柱状样(XH15-02),在年代学(210Pb和AMS14C)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环境代用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干密度等)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XH15-02柱状样TOC与TN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C/N比值在10.41~23.33之间变化,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org)值在-25.14‰~-23.29‰之间.通过对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以及与历史文献资料和其他自然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认为XH15-02孔岩芯沉积记录了研究区过去1100多年来较为丰富的气候环境、台风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信息.近千年来,小海舄湖沉积有机物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据估算该岩芯有机碳陆生来源约占47.00%~73.43%,但在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该陆源有机碳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反映了历史时期海南东部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自1850年以来,XH15-02孔岩芯沉积通量的显着增加与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历史一致,反映了研究区近二百年来可能受到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活动影响强烈;多个具有显着偏正δ13Corg记录的时期同史料记载以及周边区域地质记录中的"大风"、"海溢"、"风暴"等事件发生时间较为相近,可能揭示了历史时期的台风或高海平面事件,进而认为小海舄湖沉积在重建历史时期海南地区台风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钱苏伟,赵立清,王晓春,李慧[2](2019)在《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BSISO)指数和台风密集度分析了夏季季节内振荡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台风密集度定义为一天内500 km范围内台风出现的概率,与台风经纬度位置相比,台风密集度可更灵活地表达台风生成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季节内振荡对台风活动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当夏季季节内振荡指数1(BSISO1)处于第1、5、6、7、8位相时,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海域台风活动明显增强;当夏季季节内振荡指数2(BSISO2)处于第2、3、4位相时,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也明显增强。当夏季季节内振荡处于这些位相时,台风活动增强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海域环流气旋式异常、对流活动正异常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林,高拴柱,许映龙,吕心艳,黄奕武[3](2019)在《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NCEP海温实况等资料,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台风生成具有源地偏西、南海台风偏多和台风群发特征明显等特征;台风活动具有年度活跃程度低、台风极值强度偏弱和超强台风异常偏少等特征;台风登陆具有登陆台风个数多、登陆地点偏南、登陆强度偏弱等特征。对2017年度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48、72、96和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4、137、233、318、428 km,各时效误差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美国相比,除120 h外,中国路径预报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24、48、72、96和120 h台风强度误差分别为3.6、5.4、6.6、7.4和6.8 m·s~(-1),较2016年有所减小,24 h误差为历史最低值。强度预报水平居于日本、美国之间。另外,2017年最主要的预报难点是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近海快速加强台风的强度预报。(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李彩玲,李兆明[4](2019)在《珠江叁角洲台风龙卷的活动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珠江叁角洲台风龙卷的活动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台风龙卷发生在6—10月,时间多为10—20时,出现在台风登陆后1.3~21.3 h的时段内;多数龙卷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象限,台风中心在广东湛江一广西东南部或北部湾附近时是珠江叁角洲龙卷发生的高风险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及中低空强东南急流在珠江口附近迭加是龙卷产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强或弱龙卷环境条件的共同特征为低抬升凝结高度、强深层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及较大风暴相对螺旋度(SRH),主要差异是强龙卷的深层和低层垂直风切变与SRH更大;相似台风路径下,有/无龙卷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在于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和SRH,两值越大出现超级单体或中气旋的可能性越大,龙卷发生概率也就越高。台风龙卷风暴母体属于低质心的微型超级单体风暴;低层有强或中等强度中气旋,有时强中气旋中心伴有龙卷涡旋特征(TVS);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或TVS附近。与西风带超级单体龙卷相比,台风龙卷中气旋的尺度更小、垂直伸展高度更低。(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周过海,蔡小辉,劳小青,余海[5](2019)在《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地闪活动及大气电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南省气象局在海南岛内布设的地闪定位网、海口地区组网大气平均电场仪及雷达对超强台风"威马逊"过程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过程在海南岛过境(2014年18日12时至19日12时)时陆地及附近海域的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闪电监测结果显示,18日18时起,发生的地闪数目开始增多,至18日22时达到顶峰,至19日8时以前仍保持较强的频数。地电主要发生在东方市境内及近海,最大密度值出现于洋面,达到了4.7次/km2(海面),陆地最大地闪密度为1.6次/km2。通过对地面电场的演变特征分析来看,嵌于台风外围雨带里的对流云具有叁极性电荷结构特征,这与大部分常规夏季雷暴云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柳龙生,吕心艳,高拴柱[6](2019)在《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董祎杰[7](2019)在《1998—2017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20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特征,文章利用相关台风数据对台风生成源地、巅峰强度、登陆情况3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与全年情况进行综合比较。1998—2017年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编号台风464个,其中夏季生成205个。研究发现:夏季台风生成数与全年总数呈正相关;夏季生成的台风呈现出生成源地纬度偏高(多出现于10°N以北)、经度偏西(140°E以东生成数偏少),巅峰强度偏弱(平均巅峰风速为36.0m/s)特征;夏季登陆我国台风数占比接近全年的2/3,登陆位置与全年情况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惠雯,黄富祥,刘瑞霞[8](2018)在《利用风云四号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监测台风闪电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季节都会遭遇7~8个台风,台风虽可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并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其伴随的灾害性天气却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闪电活动被认为与对流活动的微物理和动力学过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监测台风闪电活动,将有助于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2016年底,我国新一代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风云四号(FY-4)LMI(Lightning Mapping Imager)发射上天,其观测范围覆盖我国陆地和海洋大部分区域及邻近地区,为台风闪电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监测手段。本文利用FY-4LMI闪电探测数据,结合FY-4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红外波段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FNL环境风场资料,以2017年登陆我国的台风过程为例,对台风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闪电与台风强度的关系、垂直风切变对台风闪电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台风的叁圈结构基本一致。眼壁和外雨带是闪电高发区,闪电主要发生在云顶亮温低于200K的区域,且很多时候外雨带的闪电密度更高,甚至在台风减弱阶段,外雨带闪电密度也会保持较高水平;内雨带很少有闪电发生,尽管这里也存在一些亮温低值区。(2)闪电发生与台风强度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台风增强阶段,闪电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变得异常活跃;而台风登陆后,闪电数量有所减少,但当地形条件有利于台风发展时,闪电仍会密集发生。(3)闪电密度最大值也与台风强度有关,强度较大的台风,闪电密度最大值明显高于强度相对较弱的台风。(4)台风闪电的发生与垂直风切变的变化存在一定关联,垂直风切变的增加有利于对流发生。在台风增强和成熟阶段,对流主要发生在垂直风切变下风方及其左侧;台风登陆后,受切变环境、水汽供应和地形条件等影响,闪电分布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8-10-24)

汪娜[9](2018)在《广州:“羊城天盾”风雨无阻》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3日,超强台风“山竹”即将在广东登陆的消息传来,原定于14日至16日举行的多项大型活动均被取消。广州供电局供电抢修专业队却在这一天同时接到两个通知:一是,“羊城天盾”城市人民防空演习照常举行,专业队负责在罗冲围储罐场进行供电抢修课目演练;二是,台风(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防报》期刊2018-09-19)

黄玉卿[10](2018)在《大班主题活动:台风来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主题的由来每年7月到10月,福建沿海就进入了台风多发的季节。幼儿往往会从电视、报纸、微信等多媒体信息及大人们的言谈中不断地了解到关于台风的相关进展信息,看到超强台风后的一片狼藉。这段时间,因为台风原因,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这是一个发生在幼儿身边的重大事件。受其影响,在台风来临前后,幼儿讨论、交谈得最多的便是有关台风的事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8年38期)

台风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BSISO)指数和台风密集度分析了夏季季节内振荡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台风密集度定义为一天内500 km范围内台风出现的概率,与台风经纬度位置相比,台风密集度可更灵活地表达台风生成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季节内振荡对台风活动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当夏季季节内振荡指数1(BSISO1)处于第1、5、6、7、8位相时,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海域台风活动明显增强;当夏季季节内振荡指数2(BSISO2)处于第2、3、4位相时,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也明显增强。当夏季季节内振荡处于这些位相时,台风活动增强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海域环流气旋式异常、对流活动正异常相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风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游爱华,薛积彬,谢露华,程嵘,魏志强.海南东部小海舄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台风活动的指示[J].湖泊科学.2019

[2].钱苏伟,赵立清,王晓春,李慧.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9

[3].董林,高拴柱,许映龙,吕心艳,黄奕武.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J].气象.2019

[4].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李彩玲,李兆明.珠江叁角洲台风龙卷的活动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J].气象.2019

[5].周过海,蔡小辉,劳小青,余海.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地闪活动及大气电场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

[6].柳龙生,吕心艳,高拴柱.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J].海洋气象学报.2019

[7].董祎杰.1998—2017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19

[8].惠雯,黄富祥,刘瑞霞.利用风云四号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监测台风闪电活动[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2018

[9].汪娜.广州:“羊城天盾”风雨无阻[N].中国国防报.2018

[10].黄玉卿.大班主题活动:台风来了[J].福建教育.2018

标签:;  ;  ;  ;  

台风活动论文-游爱华,薛积彬,谢露华,程嵘,魏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