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复旦大学文学史传统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苏永延
导师: 唐金海
关键词: 复旦大学,文学史,文学史观,文学史理论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文学史是学术史的一种。近年来的文学史研究热潮,是学术界对近百年来学术研究的理性反思,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文学史研究路向。本文就是以复旦文学史为研究切入点,力图为文学史学的理论建设作一点应有的贡献。 本文所论述的是复旦大学教师所著的文学史。近百年来,复旦大学文学史名家辈出,他们的著作在全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复旦的文学史写作是与中国的文学史写作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早期的复旦文学史写作,带着新、旧文学史观混杂的痕迹,如顾实、刘大白、张世禄等的著作就是如此,这种新旧思想交汇的文学史著作,或体现在文学史观上,或体现在语言上。二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文学史家,如赵景深、陈子展、卢冀野、吴文祺、刘大杰等,在接受了西方的文艺思想后,以进化史观或初步的唯物史观思想指导文学史写作,为构建具有现代意义形态的文学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尤以刘大杰的文学史为杰出代表,它是文学史写作的一座高峰。解放后,社会制度的变更,人们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欲迅速改变现状的急功近利的左倾思想弥漫一时,复旦诞生了以意识形态思想为指导的文学史,这是特定时代、特定思潮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写作。80年代以来,复旦的文学史家们发扬稳重扎实而又锐意创新的文学史写作传统,清除了庸俗文学社会学的观念,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重新审视文学史,奉献出一批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文学史著作。 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文学史观。文学史观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和灵魂。在文学史观方面,要处理好历史性与主体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发挥撰史者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本文不仅考察文学史写作及文学史的基本理论问题,还进一步考察文学史观的中外文化渊源,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格局中把握文学史理论的演变历程,这样更有利于把握文学史观的流变历程,具有宏观的理论自觉意识。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复旦大学文学史撰写总概述
一、文学史的早期写作
二、新旧交融的过渡性
三、进化史观与初步辩证思想的锋芒
四、意识形态化写作的逐步发展
五、多种文学史观的探索
第二章 新旧交融的过渡性
第一节 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朴学的余绪
一、著述与文学史的关系
二、文学史的特点
1.划清文学界限,勾勒文学发展脉络
2.立论详实
3.从哲学层次和精神层面分析时代与思潮
4.独特的文学分类方法
三、文学史的过渡性
1.体例的过渡性
2.语言的过渡性
3.分析方法的过渡性
第二节 刘大白《中国文学史》:文学的导游图
一、矛盾思想的综合体
二、游览指南的文学史
三、“诗”的文学
四、因袭创造的文学
五、文学史特点
1.强烈的个性色彩
2.注重阐释文学的渊源与发展大势
3.注重语言音韵的分析
4.白话文写作
第三节 张世禄《中国文学变迁论》
第三章 初步进化史观与实证思想的锋芒
第一节 赵景深的文学史:通俗化文学史写作的尝试
一、单纯清新的创作风格
二、《中国文学小史》的特点
1.以作家为主线的纪传性体例
2.纯文学的叙述范围
3.鲜明的比较文学意识
4.语言风趣幽默
三、其他文学史著作的探索
第二节 陈子展的文学史:楚狂的凤歌
一、楚狂的精神
二、“近代文学史”的写作
1.近代时间段的确立
2.唯物史观的神力
3.“新”“旧”的交融与分化
三、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新动向
1.唯物史观的尝试应用
2.体例的探索
第三节 卢冀野:戏曲的传承者
一、诗词创作与理论
二、《民族诗歌论集》及续论
三、戏剧史的写作
四、《八股文小史》
第四节 吴文祺《新文学概要》
第四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杰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一、个性精神的追求
二、问题小说的创作
三、执著理想与疏放情怀
第二节 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一、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解放作品的介绍
二、对描写百姓苦难作品的介绍
三、外国文学理论的介绍
第三节 文学史写作
一、《魏晋思想论》的前驱作用
二、《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特点
1.实证而又辩证的文学史观
2.逻辑的历史统一的叙事体例
3.诗化的叙述语言
4.巧妙广博的借鉴与化用
第四节 文学史的几次修改
第五章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性的证明
第一节 人性观点的揭橥
第二节 文学史的特点
一、文学本位的立场
二、开放性与启发性
三、文学源流的探赜
第三节 文学史观的强化与修改
第六章 多种文学史的涌现
第一节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民间文化形态的张扬
一、民间文化形态理论的特点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的特点
1.潜在写作
2.独特的体例结构
3.独抒己见的作品评析
4.雅俗共赏的细处安排
第二节 唐金海、周斌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系统论的三维范式
一、文学史的特点
1.观澜索源的历史性
2.条分缕析的本体性
3.见仁见智的主体性
二、文学史的借鉴
第三节 多种体例的文学史
一、现代文学教研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陆士清、唐金海等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三、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
四、许道明《中国电影史》(合著)及其他
五、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
六、吴中杰、吴立昌主编《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及吴立昌主编《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
七、吴中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八、蒋凡主编《故事本中国文学史》
第七章 复旦大学文学史观
第一节 文学史观的关键问题
一、历史性的多方体认:
1.历史主体与历史文本的差异
2.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矛盾统一
二、主体性的阐发
三、历史性与主体性辩证统一的写作实践
第二节 复旦大学文学史观的中外文化渊源
一、中国文化渊源
二、西方文化渊源
三、文学史的开放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 陈正敏.复旦大学2009
- [2].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 王瑜.山东师范大学2010
- [3].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D]. 丁欣.复旦大学2004
- [4].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 叶辉.复旦大学2004
- [5].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 罗云锋.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 张大伟.复旦大学2005
- [7].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 李生滨.复旦大学2005
- [8].文学研究会研究[D]. 石曙萍.复旦大学2005
- [9].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D]. 姜晓云.南京师范大学2007
- [10].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D]. 胡希东.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