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

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

论文题目: 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作者: 卫涛

导师: 袁春伟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固相萃取,分离纯化,制备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有毒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蓝藻水华爆发带来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微囊藻毒素是由有害蓝藻水华释放的有毒代谢物,该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并对人类产生危害,迫切要求对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同时,为了深入进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性质、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微囊藻毒素的纯品作为检测标准和材料。本文对微囊藻毒素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体系中的保留特性及分离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初步探讨了两种微囊藻毒素在该体系中的保留规律和机理,建立了固相萃取(SP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方法快速、灵敏,适用于快速分析环境水样中的两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绝对量检出限可达1.00ng,线性定量范围为0.125μg/L~50μg/L,方法对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5%(MC-RR),92.47% ( MC-LR)。实验对采集于无锡太湖梅梁湾处实际水样进行分析,发现水样中主要含有两种微囊藻毒素,其含量分别为MC-RR3.348μg/L和MC-LR0.941μg/L。在参考已有关于蓝藻毒素提取和提纯方法的基础上,摸索改进实验条件,以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为主要手段,利用太湖自然水域中的蓝藻制作了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的高纯度样品,样品经HPLC进一步分析,纯度可达98%以上,干燥后可得两种微囊藻毒素纯品分别为MC-RR121.1μg,MC-LR62.8μg。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华污染现状、爆发、危害及防治

1.1.1 水华污染现状

1.1.2 水华爆发的机理及条件

1.1.3 蓝藻水华危害

1.1.4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1.2 微囊藻毒素研究的进展

1.2.1 微囊藻毒素的概述

1.2.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1.2.3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1.2.4 微囊藻毒素的毒作用机制和危害

1.2.5 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控制与去除

1.2.6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

2.1 国内外检测MCs 方法的简述

2.1.1 生物分析

2.1.2 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2.1.3 生物化学分析

2.1.4 小结

2.2 本文建立的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藻浆样品采集与藻种鉴定

3.2.3 微囊藻毒素的制备

3.2.4 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提纯步骤的优化

3.3.2 样品检测结果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附录A:部分色谱图

附录B:符号

附录C: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BiOBr基漂浮型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抑藻性能研究[D]. 林协昌.南昌航空大学2018
  • [2].典型内陆湖库蓝藻水华遥感监测[D]. 赵丹.西安科技大学2018
  • [3].国产卫星遥感影像中太湖蓝藻水华的信息提取[D]. 夏晓瑞.南京师范大学2014
  • [4].蓝藻水华生消机制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 陈明曦.三峡大学2007
  • [5].硫酸铜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D]. 赵小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
  • [6].蓝藻水华的微生物转化及运用[D]. 吴文娟.南京师范大学2014
  • [7].蓝藻水华衍生物铵态氮对典型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研究[D]. 宋睿.南京大学2011
  • [8].微囊藻毒素对几株水生细菌的影响[D]. 赵天琦.黑龙江大学2015
  • [9].巢湖蓝藻富营养化监测与预警优化研究[D]. 刘莹.合肥工业大学2012
  • [10].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优化与实例分析[D]. 陈海龙.贵州师范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铜绿微囊藻水华模拟研究及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的改进[D]. 赵立佳.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 [2].环境因素对微囊藻毒素厌氧微生物降解的影响[D]. 杨力力.武汉理工大学2007
  • [3].微囊藻毒素-LR的毒性和毒作用机制的研究[D]. 熊丽林.东南大学2006
  • [4].微囊藻毒素分离鉴定及藻类污染预警系统的研究[D]. 杨松芹.郑州大学2007
  • [5].结合态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D]. 杨帆.武汉理工大学2007
  • [6].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 李祝.华中师范大学2005
  • [7].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产毒的影响及浮萍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D]. 张玮.华中师范大学2005
  • [8].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 樊洁.武汉大学2005
  • [9].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D]. 潘新朋.武汉理工大学2006
  • [10].蓝藻毒素的诱导、分离、提取及鉴定[D]. 徐宗军.中国海洋大学2004

标签:;  ;  ;  ;  ;  

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