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刘廷文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563500)

莎士比亚曾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教师的角色是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素质要求和教师对自己承担职责的认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1.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学带来的变化

1.1教学内容多元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

1.2教学资料共享化: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料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料经数字化后存贮。这样使得教学资料能够方便的大量存贮,而且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1.3教学形式开发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开发化。

1.4教学过程个性化: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其顺序,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1.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教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信息技术给教师角色带来的转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原有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它需要不断地解构、整合为新的角色。教师则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

2.1学生学习的“领头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课堂上一群学生痴痴凝望着教师或书本,笔下沙沙作响,仿佛是一群啃草的羊儿。而教师恰似一个“牧羊人”,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协作,教师再也不能“灌输”、“填鸭”了。“牧羊人”的形象应该被重塑为“领头雁”。“群雁高飞头雁领”,知识的源泉在哪里,教师要引导“群雁”踏出一条寻觅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路者,也是寻路人。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为确定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开拓,并且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

教师的职能由主导转为辅导,由台前转入台后,由只管生产(满堂灌)不问销路(学生是接受者)的“计划经济”转向了解学生需求(调查市场行情)、按需供给(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市场经济”,昔日定时、定点、定员进行面授的教学方式转为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传播。这种环境的变化引发的教师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学生生活的“设计师”:日本的石川达三在《关于教育》中说:“对孩子的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成一个好孩子,而是二十年后,当他成为社会的一员时,能够坚强的真正的活下去,这才是教育的着眼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把“学会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偏离生活的轨道。

在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环境虚拟化,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具体而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让他们明白生活是现实的,生活就是烦恼、快乐、宽容、拼搏;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让他们感悟“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你将生活在过去”的深刻内涵。进而吸引学生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

2.3教学过程的“制片人”:有道是“社会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教学活动何尝不是如此?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占用了课堂大半时间,结果是“导”而不“明”,“演”而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充当配角,甚至观众,竟也心甘情愿。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纵览一切,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特征确定并实施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当好“制片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其意也是如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的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

2.4教学资源的“挖泉人”:不知什么时候起,“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成了教师角色的隐喻。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下,教师是不是只要有一桶水就足够了?显然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倒水人”,其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资源,并且加以辨别筛选,让学生自己积极、健康、和谐地发展。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教师自身也要扮演“挖泉人”的角色,不断挖掘“活水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2.5学生心理的“保健师”: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从关注学生心理的角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可能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格的促进者,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师”的职责。

2.6学科教学的“研究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在传统观念上,教学研究是很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无须参与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师要想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承担起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就必须兼任学科教学的“研究员”,从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规律,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教师在进行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具体工作,更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确定新的课程体系。

3.信息技术给教师能力提出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

3.1教学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在此,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这种新理念下的教学能力应包括讲授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团队的管理协调能力,系统性规划和策划能力。

3.2自学能力。2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将迈向知识社会,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知识更新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实施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并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3.3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内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不断地对其了解认识,更重要的是会用它,会管理它,会维护它。所以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更能及时地处理各种技术问题,使教学活动秩序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上,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已是一种必备的基本能力。

3.4组织能力。教师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集体中展开的,学生集体如果出于涣散状态,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无法进行。新的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活动,更需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好学生,协调好学生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相互合作中发展友谊。

3.5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和科研者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课程开发者,教师要始终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研究时代发展趋势,研究教育本质,研究教育发展方向,研究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方法,指向未来,总结实践经验,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重视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视研究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社会的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向专家、学者、科研者的方向努力。参考文献

[1]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1988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基本原理.北京师范大学,1995

[3]邵瑞珍.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

[4]教育研究.1999.7、8.

[5]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第七部.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中国人事出版社.

[6]袁振国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标签:;  ;  ;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