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分类讨论问题

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分类讨论问题

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分类讨论问题

白学斌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一种新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对分类讨论问题的求解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分类讨论

作者简介:白学斌,任教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这就是分类讨论法。

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它不但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往往显得比较盲目,不知是否要分类,什么时候该分?什么时候不分?如何去分类?按什么去分类?分类以后怎么办?是否要整合?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求解中存在问题和困惑,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笔者尝试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维意识,思维过程,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的目的。

下面通过例题来展示如何用“问题驱动”来求解分类讨论问题。

例1解关于不等式>0(a为常数,a≠-)

分析:含参数的不等式,用序轴标根法求解。

问题1:对参数a是否进行分类讨论?若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答:进行分类讨论,因为参数a影响了根的大小,无法标出根的大小及2a+1的符号。

两根-4a,6a在大小不能确定;2a+1的正负号不能确定。

问题2:什么时候进行分类讨论呢?

答:什么时候影响到运算或结果的不确定性,什么时候进行分类讨论。

问题3: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答:是什么影响到运算或结果的不确定性,按其进行分类讨论,

参数a决定了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小,应而我们按照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小进行分类,故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a>0、a=0、-<a<0、a<-分别加以讨论。

问题4:分类讨论的结果怎么办,合并还是不合并?

答:外界参量引发的分类讨论,结果不能合并,自身的分类讨论结果必须合并。

参数a影响的分类,而解的是关于的不等式,即分类讨论的对象与求解的对象不一致,因而结果不能合并。

解:由2a+1>0时,a>-;由-4a<6a时,a>0。

所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当a>0时,(x+4a)(x-6a)>0,解得:x<-4a或x>6a;

当a=0时,x>0,解得:x≠0;

当-<a<0时,(x+4a)(x-6a)>0,解得:x<6a或x>-4a;

当a>-时,(x+4a)(x-6a)<0,解得:6a<x<-4a。

综上所述,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4a或x>6a};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0};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6a或x>-4a};

当a>-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6a<x<-4a}。

例2设函数f(x)=x2+|x–a|+1,x∈R。

(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2)求函数f(x)的最小值。

解(1)当a=0时,函数f(–x)=(–x)2+|–x|+1=f(x),

此时f(x)为偶函数。

当a≠0时,f(a)=a2+1,f(–a)=a2+2|a|+1f(–a)≠f(a),f(–a)≠–f(a)

此时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问题1:对参数a是否进行分类讨论?若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答:要分类,去掉绝对值号的需要。

问题3: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答:按绝对值的意义分类:x≤a和x>a

①当x≤a时,函数f(x)=x2–x+a+1=(x–)2+a+

问题1:是否还要进行分类讨论?若分类,为什么要分类?

答:要分类,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定义区间关系不能确定

问题3: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答: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定义区间关系分:a≤与a>

若a≤,则函数f(x)在(–∞,a]上单调递减。

从而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a2+1

若a>,则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

且f()≤f(a)。

②当x>a时,函数f(x)=x2+x–a+1=(x+)2–a+

若a≤–,则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

若a>–,则函数f(x)在[a,+∞)单调递增。

从而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a2+1

问题4:分类讨论的结果怎么办,合并还是不合并?

答:参数a影响的分类,而解的是的最小值,因而结果不能合并,分情况表达。

综上,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为–a;

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是a2+1;

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是a+。

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分类讨论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了分类以后,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究竟是我们会依据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引起分类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1.由概念内涵分类;2.由公式条件分类;3.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4.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5.由实际意义分类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回顾总结中学数学教材中分类讨论的知识点,大致有:绝对值概念的定义;根式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正负与抛物线开口方向;反比例函数k/x的反比例系数k,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一次函数kx+b的斜率k与图象位置及函数单调性关系;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中底数a的a>1及0<1对函数单调性的影响;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q=l与q≠1的区别;复数概念的分类;不等式性质中两边同乘(除)时正数与负数对不等号方向的影响;排列组合中的分类计数原理;圆锥曲线中离心率e的取值与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对应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讨论;运用点斜式、斜截式直线方程时斜率k是否存在;曲线系方程中的参数与曲线类型;角终边所在象限与三角函数符号等等,当你对以上各种情况“心中有数”时,分类讨论便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发展再提出问题——学生再解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递进式的“问题驱动”,为学生的主体提供和创设了一个优良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思考与探究时间,用问题激励学生沿着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去思考,用问题来锤炼学生的思维意识,不仅强化思维习惯和能力,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学生更能深层次的理解分类讨论的实质,体会到数学问题求解中的无限乐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

邮政编码:710089

Using“Problem-DrivenTeachingMethode”toDiscuss

ClassificationProblems

BaiXuebing

Abstract:Thispapermakesathoroughresearchonsolutionstoclassificationdiscussion

problems.Itcallsforadoptinganew“problem-driven”teachingpattern,thustodevelopgood

thinkinghabitsandimproveproblem-solvingability.

Keywords:problem-driving;teachingpattern;classificationdiscussion

标签:;  ;  ;  

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分类讨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