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藤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藤笋,煮熟,干燥处理,提取溶剂,抗氧化活性
黄藤笋论文文献综述
黄世能,黄雪梅,牛国才,张昭其[1](2014)在《煮熟和干燥处理对黄藤笋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黄藤熟笋、生笋(鲜切笋)、熟笋干和生笋干的水和4种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中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研究了煮熟、干燥加工方法对黄藤笋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煮熟处理能保持或提高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干燥处理则相反。乙醇提取物比水提取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以50%~75%的乙醇提取溶剂效果最好。熟笋在所有溶剂中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表现出最高水平,表明煮熟是黄藤笋适宜的加工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4年03期)
黄世能,郑谊,黄雪梅,赵霞,张昭其[2](2013)在《低温贮藏对黄藤笋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7℃、11℃和25℃4种贮藏温度下,测定了黄藤笋外观品质、笋心的色度、硬度、失重率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于3℃和7℃的黄藤笋分别会在第14天、第21天发生冷害现象,说明黄藤笋属于冷敏性蔬菜。低温可以显着抑制黄藤笋心腐烂的发生,延缓失重率的下降,贮藏28天失重率≤4.5%。随着时间的延长,低温下贮藏的黄藤笋心,其硬度和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25℃下贮藏的黄藤心,硬度在14天前也呈上升趋势,但随后缓慢下降,在第21~28天急剧下降,电导率在第28天时已无法测定,因为部分笋心已腐烂。综合结果分析认为,11℃是黄藤笋适宜的贮藏温度。(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3年04期)
黄世能,黄雪梅,牛国才,张昭其[3](2013)在《黄藤笋和4种常见茎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纯水和10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和50℃水浴萃取法获得了黄藤笋和4种常见茎类蔬菜(芦笋、茭白、莴笋和甜麻竹)的提取液,并通过DPPH法测定了这些提取液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黄藤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芦笋,甜麻竹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最低。黄藤笋、芦笋和莴笋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水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而茭白和甜麻竹则相反。除甜麻竹外,其余4种茎菜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不因萃取方法的不同而有显着差异。研究还表明,黄藤笋提取液在稀释到3200倍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仍有0.33%,而其他4种常见茎菜在稀释2~10倍后已丧失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表明,黄藤笋作为保健品的添加剂具有很高的潜在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3年03期)
刘晓蓉,林晓玲,江嘉玲[4](2012)在《黄藤笋大豆酱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黄藤笋大豆酱的生产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制曲工艺条件,确定发酵盐水浓度。结果表明:以黄藤笋100g、大豆250g、面粉100g、水200mL的原料配比,采用0.3%的接种量制曲48h,成曲的中性蛋白酶酶活为1521U/g;发酵添加的盐水浓度为12%,所得产品风味、口感、色泽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2年12期)
刘晓蓉,白伟芳[5](2012)在《乳酸菌发酵黄藤笋脯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肠膜状明串珠菌(Lm)和植物乳杆菌YD28混合发酵黄藤笋,制成笋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黄藤笋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菌以1∶1.5配比,采用4.0%的接种量,在31℃发酵26h,所得产品的风味、口感和色泽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2年01期)
刘晓蓉[6](2011)在《气调包装对黄藤笋贮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延长黄藤笋的货架期,采用3种不同体积分数配比的气体对黄藤笋进行包装处理,于8℃下贮藏,定期测定黄藤笋的硬度、细胞膜的透性以及可溶性固形物(TSS)、VC、纤维素、总酚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气调包装能较好保持黄藤笋的硬度和细胞膜的透性,减少TSS和VC的损失,延缓纤维素和总酚含量的上升,抑制MDA的生成,延长保质期。其中,以体积分数为3%O2+5%CO2+92%N2的气体配比,贮藏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1年15期)
刘晓蓉[7](2011)在《气调包装对黄藤笋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体积分数为3%O2、5%CO2和92%N2的气调处理和不同贮藏温度对黄藤笋生理特性的影响。黄藤笋经气调处理后,分别于8℃和20℃下贮藏,定期测定其褐变度(BD)、呼吸强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气调处理结合8℃的低温贮藏,能显着降低黄藤笋的呼吸强度,抑制PAL、POD和PPO活性的上升,保持CAT的活性,延缓褐变的发生,延长保质期。(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1年03期)
张君君,黄雪梅,黄世能,赵霞[8](2010)在《鲜切黄藤笋褐变与3个酶活性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藤笋是指黄藤嫩梢中的可食部分,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森林保健蔬菜,褐变是导致鲜切黄藤笋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对可能导致黄藤笋褐变的3个酶活性进行动态测定并作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鲜切黄藤笋在10℃下贮藏28 d过程中,亮度L*值逐步下降,即褐变加重;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后期POD活性有所回升,PPO活性持续下降,PAL活性则维持低水平。POD、PPO和PAL活性与褐变度的灰度关联系数分别是0.8968、0.8074和0.5977,表明POD和PPO在鲜切黄藤笋酶促褐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刘晓蓉,谭才邓[9](2010)在《壳聚糖降解液对黄藤笋的保鲜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50%、100%、75%和50%四种浓度的壳聚糖降解液对黄藤笋进行室温保鲜试验,测定黄藤笋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浸泡处理能减少黄藤笋水分、蛋白质、VC、还原糖和总糖的损失,延缓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抑制细菌的生长。100%壳聚糖降解液的保鲜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0年10期)
张君君[10](2010)在《鲜切黄藤笋保鲜技术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属于棕榈科(Palmae)黄藤属(Daemonorops),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和福建也有人工栽培。黄藤笋是指黄藤的藤茎嫩梢,传统上为云南、海南和广西的一些当地居民所食用。以往的营养成分分析和作为蔬菜食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藤笋是一种较好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的森林蔬菜,但藤笋采伐后由于外部叶鞘和叶片都具有不同程度利剌不便于储运和推广销售,本文通过采用鲜切技术并辅用保鲜剂及包装结合处理黄藤笋,探讨其品质和生理生化变化,探明了其经济适用保鲜技术。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抗氧化处理(1%抗坏血酸、0.25%草酸和1%柠檬酸)、防腐处理(0.5%山梨酸钾和2%氯化钠)和防衰老处理(0.3%氯化钙、抽真空和充氮气)叁个方面进行保鲜剂筛选试验,以失重率、色度、硬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鲜切黄藤笋贮藏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切黄藤笋在10℃下贮藏21d,1%抗坏血酸、0.5%山梨酸钾处理和0.3%氯化钙处理能延缓鲜切黄藤笋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PPO、POD的增加以及色度和CAT的降低,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2、保鲜剂浓度筛选试验,研究了0.5%、1%、1.5%的抗坏血酸、0.5%、1%、1.5%的山梨酸钾和0.3%、0.5%、1%的氯化钙处理对鲜切黄藤笋贮藏品质和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色度、硬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10℃下贮藏28d,1%抗坏血酸、0.5%山梨酸钾、0.3%氯化钙可以有效保持鲜切黄藤笋的贮藏品质。3、不同保鲜剂组合对鲜切黄藤笋保鲜效果的试验,研究了不同保鲜剂及其组合(1%抗坏血酸、0.5%山梨酸钾、0.3%氯化钙、0.5%山梨酸钾+1%抗坏血酸、0.5%山梨酸钾+0.3%氯化钙)对鲜切黄藤笋贮藏品质和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色度、硬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Vc、可溶性总糖、纤维素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低温10℃下贮藏28d,0.5%山梨酸钾+1%抗坏血酸处理能减少鲜切黄藤笋失重率、PPO、POD、PAL活性的增加,抑制色度、CAT降低,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0.5%山梨酸钾+0.3%氯化钙处理能降低鲜切黄藤笋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纤维素含量和POD活性的增加,减缓色度的降低、维生素C的分解、CAT活性的降低,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鲜切黄藤笋在10℃下贮藏保鲜期为14-21d,保鲜剂组合要比单一保鲜剂的保鲜效果要好。4、鲜切黄藤笋低温贮藏中的褐变及相关酶活性关系研究,测定了贮藏于10℃下鲜切黄藤笋的色度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采用灰度关联分析褐变度与POD、PPO、PAL活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OD、PPO在鲜切黄藤笋酶促褐变中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0-05-01)
黄藤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3℃、7℃、11℃和25℃4种贮藏温度下,测定了黄藤笋外观品质、笋心的色度、硬度、失重率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于3℃和7℃的黄藤笋分别会在第14天、第21天发生冷害现象,说明黄藤笋属于冷敏性蔬菜。低温可以显着抑制黄藤笋心腐烂的发生,延缓失重率的下降,贮藏28天失重率≤4.5%。随着时间的延长,低温下贮藏的黄藤笋心,其硬度和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25℃下贮藏的黄藤心,硬度在14天前也呈上升趋势,但随后缓慢下降,在第21~28天急剧下降,电导率在第28天时已无法测定,因为部分笋心已腐烂。综合结果分析认为,11℃是黄藤笋适宜的贮藏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藤笋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世能,黄雪梅,牛国才,张昭其.煮熟和干燥处理对黄藤笋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2014
[2].黄世能,郑谊,黄雪梅,赵霞,张昭其.低温贮藏对黄藤笋品质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2013
[3].黄世能,黄雪梅,牛国才,张昭其.黄藤笋和4种常见茎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英文)[J].世界竹藤通讯.2013
[4].刘晓蓉,林晓玲,江嘉玲.黄藤笋大豆酱的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
[5].刘晓蓉,白伟芳.乳酸菌发酵黄藤笋脯工艺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
[6].刘晓蓉.气调包装对黄藤笋贮藏品质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1
[7].刘晓蓉.气调包装对黄藤笋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1
[8].张君君,黄雪梅,黄世能,赵霞.鲜切黄藤笋褐变与3个酶活性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
[9].刘晓蓉,谭才邓.壳聚糖降解液对黄藤笋的保鲜效果[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
[10].张君君.鲜切黄藤笋保鲜技术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