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
杨国民1王燕梅2段培增2
(1云南省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678000)
【中图分类号】R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1-0055-02
为了探讨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作者与保山市人民医院细菌培养室采用支原体IST试剂盒对83例疑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和药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病例均为保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泌尿外科性病门诊和部分住院的疑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共8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大多在20~40岁之间,最
小的12岁,最大者71岁。分别取男性尿道分泌物和女性宫颈分泌物或二者的中段尿液进行培养。
1.2标本采集男性患者先用消毒棉签将尿道口分泌物拭干净,患者自行挤压阴茎数次后,用无菌棉试纸轻轻插入尿道口内1㎝~1.5㎝,旋转一周,停留数秒钟后取出,放入运转培养基中,立即送细菌培养室检测。女性患者用无菌棉球将宫颈口分泌物擦干净后,将无菌棉试纸伸入宫颈口2㎝~3㎝处,旋转一周,停留片刻,取出宫颈壁上分泌物,放入运转培养基中,立即送细菌培养室检测。
1.3试剂支原体检测采用biomerieuxchinaLimitedIST试剂盒(生物梅埃里中国有限公司生产)。该试验集培养、鉴定、计数、药敏于一体。培养阳性者再行病原体定量及药敏试验。
2结果
2.183例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疑似患者中,支原体阳性45例(阳性率为54.22%),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30例(阳性率为36.14%),人型支原体(MH)阳性5例(阳性率为6.02%),UU和MH合并感染10例(阳性率为12.05%)。
2.24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四环素耐药性最高(耐药率为77.78%),其次为红霉素和强力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2.22%和53.33%),而对氧氟沙星、原始霉素和交沙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4.44%、20.00%及6.67%。
3讨论
3.1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致病支原体,20~30%的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由解脲支原体引起,并且认为支原体与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男性不育、女性不孕、习惯性流产、早产、死胎、异位妊娠、子宫颈炎等有关。本次对83例疑诊为非淋性菌泌尿生殖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3.1.1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45例,阳性率为54.22%,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30例,阳性率为36.14%,这说明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且以UU为主。
3.1.2本次检出支原体阳性标本中,有5例为人型支原体(MH),占阳性标本的11.11%;10例为UU与MH混合感染,占阳性标本的22.22%,这说明本地区的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人型支原体感染占一定比例(33.33%)。
3.2药敏试验是临床医生选择用药的重要依据。
3.2.1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耐药(如青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对抑制膜蛋白和胞桨合成药物敏感(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等)。因此,我们按照支原体IST试剂盒规定的做六种
药敏,即DOX-强力霉素、JOS-交沙霉素、OFL-氧氟沙星、ERY-红霉素、TET-四环素、PRI-原始霉素。
3.2.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77.78%,其次为红霉素和强力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2.22%和53.33%,对氧氟沙星、原始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4.44%、20.00%和6.67%,提示临术治疗支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可选用交沙霉素、氧氟沙星和原始霉素,不宜首选四环素、红霉素和强力霉素。
3.2.3支原体对上述六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且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强力霉素耐药率升高,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办医和个体诊所繁多、性病诊疗市场十分混乱,抗生素应用不规范,有些江湖医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乱用抗生素治疗性病;第二,有的性病患者讳疾忌医,自行购抗生素服用,造成抗生素应用不准确,剂量和疗程均不足。
3.2.4原始霉素出现耐药现象,在国内很少报道。本次观察,支原体对原始霉素耐药率为20.00%,本地区为何出现原始霉素耐药性,有待研究。
3.2.5本次观察结果,对本地区临床医生选择用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建议临床上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不能盲目凭临床治疗经验,更不能一概用强力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基层医生诊治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时,如无条件做培养及药敏试验时,作者推荐使用下列方案,既可治疗支原体感染,亦可治疗衣原体感染:方案一:阿奇霉素1g,一次顿服;方案二:美满霉素100mg,口服,每日2次,共10天。
参考文献
[1]吴志华,陈秋霞,陈红清等.现代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8.
[2]性病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M].南京: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