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中心学校325407
摘要:在音乐的知识领域里,节奏训练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堂节奏训练
所谓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它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而存在,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形象的塑造也直接取决于节奏的运用。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却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认为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节奏训练教学进行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挖掘音乐素材,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场景等为启发元素,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的长与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节奏,加深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认识音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一些动物的走路姿态,然后根据动物走路的节拍把音符形象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走“咔、咔、咔、咔”,马驹跑“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模仿的节拍在器乐上弹奏出来。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挖掘那些声音长与短不同的律动,引导学生用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来、拍出来。如:
(1)××|××||读作:咚咚咚咚(模仿心跳声)
(2)××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3)×××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可见,借助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进而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节奏所带来的乐趣。
二、强化听觉训练,培养节奏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言之,加强小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为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流行歌曲《双节棍》,由于《双节棍》的节奏感比一般歌曲较强,又深受小学生喜爱和追捧,学生在听这首歌曲时,会跟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地晃动、点头、拍手,是节奏感训练的效果,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节奏感。此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水龙头没关紧“滴答滴答”声;刮风发出“呼―呼―”的声音;上楼的“通通通通”,下楼的“踏踏踏踏”……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敏感,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每种声音都有各自的节奏特点。
三、借助肢体语言,提高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的一种方式,采用多种变化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游戏,以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这些动作包括拍腿、捻指、跺脚、拍手等,这些动作大多简单,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利用这些动作发出的声音进行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使得学生感知和掌握节奏。
四、运用打击乐器,挖掘节奏
打击乐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很陌生,当我将各种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个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非常得激动,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我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
比如,在教学《儿童圆舞曲》一课时,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我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用沙球来伴奏,一组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表演,一组同学来演唱。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充分地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如:《小雨沙沙》一课,可用沙锤:XX|、三角铁:X-|进行伴奏。再如:《快乐的小木匠》一课,可用双响筒:XXXX|、沙锤:XXX|为歌曲伴奏。通过对打击乐器的操作应用,既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使音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实践证明,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用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感知节奏、掌握节奏,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海艳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浅析[J].教育:00115-00115。
[2]袁芳王卓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音乐时空,2015,(23):149-150。
[3]陈城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读写算:教研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