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论文文献综述)
肖继发[1](2021)在《生物质热解油中酚类和酮类相关体系相平衡实验和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环境友好、原料丰富等优点,将其转化为绿色能源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已引起广泛关注。生物质热解技术是生物油生产普遍采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在高温无氧的条件下将生物质热解得到生物质热解油。检测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油中含有较多的酚类、酮类、醛类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其中某些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合成原料,将其分离精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同时有利于生物质资源回收与利用。相平衡研究是化工分离的关键和基础,相关工艺设计和装置改进均需精确可靠的相平衡数据。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油相关体系(酚类和酮类)相平衡的研究,为生物质热解油相关体系的工业分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研究采用Rose汽液平衡釜测定了常压下生物质热解油酚类化合物相关体系(环己烷+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3,5二甲基苯酚/间甲酚)和酮类化合物相关体系(2-丁酮+环戊酮、2,3丁二酮+环戊酮)汽液相平衡数据,采用面积检验法和点检验法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利用活度系数模型(NRTL、Wilson和UNIQUAC)对二元汽液平衡实验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相应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并对实验数据与回归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一致性较好。本研究基于基团贡献法,采用Dortmund修正的UNIFAC模型(UNIFAC-DMD)对酚类和酮类体系进行了估算。对于酚类体系,重新回归了C-CH2官能团交互作用参数,并用于酚类其他体系的估算验证;对于酮类体系,定义了新的官能团CH2COCH2,并进行了相关官能团交互作用参数的回归,并用于酮类体系的估算验证,取得了较好的估算结果。此外,本研究基于酮类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采用Aspen Plus严格计算模块Rad Frac设计了酮类混合物分离流程,设计目标为产品纯度为99.7wt%,模拟结果表明酮类产品(2-丁酮、2,3-丁二酮和环戊酮)纯度均达到设计目标,该流程设计可为生物质热解油酮类化合物的工业分离提供技术依据。
何莉[2](2020)在《多酚油萃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生产双酚A、酚醛树脂、消毒剂等,用途广泛。酚类化合物主要通过煤焦油或煤液化油分离提纯所得,但随着下游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于酚类化合物,尤其是苯酚、甲酚等低级酚,现有产能已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寻找新的途径获得酚类化合物很有必要。焦化含酚油是延迟焦化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主要包含芳烃、烷烃和酚类化合物。其中,酚类物质含量高达30%-50%,以苯酚、甲酚为主。一般需通过加氢精制进行脱除以保证油品稳定性。随着原油资源逐渐劣质化,焦化含酚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加氢精制难度增大,因此将酚类化合物提取出来进行回收很有必要。现主要脱酚方法为碱洗法,污染环境。本研究以环境友好的乙二醇为萃取剂,对萃取分离焦化多酚油展开工作,建立萃取多酚油工艺。液液相平衡数据是萃取研究的基础,由于现有焦化多酚油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较少,本文通过自行搭建的液液平衡装置测定了常压下邻甲酚-间二甲苯-乙二醇在30℃、40℃、50℃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考察乙二醇的萃取能力。通过Hand方程、Bachman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对实验数据可靠性验证,三个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大于0.99,说明实验数据可靠性较高。用NRTL与UNIQUAC模型进行实验数据关联,回归得到该三元体系的模型参数,两个模型的均方根偏差均小于1.8%,说明回归的NRTL与UNIQUAC模型可描述该三元体系的相平衡关系。以工业常见的焦化多酚油为原料,建立萃取多酚油的工艺流程:首先采用乙二醇进行多酚油萃取;其次考虑到乙二醇与酚类物质沸点接近,采用反萃的方式进行乙二醇与酚类物质的分离。该流程以甲苯为反萃剂,涉及萃取、反萃、乙二醇回收、甲苯回收等过程。对萃取塔萃取比、乙二醇进料温度;反萃塔反萃比、甲苯进料温度;甲苯回收塔理论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等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全流程的操作参数,最终得到的混酚产品中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可达89.9%,为多酚油脱酚工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邬乐欢[3](2017)在《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戊烷和新己烷是石油化工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具有非常高的经济附加值,且在混合C5资源中占有不小的比例。目前我国对于混合C5资源的综合利用途径较为单一且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资源经过简单分离后以溶剂油或低纯度单体烃类油等产品进行销售,很少进行深度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C5资源分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C5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课题结合新疆康佳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5资源分离提纯项目,开展了环戊烷和新己烷分离的研究,开发了萃取精馏新型混合溶剂,并同时对水合物法分离该体系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意义。考虑到环戊烷和新己烷是近沸且共沸的体系,萃取精馏是分离这类体系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预测烷烃、环烷烃在常规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优化COSMO-RS方法,计算常规溶剂存在下新己烷-环戊烷体系的相对挥发度,筛选出较优的溶剂。并通过量化计算分析常规溶剂与环戊烷、新己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常规溶剂的筛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样,通过COSMO-RS方法计算了环戊烷、新己烷在936种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和选择性系数,研究了离子液体结构与选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对环戊烷/新己烷的选择性受阴、阳离子种类影响,阳离子上增加官能团可显着提高离子液体的选择性。通过量化计算研究了离子液体-环戊烷/新己烷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戊烷、新己烷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环戊烷与离子液体之间的作用更强,这是离子液体显着改变体系相对挥发度的原因。在溶剂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了 CP-I型双循环汽液相平衡釜测定了 101.3 kPa和不同剂油比下环戊烷+新己烷+常规溶剂三元体系和环戊烷+新己烷+常规溶剂+离子液体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由常规溶剂+离子液体组成的混合溶剂以及常规溶剂都能改变体系的相对挥发度,但是混合溶剂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溶剂,且混合溶剂中离子液体的含量较少。此外,随着剂油比的增大,相对挥发度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混合溶剂可以作为分离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新型溶剂,提高了分离效果。利用汽液相平衡数据,拟合得到了 NRTL热力学模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并导入到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中。研究了常规溶剂的萃取精馏工艺以及混合溶剂(常规溶剂+离子液体)的萃取精馏工艺。对比两种工艺条件,采用混合溶剂时的流程所需的理论板数、热负荷等都小于常规溶剂的流程。通过经济分析表明,含混合溶剂的萃取精馏工艺的TAC(Total Annual Cost)比常规溶剂更少,进一步验证了新型混合溶剂在环戊烷-新己烷体系分离上的优越性,且在工业应用时并不需要改变常规溶剂萃取精馏的流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初步探讨了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和新己烷的可能性。分别考察了环戊烷、新己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验证了力场参数的可靠性。研究了常压下不同温度对环戊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5 K时环戊烷水合物开始分解,这个温度稍大于文献中的实验值。并且考察了新己烷水合物在常压和280 K时的稳定性。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加入新己烷后环戊烷水合物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环戊烷水溶液和水合物的相界面上有新的笼形生成,这对于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新己烷是有利的。因此,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从分子水平提供一些理论指导,而判断这个方法是否可行还需要从实验角度来验证。
刘二博[4](2015)在《萃取精馏分离苯—环已烷—噻吩共沸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等以生产各种物料的化工类生产部门中,混合物的分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沸点相近或能形成共沸的液体混合物中,普通精馏的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分离,但萃取精馏的方法有时可以解决因沸点相近而难以分离的问题。文章以萃取精馏分离苯-环己烷-噻吩近沸点体系为课题,首先综述了苯-环己烷、苯-噻吩体系的分离现状,并对萃取精馏及萃取剂选择依据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其次实验选择了苯酚、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N-甲酰吗啉(NFM)、2-溴噻吩、2,5-二溴噻吩七种溶剂作为萃取剂,进行了萃取精馏的研究,考察了不同萃取剂以及含量对苯、环己烷、噻吩相对挥发度和活度系数的影响。实验利用改进的Rose汽液平衡釜建立了一套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首先测定了常压下苯-噻吩、苯-苯酚、噻吩-苯酚三组二元汽液平衡数据以及苯-噻吩-苯酚一组三元汽液平衡数据,并对这三组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用NRTL、Wilson模型进行了估算,关联得到了两组二元体系的交互作用参数。同时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了苯-噻吩-苯酚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所得理论值与实验值做比较,吻合较好。此外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苯-环己烷-噻吩-NMP(DMF、2-溴噻吩、DMSO、NFM、2,5-二溴噻吩)六组四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观察了相对挥发度随溶剂含量不同的变化规律。用UNIFAC-Dortmund模型对NMP-苯-环己烷-噻吩体系数据进行了关联,所得结果较为满意,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用该模型对苯-环己烷-噻吩-DMF(2-溴代噻吩)两组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估算,回归出了基团52ACS-39DMF、52ACS-33Br之间的交互作用参数。最后用该模型分别计算出NMP、DMF、2-溴噻吩作为溶剂时苯-环己烷-噻吩的活度系数组合项和活度系数剩余项的值,并讨论每组活度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①对于苯而言,NMP对其活度系数影响不大,而DMF、2-溴噻吩对苯活度系数影响较大,说明基团ACH与溶剂基团间的相互作用是苯活度系数变化的主要贡献者。②对于环己烷而言, NMP对环己烷活度系数的组合项和剩余项均有影响且都是正偏差,即NMP分子的大小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均对环己烷的活度系数有贡献;DMF对环己烷的活度系数组合项没有影响,剩余项增加,即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环己烷活度系数变化的主要贡献者;2-溴噻吩作为溶剂时,活度系数组合项增加剩余项减少,总体不变。③对于噻吩而言,NMP,DMF,2-溴代噻吩三种溶剂均没有对噻吩活度系数产生较大影响,且组合项、剩余项也波动不大,由此可知溶剂分子的大小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均对噻吩活度系数没有影响。
石家美[5](2014)在《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体系汽液相平衡模拟》文中认为在芳烃萃取精馏工艺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萃取剂与芳烃、非芳烃间的汽液相平衡数据是分离芳烃得到高纯产品的重要基础数据。传统上,相平衡数据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N-甲酰吗啉是萃取精馏常用的萃取剂,但其沸点与C6-C8的芳烃和非芳烃沸点相差较大,难以采用常规方法来测定其汽液相平衡数据。目前,分子模拟方法已发展成为获取热力学数据的一条重要途径。吉布斯系综蒙特卡罗法因无需计算化学势,不考虑相边界,常用作计算流体相平衡的一种方法。力场是吉布斯综蒙特卡罗法的关键因素。力场形式及力场参数直接决定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N-甲酰吗啉作为一种环状分子,相比于链状分子,其力场参数的复杂性加剧了其获得难度,使得环状流体的汽液相平衡模拟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TraPPE-UA力场为基础,基于N-甲酰吗啉力场参数缺失问题,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其二面角参数、电荷参数,并结合从文献中迁移的部分力场参数,构建了适用于N-甲酰吗啉的专用力场。采用构建的力场对N-甲酰吗啉/正己烷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证实了构建的N-甲酰吗啉力场及模拟方法对N-甲酰吗啉/正己烷体系的可适用性。通过对N-甲酰吗啉的电子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对N-甲酰吗啉范德华作用力中贡献较大的基团,并采用探测粒子法对其非键相互作用进行了计算,从而优化其范德华参数。采用量化计算的分子内参数和修正后的范德华参数,计算了N-甲酰吗啉/正己烷体系在T=393.15K,P=227.23389.52kPa下的汽液相平衡组成,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模拟误差在1.51%9.89%之间。模拟结果表明针对N-甲酰吗啉建立的专用的力场可以较好地描述N-甲酰吗啉体系的热力学特性。本文采用构建的N-甲酰吗啉力场,对常压下的N-甲酰吗啉/正己烷、N-甲酰吗啉/苯及N-甲酰吗啉/2,4-二甲基戊烷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预测,以期为芳烃萃取精馏工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王争荣[6](2012)在《以N-甲酰吗啉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甲酰吗啉(NFM)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溶解性、无毒无腐蚀、黏度小、沸点和凝固点适中、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等优点,在乙烯裂解装置配套的芳烃抽提工艺与炼油系统的芳烃抽提工艺中,NFM是最常用的萃取精馏溶剂之一。在萃取精馏过程中,相关的工艺设计和改进均需要精确可靠的相关体系的相平衡数据,测定以NFM为溶剂的相平衡数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利用汽液双循环Rose釜建立了一套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乙苯-NFM、丁基苯-NFM、异丙苯-NFM、1,2,4-三甲基苯-NFM四组二元体系的常压汽液平衡数据。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并用NRTL和UNIQUAC两种模型对这四组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进行了计算,关联得到了四组二元体系的交互作用参数。此研究还设计了一套液液相平衡釜,测定了1,3-二甲基环己烷-NFM、正丙基环己烷-NFM、3-甲基戊烷-NFM、正庚烷-NFM、正壬烷-NFM和2,2,4-三甲基戊烷-NFM六组二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分别采用NRTL和UNIQUA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到了六组二元体系的两种模型的交互作用参数。实验还测定了苯-环己烷-NFM及2,2,4-三甲基戊烷-乙苯-NFM两套三元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液液平衡数据。采用NRTL模型及二元实验数据得到的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计算了2,2,4-三甲基戊烷-乙苯-NFM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很好。本研究以Aspen Plus软件为工具,用Dortmund修正的UNIFAC基团贡献法研究了芳烃抽提工艺中相关体系的汽-液和液-液相平衡数据的估算。将NFM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拆分:一种将其当做一个独立基团NFM;另一种将其拆分为CHO和C4H8NO。根据本实验数据和文献发表的烷烃-NFM及环烷烃-NFM体系液液平衡数据,采用两种拆分方法,分别拟合了CH2-NFM、 CH2-CHO、CH2-C4H8NO、c-CH2-NFM、c-CH2-CHO、c-CH2-C4H8NO的UNIFAC-Dortmund交互作用参数。利用拟合得到的UNIFAC-Dortmund参数,估算了相关文献数据和未见报道的异戊烷-NFM二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利用汽液平衡实验数据,采用第一种拆分方法,拟合了ACH-NFM和ACCH2-NFM两对基团的UNIFAC-Dortmund交互作用参数,随后用拟合的这些参数估算了1,2-二甲基-3-乙基苯-NFM、1-甲基-3-乙基苯-NFM两个二元体系的常压汽液平衡数据。
曲宏亮,王俊,刘艳升,胡玉峰[7](2012)在《N-甲酰基吗啉芳烃萃取精馏工艺的模拟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以N-甲酰基吗啉(NFM)-烃类的相平衡数据为基础,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NFM芳烃萃取精馏工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装置的实际操作状况。考察剂油比、贫溶剂进料温度以及贫溶剂中苯含量等参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获得N-甲酰基吗啉芳烃萃取精馏工艺的最佳操作参数为:剂油质量比4.66,贫溶剂进料温度112℃,贫溶剂中苯质量分数在1%左右。优化工况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苯收率和苯纯度明显提高,其中苯收率提高0.6百分点,苯纯度提高0.06百分点。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8](2010)在《真空膜蒸馏分离苯/N-甲酰吗啉水溶液体系微分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新的半经验半微分传质传热模型,以苯/N-甲酰吗啉(NFM)水溶液体系为代表,研究了真空膜蒸馏分离去除苯的传质传热过程.并通过数学模拟和实验考察了操作参数对苯的传质通量、去除效率、分离因子以及水传质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真空膜蒸馏的传质传热过程,能直观地解释实验结果,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另外进料浓度、流量、温度及真空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苯的传质通量,但不利于提高分离效果.浓度、流量对传质的影响表现为对液相扩散传质能力的增强.温度及真空度对传质的影响表现为对气液界面分压的影响.以上因素的影响最终体现为对扩散组份跨膜分压差的影响.
黄垒[9](2010)在《以环丁砜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及流程模拟》文中提出环丁砜液液抽提工艺多见于现代芳烃联合装置中,其工艺流程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提供以环丁砜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通过流程模拟计算分析影响液液抽提工艺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利用Rose釜建立了一套汽液平衡实验系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苯-环丁砜、甲苯-环丁砜、乙苯-环丁砜、对二甲苯-环丁砜、异丙苯-环丁砜、1,2,4-三甲基苯-环丁砜共六个二元体系的常压汽液平衡数据。液相分别采用NRTL和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到了上述六个体系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利用自制液液平衡釜建立了一套液液平衡实验系统,测定了1,3-二甲基环己烷-环丁砜、正丙基环己烷-环丁砜两个二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分别采用NRTL和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进行了关联,得到上述两个体系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芳烃抽提体系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繁多,本研究采用UNIFAC估算方法补充了芳烃抽提工艺相关体系的汽液和液液相平衡数据。利用实验测定的芳烃-环丁砜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拟合并检验了CH2-TMS、ACH-TMS、ACCH2-TMS三对基团的UNIFAC-Dortmund交互作用参数,进而估算了丁基苯-环丁砜、1,2-二甲基-3-乙基苯-环丁砜、1-甲基-3-乙基苯-环丁砜三个二元体系的常压汽液平衡数据,并采用NRTL模型对估算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到模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利用文献报道的烷烃-环丁砜液液平衡数据,检验发现已有UNIFAC-LLE方法和参数不适合估算高温下烷烃-环丁砜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UNIFAC-Dortmund模型,采用文献数据数据拟合得到了CH2-TMS基团交互作用参数,估算效果较好,进而利用该方法和拟合参数估算了异戊烷-环丁砜、甲基戊烷-环丁砜、甲基己烷-环丁砜、甲基庚烷-环丁砜四个二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采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对估算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到了模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利用实验和估算数据拟合得到的参数,采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了石科院专利《利用萃取和萃取精馏回收芳烃的方法》中芳烃抽提流程。模拟结果与专利所述接近,并对影响芳烃抽提装置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
丁韶华[10](2009)在《萃取精馏精制粗苯工艺中助溶剂的选择及相平衡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家庄焦化集团Krupp-Koppers(K-K)法粗苯精制工艺中萃取精馏工艺段采用N-甲酰基吗啉(NFM)为萃取剂,但目前存在溶剂比过高的问题。本实验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1, 2-丙二醇(1,2-Propylene glycol)三种溶剂作为助溶剂并以不同的比例与原溶剂N-甲酰基吗啉(NFM)配伍形成复合溶剂。拟通过使用复合溶剂来提高萃取精馏溶剂性能,进而降低萃取精馏塔的溶剂比。实验从萃取精馏原料液体中选取了几种主要组分作为实验研究的原料,通过测定各种复合溶剂与原料液的多元汽液相平衡数据,求得了不同溶剂比下待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同时为了比较,测定了不加助溶剂时NFM与原料液的汽液相平衡数据,通过比较加入助溶剂前后待分离组分相对挥发度的变化情况选取了适合的助溶剂,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复合溶剂的适合溶剂比。由于含NMF的汽液相平衡数据非常缺乏,国外关于NFM的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报道仅有邻二甲苯+NFM与均三甲苯+NFM两个体系,而通过实验获得各种相平衡数据的方法过慢而不现实。因此,为了进一步补充相平衡数据的需要,提供一种现实可行的估算方法非常必要。本研究采用了UNIFAC法对含NFM的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估算。由于目前对NFM的基团拆分方法不一,本文对NFM采用了两种拆分方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目前缺乏的基团交互作用参数,利用前序实验中的二元相平衡数据及文献中的二元数据进行了拟合,补充OH和NFM, CHO和C4H8NO的基团间交互作用参数。利用拟合的及文献报道的基团作用参数对前序实验所得的邻二甲苯+NFM、间二甲苯+NFM、对二甲苯+NFM三组二元体系,苯+环己烷+NFM、苯+甲基环己烷+NFM两组三元体系及苯+环己烷+NFM+乙二醇一组四元体系相平衡数据进行了估算。并对NFM两种拆分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将NFM作为一个基团的拆分方法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二、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热解油中酚类和酮类相关体系相平衡实验和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质热解油概述 |
1.1.1 生物质热解油原料 |
1.1.2 生物质热解油的工艺简介 |
1.1.3 生物质热解油组分表征 |
1.2 生物质热解油相关体系相平衡研究进展 |
1.2.1 酚类体系研究进展 |
1.2.2 酮类体系研究进展 |
1.3 相平衡理论 |
1.3.1 相平衡的研究意义 |
1.3.2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
1.3.3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计算方法 |
1.3.4 活度系数模型 |
1.4 相平衡数据估算模型 |
1.4.1 UNIFAC模型 |
1.4.2 UNIFAC-Dortmund模型 |
第二章 汽液平衡实验数据的测定 |
2.1 实验试剂、装置及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
2.2 酚类体系汽液平衡数据及相图 |
2.3 酮类体系汽液平衡数据及相图 |
2.4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2.4.1 积分检验法 |
2.4.2 微分检验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酚类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回归及估算 |
3.1 相关的模型参数 |
3.2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回归 |
3.2.1 二元交互作用参数的回归 |
3.2.2 实验数据与关联数据比较 |
3.3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估算 |
3.3.1 基团拆分和基团参数 |
3.3.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拟合 |
3.3.3 实验数据与估算数据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酮类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回归及分离流程 |
4.1 相关的模型参数 |
4.2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回归 |
4.2.1 二元交互作用参数的回归 |
4.2.2 实验数据与关联数据比较 |
4.3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估算 |
4.3.1 基团拆分和基团参数 |
4.3.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拟合 |
4.3.3 实验数据与估算数据比较 |
4.4 三元混合物分离流程设计 |
4.4.1 设计流程及目标 |
4.4.2 操作参数及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参与课题及所获奖项 |
一、期刊论文 |
二、参与项目 |
致谢 |
(2)多酚油萃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酚类化合物的应用与来源 |
1.1.1 酚类化合物的分类 |
1.1.2 酚类化合物的应用与需求 |
1.1.3 酚类化合物的来源 |
1.2 酚类化合物的分离研究 |
1.2.1 酚油脱酚研究进展 |
1.2.2 多酚油体系现有萃取剂 |
1.2.3 多酚油体系液液相平衡研究状况 |
1.3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2.1 液液平衡测定方法简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装置与校核 |
2.2.2 实验物质与温度选择 |
2.2.3 实验药品 |
2.2.4 实验过程 |
2.2.5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
2.2.6 搅拌时间与静置时间的确定 |
2.3 间二甲苯-邻甲酚-乙二醇数据结果与讨论 |
2.3.1 间二甲苯-邻甲酚-乙二醇液液相平衡数据 |
2.3.2 分配系数与选择性系数 |
2.3.3 可靠性验证 |
2.3.4 热力学模型关联 |
2.4 本章小结 |
3 乙二醇萃取多酚油工艺模拟 |
3.1 原料来源 |
3.2 萃取脱酚流程介绍 |
3.2.1 工艺流程介绍 |
3.3 热力学模型选择 |
3.3.1 焦化多酚油萃取过程热力学模型选择 |
3.3.2 反萃过程热力学模型选择 |
3.4 操作参数确定 |
3.4.1 多酚油萃取塔 |
3.4.2 甲苯反萃塔 |
3.4.3 甲苯回收塔 |
3.4.4 模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C5资源分离利用现状 |
1.1.1 C5资源介绍 |
1.1.2 国外C5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1.1.3 国内C5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1.1.4 研究体系选取 |
1.2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特性及研究现状 |
1.2.1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介绍 |
1.2.2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研究现状 |
1.3 萃取精馏及溶剂筛选 |
1.3.1 萃取精馏概述 |
1.3.2 溶剂选择依据 |
1.3.3 溶剂选择方法 |
1.3.4 小结 |
1.4 离子液体萃取精馏的应用 |
1.4.1 离子液体简介 |
1.4.2 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 |
1.4.3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
1.4.4 小结 |
1.5 水合物法分离的研究 |
1.5.1 水合物简介 |
1.5.2 环戊烷水合物和新己烷水合物的研究 |
1.5.3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 |
1.5.4 水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1.5.5 小结 |
1.6 本章小结 |
1.6.1 环戊烷分离提纯的研究总结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环戊烷/新己烷萃取精馏常规溶剂筛选 |
2.1 前言 |
2.2 COSMO-RS模型 |
2.2.1 COSMO-RS的基本理论 |
2.2.2 计算步骤及参数设置 |
2.3 COSMO-RS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偏差分析 |
2.4 COSMO-RS模型优化 |
2.5 常规溶剂的筛选 |
2.5.1 相对挥发度计算结果 |
2.5.2 溶解度计算结果 |
2.6 σ-profile分析及相互作用分析 |
2.6.1 σ-profile分析 |
2.6.2 溶剂-环戊烷/新己烷相互作用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OSMO-RS模型用于环戊烷/新己烷分离的离子液体筛选 |
3.1 前言 |
3.2 COSMO-RS计算和量化计算过程 |
3.2.1 COSMO-RS计算步骤 |
3.2.2 量化计算过程 |
3.3 离子液体的筛选 |
3.3.1 COSMO-RS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精度评价 |
3.3.2 COSMO-RS模型预测离子液体的选择性 |
3.3.3 溶解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
3.4 离子液体与环戊烷/新己烷相互作用的量化研究 |
3.4.1 阳离子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
3.4.2 阴离子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
3.4.3 离子液体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戊烷+新己烷+溶剂汽液相平衡研究 |
4.1 前言 |
4.2 汽液相平衡实验 |
4.2.1 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分析 |
4.2.5 汽液相平衡数据可靠性验证 |
4.2.6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4.3 剂油比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
4.4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与预测 |
4.4.1 三元及四元体系相平衡数据 |
4.4.2 NRTL模型对汽液相平衡的关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戊烷/新己烷萃取精馏流程模拟 |
5.1 前言 |
5.2 萃取精馏的流程设计 |
5.2.1 流程设计 |
5.2.2 物性参数的确定 |
5.3 DMF-萃取精馏塔的模拟计算 |
5.3.1 溶剂用量的影响 |
5.3.2 回流比的影响 |
5.3.3 溶剂进料位置的影响 |
5.3.4 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
5.3.5 溶剂温度的影响 |
5.3.6 萃取精馏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
5.4 DMF-溶剂回收塔的模拟计算 |
5.4.1 进料位置的选择 |
5.4.2 回流比的选择 |
5.4.3 溶剂回收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
5.5 DMF+IL-萃取精馏塔的模拟计算 |
5.5.1 溶剂用量的影响 |
5.5.2 回流比的影响 |
5.5.3 溶剂进料位置的影响 |
5.5.4 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
5.5.5 溶剂温度的影响 |
5.5.6 萃取精馏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
5.6 DMF+IL-溶剂回收塔的模拟计算 |
5.6.1 进料位置的选择 |
5.6.2 回流比的选择 |
5.6.3 溶剂回收塔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
5.7 经济性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新己烷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6.1 前言 |
6.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6.2.1 分子动力学简介 |
6.2.2 分子动力学方法 |
6.2.3 分子力场 |
6.3 力场模型 |
6.3.1 客体分子力场模型 |
6.3.2 水分子力场模型 |
6.4 溶解度性质的研究 |
6.4.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
6.4.2 结果与分析 |
6.5 温度对环戊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6.5.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
6.5.2 结果与分析 |
6.6 新己烷水合物的研究 |
6.6.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
6.6.2 结果与分析 |
6.7 新己烷存在对环戊烷水合物生长的影响 |
6.7.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
6.7.2 结果与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OSMO-RS模型预测烷烃和环烷烃在离子液体中的ln γ~∞的平均相对偏差 |
附录B COSMO-RS模型预测14种离子液体对正庚烷/环己烷体系的选择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萃取精馏分离苯—环已烷—噻吩共沸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苯、环己烷和噻吩的物性 |
1.3 苯和环己烷分离技术现状 |
1.3.1 渗透气化膜分离 |
1.3.2 液液萃取 |
1.3.3 萃取精馏 |
1.4 苯和噻吩分离技术现状 |
1.4.1 硫酸精制法 |
1.4.2 氯甲基化法 |
1.4.3 催化加氢法 |
1.4.4 吸附法 |
1.4.5 冷冻结晶法 |
1.4.6 卤化法 |
1.4.7 萃取精馏法 |
1.5 溶剂选择的方法 |
1.6 相平衡理论 |
1.6.1 汽液相平衡数据计算的热力学方法 |
1.6.2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估算 |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测定 |
2.1 实验试剂、装置及方法 |
2.1.1 实验试剂的选择及介绍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
2.3 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2.3.1 二元体系汽液平衡实验数据和相图 |
2.3.2 实验数据的 x-y 相图和 T-x-y 相图 |
2.4 三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2.4.1 苯/噻吩的相对挥发度 |
2.5 四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2.5.1 苯-环己烷-噻吩-N-甲基吡咯烷酮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5.2 苯-环己烷-噻吩-N,N-二甲基甲酰胺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5.3 苯-环己烷-噻吩-2-溴代噻吩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5.4 苯-环己烷-噻吩-N-甲酰吗啉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5.5 苯-环己烷-噻吩-二甲亚砜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5.6 苯-环己烷-噻吩-2,5-二溴噻吩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数据的关联 |
3.1 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模型关联 |
3.2 三元汽液平衡实验数据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NIFAC 方法估算汽液相平衡数据 |
4.1 基团拆分和基团参数 |
4.2 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时的汽液平衡数据及其讨论 |
4.2.1 溶剂对苯活度系数的影响 |
4.2.2 溶剂对环己烷活度系数的影响 |
4.2.3 溶剂对噻吩活度系数的影响 |
4.3 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溶剂时的汽液平衡数据及其讨论 |
4.3.1 溶剂对苯活度系数的影响 |
4.3.2 溶剂对环己烷活度系数的影响 |
4.3.3 溶剂对噻吩活度系数的影响 |
4.4 2-溴代噻吩作为溶剂时的汽液平衡数据及其讨论 |
4.4.1 溶剂对苯活度系数的影响 |
4.4.2 溶剂对环己烷活度系数的影响 |
4.4.3 溶剂对噻吩活度系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体系汽液相平衡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芳烃萃取精馏 |
1.2 萃取剂 N-甲酰吗啉 |
1.2.1 N-甲酰吗啉性质 |
1.2.2 N-甲酰吗啉在芳烃萃取中应用 |
1.3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获得方法 |
1.3.1 实验测定法 |
1.3.2 状态方程法 |
1.3.3 活度系数法 |
1.3.4 分子模拟法 |
1.4 分子模拟方法的分类 |
1.4.1 量子化学计算 |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4.3 蒙特卡罗模拟 |
1.5 流体的 GEMC 模拟进展 |
1.5.1 链状流体的 GEMC 模拟 |
1.5.2 环状流体的 GEMC 模拟 |
1.6 N-甲酰吗啉体系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分子模拟理论 |
2.1 统计原理 |
2.2 Gibbs 系综蒙特卡罗模拟 |
2.3 Gibbs 系综蒙特卡罗模拟过程 |
2.4 环状流体的 GEMC 模拟运算法则 |
2.4.1 PBRC 法 |
2.4.2 SAFE-CBMC 法 |
2.5 GEMC 模拟的力场 |
2.5.1 分子间相互作用 |
2.5.2 分子内相互作用力 |
2.5.3 力场分类 |
第三章 N-甲酰吗啉力场构建及汽液相平衡的 GEMC 模拟 |
3.1 分子模型的建立 |
3.2 N-甲酰吗啉力场参数的量化计算 |
3.2.1 几何结构的优化 |
3.2.2 二面角参数化的量化计算 |
3.2.3 电荷参数的量化计算 |
3.2.4 力场参数 |
3.3 模拟设置 |
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 N-甲酰吗啉分子范德华参数修正 |
4.1 范德华相互作用力 |
4.2 N-甲酰吗啉分子的电子特性 |
4.3 N-甲酰吗啉非键参数拟合 |
4.3.1 范德华相互作用能计算 |
4.3.2 范德华参数的拟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甲酰吗啉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模拟及预测 |
5.1 分子模型的建立 |
5.1.1 苯参数 |
5.1.2 2,4-二甲基戊烷参数 |
5.2 模拟细节 |
5.3 模拟过程 |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4.1 N-甲酰吗啉/正己烷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模拟 |
5.4.2 N-甲酰吗啉/正己烷体系汽液相平衡的预测结果 |
5.4.3 N-甲酰吗啉/苯体系汽液相平衡的预测结果 |
5.4.4 N-甲酰吗啉/2,4-二甲基戊烷体系汽液相平衡的预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以N-甲酰吗啉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芳烃抽提基本原理及发展 |
1.1.1 N-甲酰吗啉的物性 |
1.1.2 N-甲酰吗啉用作溶剂的特点 |
1.1.3 N-甲酰吗啉的国内应用潜力 |
1.1.4 N-甲酰吗啉抽提工艺简介 |
1.2 相平衡理论 |
1.2.1 相平衡数据 |
1.2.2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
1.2.3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 |
1.2.4 汽液相平衡热力学计算方法 |
1.2.5 液液相平衡关系及计算 |
1.2.6 活度系数模型 |
1.3 相平衡数据的估算 |
1.3.1 UNIFAC 模型的发展 |
1.3.2. UNIFAC-Dortmund 模型 |
第2章 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2.1 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2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
2.3 汽液相平衡数据和相图 |
2.3.1 实验数据 |
2.3.2 实验数据的 T-x-y 相图和 y-x 相图 |
2.4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2.5 汽液平衡数据的模型关联 |
2.5.1 参数关联结果 |
2.5.2 模型计算与实验数据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与关联 |
3.1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 |
3.1.1 仪器及装置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二元液液平衡数据和相图 |
3.2.1 相平衡数据 |
3.2.2 二元液液数据的 T-x-x 相图 |
3.2.3 设备可靠性验证 |
3.3 二元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3.3.1 关联参数结果 |
3.3.2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3.4 三元液液平衡数据和相图 |
3.4.1 三元相平衡数据 |
3.4.2 三元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相图 |
3.4.3 利用二元交互参数计算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FM 体系的 UNIFAC 方法估算 |
4.1 液液相平衡数据估算 |
4.1.1 基团拆分方法和基团参数 |
4.1.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的关联 |
4.1.3 液液平衡数据估算 |
4.2 汽液平衡数据估算 |
4.2.1 基团拆分方法和交互参数回归 |
4.2.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的关联及验证 |
4.2.3 汽液平衡数据估算及关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N-甲酰基吗啉芳烃萃取精馏工艺的模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Aspen模拟仿真 |
1.1 流程简介 |
1.2 模型参数 |
1.3 模拟结果与标定结果对比 |
1.4 过程分析与参数优化 |
1.4.1 剂油比的影响 |
1.4.2 贫溶剂进料温度的影响 |
1.4.3 贫溶剂中苯含量的影响 |
2 优化模拟结果 |
3 结 论 |
(9)以环丁砜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及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芳烃抽提工艺 |
1.1.1 芳烃抽提基本概念与分类 |
1.1.2 液液抽提溶剂 |
1.1.3 环丁砜为溶剂的液液抽提工艺 |
1.2 相平衡理论和相平衡计算方法 |
1.2.1 汽液平衡 |
1.2.2 液液平衡 |
1.2.3 活度系数模型 |
1.3 相平衡数据的UNIFAC 估算 |
1.3.1 原始UNIFAC 模型 |
1.3.2 UNIFAC(Dortmund)模型 |
1.4 流程模拟 |
1.4.1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的发展 |
1.4.2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的作用 |
1.4.3 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简介 |
1.4.4 芳烃抽提工艺模拟 |
第二章 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2.1 实验装置、试剂及实验方法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可靠性检验 |
2.3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和相图 |
2.3.1 实验数据 |
2.3.2 实验数据的T-x-y 相图和y-x 相图 |
2.4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2.5 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2.5.1 参数回归结果 |
2.5.2 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液平衡实验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3.1 实验装置、试剂及实验方法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二元液液平衡数据和相图 |
3.2.1 实验数据 |
3.2.2 实验数据的T-x-x 相图 |
3.3 二元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3.3.1 参数回归结果 |
3.3.2 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NIFAC 方法估算相平衡数据 |
4.1 汽液平衡数据估算 |
4.1.1 基团拆分和基团参数 |
4.1.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的拟合及可靠性检验 |
4.1.3 汽液平衡数据估算与关联 |
4.2 液液平衡数据估算(UNIFAC-LLE 方法) |
4.2.1 基团拆分、基团参数和基团交互作用参数 |
4.2.2 交互作用参数可靠性检验 |
4.3 液液平衡数据估算(UNIFAC-Dortmund 方法) |
4.3.1 基团拆分和基团参数 |
4.3.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的拟合 |
4.3.3 液液平衡数据估算与关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芳烃抽提工艺计算机模拟 |
5.1 工艺介绍 |
5.1.1 工艺流程 |
5.1.2 原料和操作条件 |
5.2 芳烃抽提工艺全流程模拟 |
5.2.1 流程的建立 |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萃取精馏精制粗苯工艺中助溶剂的选择及相平衡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萃取精馏理论 |
2.1.1 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 |
2.1.2 复合溶剂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
2.1.3 助溶剂的选择依据 |
2.1.4 助溶剂的选择方法 |
2.2 相平衡理论 |
2.2.1 汽液相平衡计算的经典热力学方法 |
2.2.2 计算汽液相平衡的活度系数方程 |
2.3 相平衡数据的估算 |
2.3.1 数据估算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
2.3.2 相平衡估算方法分类 |
2.3.3 原始的UNIFAC 估算方法 |
2.3.4 UNIFAC 模型的发展 |
第三章 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1 本研究所用溶剂的确定及其介绍 |
3.1.1 N-甲酰基吗啉(NFM) |
3.1.2 二甲基亚砜(DMSO) |
3.1.3 N-甲基吡咯烷酮(NMP) |
3.1.4 1, 2-丙二醇(1,2- Propylene glycol) |
3.2 实验装置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步骤 |
3.3.2 分析方法 |
3.4 实验数据测定 |
3.4.1 四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4.2 五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4.3 三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处理及复合溶剂的比较与确定 |
4.1 四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处理及助溶剂的确定 |
4.2 五元及三元体系相平衡数据的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NFM 相平衡体系的UNIFAC 估算 |
5.1 NFM 基团拆分方法的选择 |
5.2 基团交互作用参数的拟合 |
5.3 含NFM 体系的UNIFAC 汽液相平衡估算 |
5.3.1 NFM 作为一个基团的UNIFAC 估算 |
5.3.2 NFM 划分为甲酰基与吗啉环两个基团的UNIFAC 估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N-甲酰吗啉的UNIFAC参数拟合(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热解油中酚类和酮类相关体系相平衡实验和模型研究[D]. 肖继发.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多酚油萃取工艺研究[D]. 何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D]. 邬乐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4]萃取精馏分离苯—环已烷—噻吩共沸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D]. 刘二博.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5]N-甲酰吗啉萃取精馏体系汽液相平衡模拟[D]. 石家美. 天津大学, 2014(05)
- [6]以N-甲酰吗啉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D]. 王争荣. 天津大学, 2012(05)
- [7]N-甲酰基吗啉芳烃萃取精馏工艺的模拟及优化[J]. 曲宏亮,王俊,刘艳升,胡玉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04)
- [8]真空膜蒸馏分离苯/N-甲酰吗啉水溶液体系微分模型[J]. 徐军,李睿,王连军,李建生,孙秀云. 膜科学与技术, 2010(05)
- [9]以环丁砜为溶剂的芳烃抽提体系相平衡研究及流程模拟[D]. 黄垒. 天津大学, 2010(02)
- [10]萃取精馏精制粗苯工艺中助溶剂的选择及相平衡估算研究[D]. 丁韶华.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