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新世纪振兴苏北的应用性对策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区域经济学
作者: 于本瑞
导师: 储东涛
关键词: 区域经济,振兴苏北,后发优势,外部力量,内生动力
文献来源: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苏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与苏南的差距,分析了加快苏北发展的重大意义,然后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国外开发不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紧扣江苏苏北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实际发展情况,剖析影响苏北经济发展的6个因素:体制因素、载体因素、市场因素、资金因素、人力因素、增长方式因素,发现了苏北振兴的不少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竞争优势、跨越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等。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苏北的发展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一是发掘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植和培育本土企业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陆、海、河全面开发,发挥区位优势;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二是建立振兴苏北的内生增长机制,包括新的学习机制,消化吸收和创新扩散机制,激励和风险机制。三是充分利用外部力量,主要是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南北帮扶”政策和各种条件增加知识资本的吸收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苏北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影响苏北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因素,发掘了振兴苏北的后发优势,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振兴苏北的应用性建议。笔者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苏北3200万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苏北振兴一定能够实现,一定能为全省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做出贡献。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苏北经济发展状况和振兴苏北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苏北经济发展状况的历史考察
一、江苏三大区域的历史由来
二、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节 苏北经济落后的多重原因及其多种影响分析
一、苏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多重原因分析
二、苏北经济发展落后给江苏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
第三节 振兴苏北的重大意义
一、苏北具备了发挥后发优势和加快发展的条件
二、苏北振兴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客观要求
三、苏北振兴是苏北人民也是全省人民的迫切愿望
第二章 可供借鉴的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可供借鉴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位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四、核心——边缘区理论
五、倒“U”型理论(趋同假说)
六、梯度推移理论
七、反梯度推移理论
八、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
第二节 可供借鉴的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
一、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
二、德国区域经济开发经验
三、意大利区域经济开发和发展的经验
四、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和教训
五、印度开发东北边疆地区的方略及措施
第三节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启示
一、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不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强化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政府加大对不发达区域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四、将不发达地区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促进不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新世纪振兴苏北的现实条件分析
第一节 加快苏北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苏北经济的总体变化
二、苏北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
三、苏北在进步中变得“步履沉重”
第二节 苏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因素剖析
一、体制因素:市场化改革行动迟缓
二、载体因素: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三、市场因素: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四、资金因素: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五、人力因素:科技教育相对落后
六、增长方式因素:苏北经济增长方式十分粗放
第三节 苏北可以振兴的主要后发优势
一、资源丰富可供开发一般能形成产业优势
二、区位重要可供利用往往能促成开放优势
三、一定水平的物质基础奠定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
四、“先发”经验可供借鉴常常能造成跨越优势
五、人民求富奋发图强必定能产生创新优势
六、多方支持艰苦奋斗无疑能获取政策支持
第四章 新世纪加快苏北振兴的应用性对策
第一节 增强苏北内生动力促进苏北自我振兴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和培育本土企业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陆、海、河全面开发,充分发挥苏北的区位优势
四、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第二节 建立内生增长机制实现苏北全面振兴
一、建立新的学习机制
二、建立消化吸收和创新扩散机制
三、建立激励和风险机制
第三节 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加快苏北振兴步伐
一、紧紧抓住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灵活运用南北合作的帮扶政策
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增加知识资本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4-18
参考文献
- [1].苏北星火产业带发展基本规律和模式研究[D]. 周超纲.南京农业大学2000
- [2].苏北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实态与策略研究[D]. 宋雨珈.东南大学2015
- [3].政府主导下的苏北地区扶贫模式研究[D]. 任华卿.南京理工大学2009
- [4].苏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优化途径研究[D]. 刘梦迪.江苏师范大学2017
- [5].苏北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D]. 张娣.中国矿业大学2014
- [6].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党元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
- [7].苏北后发优势与实现机制研究[D]. 李婷.南京林业大学2008
- [8].江苏区域城乡统筹差异的实证研究[D]. 耿燕芳.扬州大学2011
- [9].国际贸易对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张惠.江南大学2009
- [10].苏北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 廖和芸.南京农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地方财政促进苏北经济发展的思考[D]. 刘慧萍.苏州大学2007
- [2].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状况、根源及缩小差距的实证研究[D]. 杜丽永.南京林业大学2007
- [3].苏北后发优势与实现机制研究[D]. 李婷.南京林业大学2008
- [4].苏北地区中小城镇工业化路径之思考[D]. 孙倩.南京工业大学2006
- [5].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党元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
- [6].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D]. 何科.河海大学2007
- [7].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 谢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 [8].基于开放型经济的苏北经济振兴[D]. 王荧.南京理工大学2005
- [9].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 李珣.南京农业大学2005
- [10].苏北星火产业带发展基本规律和模式研究[D]. 周超纲.南京农业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