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近代科学事业的推进者和科学体制化的先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转型时期,面对半殖民地落后挨打、积贫积弱,国民思想意识混沌的局面,在中国向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任鸿隽由一个激进的暴力革命分子逐步转变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现代化践行者。他秉承“科学救国”的理念,以科学现代化为统领,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为己任,穷其一生为中国科学现代化事业奔走呼号,筚路蓝缕、至死方息。任鸿隽现代化思想以“科学救国”理念的实践为主线,其现代化之实践及其为中国现代化所做之努力既是时代转型需要,也是他投身报国、履志践行的结果。本文从任鸿隽个人经历及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任鸿隽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基本条件。进而以时间和践行的不同层次为主轴,对其现代化思想的内容及演变给予系统的追踪总结。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侧重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括。任鸿隽初期的现代化思想可归结为“以科学为主线”的现代化观;发展阶段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可表现为“科教一体”的现代化观;成熟阶段的现代化思想则概括为“以科学为国策”,谋求科学体制化的现代化观。对于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主要载体——其现代化思想的实践,本文也给予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现代化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的普及传播及对中国的科学体制化建设;二是任职中基会期间对教育现代化的践行,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这成为任鸿隽在中国现代化传播史上最具贡献的一笔。最后,文章拟对任鸿隽现代化思想以评析。与20世纪初所有现代化践行者一样,任鸿隽现代化思想有其彰显进步意义的一面,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进步的同时,为现今社会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又因时代局限性和其个人认知能力的偏颇、不足,以偏为重,把科学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着力点,脱离了现代化潮流的主线,从而没有得到时代的选择和认可。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分析1.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分析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第2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分期及背景2.1 任鸿隽的生平及其现代化思想的嬗变2.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分期2.2.1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期(1904-1912)2.2.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逐渐发展期(1913-1918)2.2.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不断深化期(1918-1961)2.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形成演变的国际背景2.4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形成演变的中国环境2.5 本章小结第3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理论贡献3.1 科学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主脉3.1.1 提出“整个科学”:诠释科学现代化之根基3.1.2 阐发“科学精神”:解读科学现代化之重点3.1.3 参与“科玄论战”:宣传科学现代化之平台3.2 教育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基础3.2.1 提出和阐发“科学教育”之现代化理念3.2.2 系统论证“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思想3.2.3 视培育健全人格为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关怀3.3 政治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弱图像3.3.1 基于“科学”与“民主”关系解读政治现代化3.3.2 以构建“科学体制化”展示政治现代化理念3.4 本章小结第4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实践探索4.1 任鸿隽对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实践探索4.1.1 以建立中科社探索科学体制化之路4.1.2 以创办《科学》和《科学画报》宣传科学现代化4.1.3 以建立生物研究所推进科学现代化4.2 任鸿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4.2.1 以“中基会”为媒介抚育中国教育现代化4.2.2 四川大学校长任内的探索高校现代化之路4.3 本章小结第5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评价5.1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特点5.1.1 从“革命救国”嬗变至“科学救国”5.1.2 “爱国”与“救国”一以贯之于现代化实践中5.1.3 有机结合“形而上”之理性主义与“形而下”之物质实用性5.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5.2.1 推动了科学现代化的体制化进程5.2.2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5.2.3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5.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局限性5.3.1 理论上缺少对现代化系统性的充分关注5.3.2 实践中多有与国情脱节的理想化成分5.4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任鸿隽论文; 现代化思想论文; 科学现代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