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李蠡
导师: 邢新,宋建星,张明利,欧阳天祥
关键词: 黑素细胞刺激素,恶性黑色素瘤,黑皮素受体,凋亡,整合素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 阐明α-MSH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特性的影响及对黑瘤生长、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 检测α-MSH作用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情况及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制备裸鼠荷瘤模型,观察α-MSH作用后黑瘤的生长、侵袭与转移情况,并检测黑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随着α-MSH作用时间延长黑瘤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α-MSH作用后荷瘤生长速度下降,侵袭、转移率降低。结论 α-MSH能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侵袭与转移。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α-黑素细胞刺激素诱导恶性黑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恶性黑素色瘤细胞的培养
二、流式细胞仪检测
三、电镜观察
四、NF-κB活性检测
五、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六、四唑盐(MTT)比色试验
七、RT-PCR法测定Fas、FasL、Bcl-2、Bax、ML-IAP的mRNA表达
八、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转录因子AP-1
结果
一、体外培养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观察
二、流式细胞凋亡分析
三、电镜观察
四、NF-κB活性检测
五、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六、MTT法检测结果
七、RT-PCR结果
八、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转录因子AP-1
讨论
第二部分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一、α-MSH作用后恶性黑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HE染色法检测不同组别裸鼠肝脏、肺脏是否有转移病灶
三、TUNEL法原位检测裸鼠荷瘤中的凋亡细胞
四、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整合素α_v
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L-IAP蛋白表达
结果
一、动物模型中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速度观察
二、不同组别裸鼠肝脏、肺脏是否有转移病灶的观察
三、原位TUNEL法检测裸鼠荷瘤中的凋亡细胞
四、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整合素α_v
五、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文献综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D]. 张勇.郑州大学2018
- [2].MAT2B基因在人类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D]. 雷宇.安徽医科大学2016
- [3].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 王玉芳.四川大学2004
- [4].病毒载体介导的HyTK基因转移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 吴小兵.第四军医大学1996
- [5].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凋亡与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D]. 王永晨.吉林大学2008
- [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磊.山东大学2016
- [7].致弱水泡性口炎病毒对恶性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盛艳.浙江大学2017
- [8].不同温度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 谢小雪.中南大学2010
- [9].GPX3基因甲基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 陈海月.延边大学2016
- [10].MCP-1基因修饰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D]. 王刚成.郑州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D]. 惠琦.吉林大学2014
- [2].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 吴宏.第二军医大学2000
- [3].黑色素生成抑制药物的筛选及制剂的研究[D]. 卞生杰.沈阳药科大学2002
- [4].EGFR信号通路在黑色素瘤中调节紫杉醇耐药和侵袭转移机制探讨[D]. 张晓晶.中国医科大学2005
- [5].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 王玉芳.四川大学2004
- [6].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反义VEGF165基因治疗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 崔正军.四川大学2004
- [7].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 林彤.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
- [8].rhIL-24对A375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抗肿瘤效应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D]. 赵小瑜.苏州大学2006
- [9].黑色素瘤基因表达谱和Caspase家族、IAP家族、Bcl-2家族及Cytokeratin家族分子改变的研究[D]. 陈铌.四川大学2006
- [10].Survivin、PEDF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在EGCG诱导A375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 林云.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