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涌金莲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地涌金莲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论文摘要

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Fr.)C.Y.Wu ex H.W.Li)是芭蕉科地涌金莲属具根状茎的多年生大型丛生草本植物,为中国的特有单种属,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西部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海拔1500~2500米的山间坡地。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食用、纺织、饲料用以及生态利用价值。本研究运用种群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12个地涌金莲种群在形态、染色体和分子3个层次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制定正确的选、育种策略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表型变异研究:在表型变异的研究中,共调查统计7个营养性状、5个花部性状、6个果实性状和4个种子性状,总计22个表型性状,其中21个性状在种群间呈显著性差异,各个性状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0.07~0.65。营养性状变异系数为0.38,花部性状变异系数为0.13,果实性状变异系数为0.19,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为0.08,全部种群表型变异系数的总平均值为0.20。巢式方差分析得地涌金莲表型变异33.37%来自于种群间,61.98%来自于种群内,种群内的多态现象比种群间丰富。2.染色体核型分析:12个地涌金莲种群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地涌金莲种群核型呈现多型性,其中种群WL、GY核型一致,都是2n=18=12m+6sm;种群HM、XR、HO核型一致,都是2n=18=16m+2sm;种群GS核型是2n=18=14m+4sm;种群AX核型是2n=18=4T+12m+2sm;种群YM、HC核型一致,都是2n=18=2T+16m;种群DZ核型最简单2n=18=18m;种群LH核型是2n=18=12m+6sm(SAT);种群SJ核型是2n=18=12m(SAT)+6sm。12个种群核型不对称性属于1A或2A型,为对称核型或较对称核型。只在LH、SJ种群中各有一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和随体,并且在LH的个体细胞中存在微核。3.RAPD分析: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10条随机引物在12个种群中共扩增出8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5条,整个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B)为96.5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890和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4416。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682,即43.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略高于种群内。种群间的Nei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在0.66~0.95之间。聚类结果显示:野生种群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地理分布基本相一致;而栽培种群遗传距离较远,且与地理分布不一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2.2 地涌金莲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涌金莲种群表型变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取样地点
  • 2.1.2 取样方法及性状测定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营养性状
  • 2.2.2 花部性状
  • 2.2.3 果实性状
  • 2.2.4 种子性状
  • 2.3 小结
  • 2.3.1 营养性状
  • 2.3.2 花部性状
  • 2.3.3 果实性状
  • 2.3.4 种子性状
  • 第三章 地涌金莲种群染色体核型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地涌金莲染色体数目
  • 3.2.2 野生种群核型
  • 3.2.3 栽培种群核型
  • 3.2.4 地涌金莲种群核型比较
  • 3.2.5 微核
  • 3.3 小结
  • 3.3.1 地涌金莲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
  • 3.3.2 次缢痕、随体
  • 3.3.3 核型比较
  • 第四章 地涌金莲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地涌金莲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 4.2.2 地涌金莲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 4.2.3 地涌金莲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 4.3 小结
  • 4.3.1 地涌金莲遗传多样性水平分析
  • 4.3.2 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3 分子标记技术在地涌金莲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个种群随机共进化动态[J]. 生物数学学报 2017(02)
    • [2].基于辅助种群分类的遗传算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2(01)
    • [3].创业种群成长动力学模型:建构与分析[J].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5(02)
    • [4].8个猕猴群属于几个种群?[J]. 中学生物教学 2010(04)
    • [5].我国冬小麦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J]. 杂草科学 2015(02)
    • [6].创业种群的衍生机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04)
    • [7].中国麋鹿种群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J]. 野生动物学报 2020(03)
    • [8].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J]. 野生动物学报 2014(03)
    • [9].基于混沌优化的双种群量子粒子群算法[J]. 信息技术 2013(08)
    • [10].不同海拔狼毒种群花性状变异及交配系统特征的研究[J]. 草原与草坪 2020(04)
    • [11].校园冬记[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2(03)
    • [12].具有避难所的两种群合作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J]. 龙岩学院学报 2012(05)
    • [13].基于虚拟种群辅助搜索的改进型遗传算法[J]. 计算机科学 2012(S3)
    • [14].复合种群中扩散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0(05)
    • [15].实数编码最优子种群遗传算法及结构优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6].芦苇种群构件结构及生长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12)
    • [17].基于独立性的组织种群共生演化稳定性比较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6(08)
    • [18].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J]. 中学生物学 2008(02)
    • [19].污染环境下具捕获及扩散的单种群持久性与灭绝性[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0].破碎生境中缙云卫矛种群生殖值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6)
    • [21].不同土层和水层深度对国内15个杂草稻种群出苗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04)
    • [22].捕获对小容量污染环境中一类广义Logistic种群的影响[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23].我国赛加羚羊种群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J]. 甘肃畜牧兽医 2016(11)
    • [24].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种群》一课的教学设计[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05)
    • [25].浅谈如何搞好家畜种群选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02)
    • [26].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J]. 生态学报 2010(20)
    • [27].产业种群、产业集群及其演进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09(05)
    • [28].一种改进的双种群遗传算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8(11)
    • [29].鄱阳湖雁鸭类种群状态研究[J]. 农技服务 2017(11)
    • [30].禽种群饲养管理的几个注意事项[J]. 现代畜牧科技 2016(09)

    标签:;  ;  ;  ;  ;  

    地涌金莲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