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覆盖全球的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它把全世界无数个计算机及网络连接起来,包容了难以记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冲破传统地域界限的新的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并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国家的政治安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无国界数字化空间”的全面铺展,国家政治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生有时迅猛、有时潜移默化的变迁。已有若干因素表明,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的范围拓展了,防范的难度增大了,而且出现了许多全新的危及国家政治安全的形式。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处于信息边缘地带,发达国家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得中国在信息上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就会受到“中心国”的影响,甚至是威胁。可以说,网络政治安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更为重要。通过对互联网以及其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的基本介绍,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国维护网络政治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安全入手,解释了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系统分析了互联网与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详细说明了网络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网络环境中对国家政治安全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四个要素。因此,网络时代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也分别体现在这四个要素上。该论文通过一个比较综合全面的角度去研究网络国家政治安全的相关问题,分析我国目前在网络政治安全领域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近而维护我国的网络政治安全,让国家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理论概况
  • 1.2.2 互联网的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与国家政治安全的理解
  • 2.1 互联网的概念
  • 2.1.1 互联网的界定
  • 2.1.2 互联网的形成及其特征
  • 2.2 国家政治安全概述
  • 2.2.1 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 2.2.2 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
  • 2.2.3 互联网与国家政治安全的关系
  • 第3章 互联网对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
  • 3.1 互联网对我国国家主权的强烈挑战
  • 3.1.1 国家主权内涵日趋综合复杂
  • 3.1.2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国家信息控制主权日趋弱化
  • 3.1.3 国家网络主权不平等的程度加深
  • 3.2 互联网使我国国家政治制度安全面临威胁
  • 3.2.1 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冲击并解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 3.2.2 网络民意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 3.3 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稳定性面临威胁
  • 3.3.1 便利某些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 3.3.2 网络导致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 3.3.3 国家在"信息殖民"过程中被发达国家思想与文化同化
  • 3.4 我国国家社会政治秩序面临威胁
  • 3.4.1 打破政府信息垄断,瓦解统一的社会舆论
  • 3.4.2 传统的政治控制机制受到挑战
  • 3.4.3 国家一元权力中心被解构,对国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3.4.4 网络冲破了政治参与的阀门,动摇政府统治权威
  • 第4章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中国网络政治安全的战略对策
  • 4.1 正视网络对国家主权的冲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 4.1.1 国家主权观念需要更新
  • 4.1.2 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国家网络主权弱化"
  • 4.1.3 加强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的信息控制能力
  • 4.2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摆脱"信息依附"的处境,维护我国的政治制度安全
  • 4.2.1 政府支持,政策先行
  • 4.2.2 产业发展,技术先行
  • 4.2.3 跨越鸿沟,教育先行
  • 4.3 网络时代中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与对策
  • 4.3.1 网络时代中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
  • 4.3.2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 4.4 对网络实施有效的管理,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安全
  • 4.4.1 信息垄断是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的有效手段
  • 4.4.2 健全网络规范体系
  • 4.5 构筑国家政治安全的技术屏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
  • 第5章 结论
  • 5.1 互联网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 5.2 互联网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
  • 5.3 网络国家政治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对态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的内在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3)
    •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在逻辑辨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3].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安全[J]. 理论探索 2015(04)
    • [4].新时期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 教学与研究 2015(07)
    •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5)
    • [6].澜湄合作机制中政治安全的内涵及支柱作用探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03)
    • [7].“境外资助代理人”与国家政治安全[J]. 国防 2019(07)
    • [8].论高校政治安全形势研判机制建设[J]. 科学社会主义 2017(06)
    • [9].政治安全和欧盟的政治伊斯兰政策[J]. 外国问题研究 2017(03)
    • [10].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进程反思[J].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4(04)
    • [11].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对策——以综合安全观为视角[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0(01)
    • [12].“快闪”行动: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潜在挑战[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3].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社会政治安全新动向[J]. 国际研究参考 2014(10)
    • [14].加强干部培训 维护政治安全[J]. 求知 2018(07)
    • [15].系统把握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总体要求[J]. 大连干部学刊 2018(09)
    • [16].从“参与者”到“建设者”——中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体系的进程分析[J]. 和平与发展 2016(04)
    • [17].论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我国政治安全中的核心地位[J]. 观察与思考 2019(06)
    • [18].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研究[J]. 学理论 2019(11)
    • [19].新时代中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问题研究[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5)
    • [20].政治运行机制视角下的政治安全分析[J]. 学理论 2015(07)
    • [21].新时代加强政治安全的三重逻辑探析[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2].新时代中国政治安全及其保障机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 [23].基于国家政治安全的网络政治传播自由与规制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3)
    • [24].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7)
    • [25].中国网络社会治理与国家政治安全[J]. 社会科学家 2015(12)
    • [26].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成,对美国在东南亚军事存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J]. 世界知识 2015(13)
    • [27].政治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 中华魂 2019(12)
    • [28].以宪政确保政治安全[J]. 同舟共进 2012(05)
    • [29].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大力加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建设[J]. 公安教育 2019(11)
    • [30].十八大以来国家政治安全建设研究[J]. 新西部 2020(03)

    标签:;  ;  ;  

    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