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铸造桩表面喷砂处理及根管内表面酸蚀处理对根管治疗及桩核修复后的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64颗近期拔除的下颌单根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后于釉牙骨质界冠方1.5mm截冠,铸造桩核及金属全冠修复,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8组,每组8颗。A组:铸造桩及根管内表面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B组:铸造桩表面不作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10s。C组:铸造桩表面不作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30s。D组:铸造桩表面不作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60s。E组:铸造桩表面以直径120μm Al2O3喷砂粗化处理,根管内表面不作处理。F组:铸造桩表面以直径120μm Al2O3喷砂粗化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10s。G组:铸造桩表面以直径120μmAl2O3喷砂粗化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30s。H组:铸造桩表面以直径120μm Al2O3喷砂粗化处理,根管内表面酸蚀60s。所有样本处理完成后均以磷酸锌水门汀粘固。试件包埋于丙烯酸树脂块中,金属冠边缘距树脂平面2mm。在电子万能实验机上进行测试。记录各样本的抗折裂载荷及其折裂形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1.对B组(不喷砂+酸蚀10s)与A组(空白对照)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对C组(不喷砂+酸蚀30s)与A组(空白对照)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对D组(不喷砂+酸蚀60s)与A组(空白对照)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对E组(喷砂+不酸蚀)与A组(空白对照)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5.对B组(不喷砂+酸蚀10s)与F组(喷砂+酸蚀10s)两组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6.对C组(不喷砂+酸蚀30s)与G组(喷砂+酸蚀30s)两组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对B组(不喷砂+酸蚀60s)与B组(喷砂+酸蚀60s)两组的抗折裂载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8.对B、C、D三组的抗折裂载荷进行方差分析得知:各组的抗折裂载荷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再对每两组间的抗折裂载荷进行LSD检验得知:B和C,B和D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C和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9.对F、G、H三组的抗折裂载荷进行方差分析得知:各组的抗折裂载荷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再对每两组间的抗折裂载荷进行LSD检验得知:F和G,F和H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G和H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对8组的折裂模式采用方差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显著,实验组各组之间折裂模式无显著差异。结论:1.四种实验因素(喷砂、酸蚀10s、酸蚀30s、酸蚀60s、)均能提高桩核冠修复后牙根的抗折裂能力。2.就酸蚀时间而言,根管内表面酸蚀30s和酸蚀60s的抗折裂效果均优于酸蚀10s,然而根管内表面酸蚀30s与酸蚀60s的抗折裂效果相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3.根桩喷砂与根管内表面酸蚀的联合应用,其牙根抗折裂效果优于单纯采用根桩喷砂或单纯采用根管内表面酸蚀。4.试样折裂模式的变化说明对粘结表面的喷砂和酸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根管内应力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