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大牛地气田盒2和盒3段河流相储层描述与建模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侯国伟
导师: 于兴河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辫状河,曲流河,相控储层建模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大牛地气田是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区的一个重要气田,该气田目前已成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一个重点供气区块,急需落实气田储量。下石盒子组盒2、盒3 段是大牛地生产区块的主要产层,该气田在实际研究中存在层位对比不清、相带分布不明、含气砂体难于预测等问题,尤其是本区河流相储层分布规律急需解决。针对这些难点,本文从单井出发,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属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到域,进行沉积砂体及微相展布研究,应用科学的相控建模方法,进而建立可靠的储层地质模型,通过多个实现优选预测各层段含气砂层的分布特征,为气田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一套适合河流相储层的、可以推广的综合相控建模方法。主要成果与创新如下: 1、明确提出H2、H3 段研究区为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过渡区。主要受地形坡度与水流能量的控制,物源来自于北部。H2 段北部发育辫状河,南部发育曲流河;H3段西部发育辫状河,东部发育曲流河。工区内西部的水体能量强于东部,物源供应西部比东部充足。2、H2 和H3 段河道的变化共有3 种方式:①摆动期:主要形成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其水体能量较强,河道横向叠置程度较高,摆动频繁,砂体叠置方式为多层多边式和多层分叉式等;②迁移期:主要形成的沉积环境为低弯度和中弯度的曲流河,其水体能量中等,河道的迁移比较频繁,砂体叠置方式为单边迁移式;③稳定期:主要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高弯度曲流河,其水体能量比较弱,河道相对比较固定,砂体叠置方式为孤立式。3、研究层段心滩和边滩是含气砂体发育的微相。为了更好地预测有利砂体的发育部位,避开“以砂找河”的传统思维方式,确定了“以河找砂”的新思路,并系统归纳了河流相的7 种砂体接触关系以及各自的剖面沉积和砂体叠置方式。连井剖面上,北部的砂体比较连片,有效砂层主要呈孤立状分布,主要发育心滩和边滩。4、确定孔隙度5%、渗透率0.1md 为大牛地气田H2 和H3 段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心滩与边滩是主要产气砂体,具有相对较好的储集物性,但非均质性较强。确定了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和微相等5 个储层评价参数,应用灰色理论科学地确定了各参数的权重,建立了该气田储层的综合权衡定量评价体系。5、根据多信息协同、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本区三维地质模型,先采用针对辫状河和曲流河的科学相控储层建模三步约束思路,即用概率、相序及定量知识库进行分层次逐步约束的方法与步骤。运用序贯指示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相控随机实现进行成控和相控随机建模,并利用多个实现进行对比优选,所建地质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地下地质体的展布特征。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立题的依据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2 立题的依据
1.2 河流相研究现状
1.2.1 河型及其分类
1.2.2 现代河流沉积露头研究
1.2.3 河流沉积相研究与沉积模式
1.2.4 河流相建模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存在问题及难点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与区域构造
2.1.1 工区地理位置
2.1.2 区域构造特征
2.1.3 盆地类型及演变
2.2 发育地层与沉积背景
2.2.1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
2.2.2 研究区总体沉积环境
2.3 勘探开发状况与有利地质条件
2.3.1 勘探开发历程
2.3.2 气藏形成有利地质条件
2.3.3 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高分辨率层序研究
3.1.1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3.1.2 层序划分目的
3.1.3 高分辨率层序的划分方法
3.1.4 基准面旋回对比
3.2 高分辨率层序研究在本区的应用
3.2.1 划分方法与界面识别
3.2.2 单井旋回划分
3.2.3 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研究
3.2.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第四章 沉积相划分与识别
4.1 野外露头剖面研究
4.1.1 野外剖面垂向序列
4.1.2 沉积背景与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
4.2 沉积相研究思路与地震属性利用
4.2.1 常规沉积相研究思路
4.2.2 沉积相研究思路与地震属性利用
4.3 测井相研究
4.3.1 测井相识别
4.3.2 测井相模版的建立
4.4 沉积相研究
4.4.1 单井沉积相分析
4.4.2 小层平面沉积相展布
4.4.3 沉积相连井剖面分析
4.4.4 砂体预测
第五章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储层评价
5.1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分布
5.1.1 储层物性特征
5.1.2 有利储层分布
5.1.3 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5.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2.1 宏观非均质性
5.2.2 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的关系
5.3 储层综合评价
5.3.1 储层评价参数
5.3.2 综合评价体系
5.3.3 综合得分的计算
5.3.4 储层评价综合评分
第六章 相控储层建模综合研究
6.1 储层建模的基本原则
6.1.1 储层建模概况
6.1.2 储层建模的策略
6.1.3 本论文储层建模的总体思路
6.2 相控随机储层地质建模
6.2.1 随机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
6.2.2 本研究所采取的建模策略及步骤
6.3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6.3.1 地震反演数据的准备
6.3.2 定量地质知识库及模型拟合
6.3.3 建模思路与建模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盒3段沉积体系研究[D]. 吝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 过敏.成都理工大学2010
- [3].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气藏储层评价及含气性预测[D]. 王利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4].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相及储层研究[D]. 谭晨曦.西北大学2010
- [5].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D]. 朱春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
- [6].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上古生界砂体精细刻画[D]. 杨辰雨.成都理工大学2015
- [7].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西组层序地层、沉积相与储层研究[D]. 杜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相关论文
- [1].河流储层相控地质建模研究[D]. 韦学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2].大庆宋芳屯油田芳2区块地震与地质资料综合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 刘文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模[D]. 张尚锋.成都理工大学2003
- [4].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窦松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束青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6].碎屑岩储层建模方法研究[D]. 任宝生.西南石油学院2005
- [7].洪积扇储层油藏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 王向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盒3段沉积体系研究[D]. 吝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