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交代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语料的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前人对于“NP+V+在+NL”与“NP+V+在+了+NL”、“NP+V+O+在+NL”及动词后“在”字词性的研究。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变换式T:“V+在+NL→V+到+NL”,把“NP+V+在+NL”句式首先分为动作句和状态句两大类,又通过对“在+NL”能否用在V前以及某些特殊类型的分析,进一步划分出了纯状态句、次动态句两个小类。接着,对“NP+V+在+NL”、“NP+V+在+了+NL”、“NP+V+O+在+NL”中动词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得出:由于汉语要求韵律上的美感,所以对双音节动词进入这三种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动宾式、动补式合成词难以进入是因为动宾式的名词性成分与动补式的中的补充性成分与“NP+V+O+在+NL”中的O位置发生冲突。对“NP+V+在+NL”、“NP+V+在+了+NL”、“NP+V+O+在+NL”中动词进行语义上的分类,得出:只有动作越简单、动作强度越小、在某处停留时间越长、越趋向于静态,在语义上具有“使存留”或“使附着”义的动词,越容易进入“NP+V+O+在+NL”句式。通过对“V+在+NL”、“V+在+了+NL”、“V+O+在+NL”三种格式的入句条件、共现的时间词语进行对比,发现:“V+在+了+NL”表示动作的实现和完成,只能用在后续句中;“V+O+在+NL”是一种不自足的格式,只能用作发端句或先行句,只有在动词后加“了”才能用于后续句。对三种句式的语境、篇章、文体和个体风格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语义对三种句式选择的限制最大,其次是句式的连贯性、一致性制约,然后才是人的主观选择制约。第四部分对“NP+V+在+NL”、“NP+V+到+NL”、“NP+V+向+NL”三种句式的句式义以及这三种句式的相互替换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决定这三种句式句式义的差异、及是否能够相互替换的因素,一是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是否能和“在”、“到”、“向”搭配;一是“在”、“到”、“向”本身语法意义的差异决定的。而“在”、“到”、“向”语法意义的差异,则源于他们最初动词意义的差异。第五部分对动词后“在”字词性进行分类分析,认为“V+在+NL”是由“V+於(于)+NL”和“V+著(着)+NL”两条线发展而来的,隋唐五代时,“在”引进处所,占绝对优势之后,即这两条线合流之后,“V+在+NL”格式中的“在”又分别发展,现代汉语状态句中的“在”继承了它的介词性,并最终稳定下来,而动作句中的“在”则在发展中逐渐前附于动词,形成“V在”式,“在”已虚化成只起辅助作用的“趋向助词”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0.2 研究方法
  • 0.3 关于语料的说明
  • 0.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前人的研究成就
  • 1.1 对“NP+V+在+NL”句式的研究
  • 1.1.1 把“NP+V+在+NL”与“NP+在+NL+V”等句式相比较的研究
  • 1.1.2 对“NP+V+在+NL”句式的专门研究
  • 1.2 “NP+V+在+了+NL”句式的研究
  • 1.3 “NP+V+O+在+NL”句式的研究
  • 1.4 动词后“在”字的词性研究
  • 2 关于“NP+在+V+X”句式
  • 2.1 “NP+V+在+NL”句式的类型
  • 2.1.1 对动作句、状态句、次动作句的划分
  • 2.1.2 纯状态句
  • 2.1.3 小结
  • 2.2 对进入“NP+V+在+X”句式中的V 的考察
  • 2.2.1 “NP+V+X”句式中的V 的结构类考察
  • 2.2.2 “NP+V+在+X”句式中V 的语义类型考察
  • 2.3 “NP+V+在+X”三种相关句式的语用价值考察
  • 2.3.1 三种句式在语用价值上的共性
  • 2.3.2 三种相关句式在语用上的差异
  • 3 “NP+V+在+NL”与“NP+V+到+NL”、“NP+V+向+NL”的对比研究
  • 3.1 “NP+V+在+NL”、“NP+V+到+NL”、“NP+V+向+NL”的句式义对比
  • 3.1.1 “NP+V+在+NL”的句式义
  • 3.1.2 “NP+V+到+NL”的句式义
  • 3.1.3 “NP+V+向+NL”的句式义
  • 3.2 “NP+V+在+NL”、“NP+V+到+NL”、“NP+V+向+NL”句式中V 的分析
  • 3.2.1 “NP+V+在+NL”与“NP+V+到+NL”的相互替换
  • 3.2.2 “NP+V+向+NL”句式中V 的分类
  • 3.2.3 “在”、“到”与“NP+V+向+NL”句式中“向”的替换情况
  • 3.3 “在”、“到”、“向”的对比
  • 3.3.1 “在”、“到”、“向”的共时差异
  • 3.3.2 “在”、“到”、“向”差异的历时原因
  • 4 关于动词后“在”字的词性
  • 4.1 前人的研究
  • 4.2 动词后“在”的词性分析
  • 5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气词句式及其系统初探[J]. 汉语学报 2019(04)
    • [2].学点儿议论句式[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12)
    • [3].“与其说p,不如说q”句式辨察[J]. 汉语学报 2017(01)
    • [4].中古佛典序跋句式的趋同性[J]. 世界宗教文化 2015(01)
    • [5].“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8)
    • [6].“又A,又B”句式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9)
    • [7].“也A,也B”句式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04)
    • [8].巧用句式,让素材运用精炼、生动[J]. 作文与考试 2020(05)
    • [9].“X比Y还W”句式两种功能的焦点表现[J]. 南开语言学刊 2019(01)
    • [10].浅议英汉互译中肯定句式与否定句式的转换使用[J]. 校园英语 2020(16)
    • [11].根据文本做推断 仿照句式练表达——16《一分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4)
    • [12].句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2020年高考语用题考查新动向[J]. 语文教学通讯 2020(13)
    • [13].考场议论文拟题的基本原则和句式支架[J]. 语文月刊 2020(07)
    • [14].先秦汉语“譬”系列比方句式研究——从《墨子》入手[J]. 语言学论丛 2019(02)
    • [15].句式研究应贯彻“形义结合”原则[J]. 语言研究集刊 2018(03)
    • [16].妈妈夸我真能干[J]. 快乐作文 2019(41)
    • [17].谈谈文言句式“不亦……乎”的翻译[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9)
    • [18].求活多变练句式[J]. 新教师 2018(09)
    • [19].换一种句式交流[J]. 体育教学 2019(02)
    • [20].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统编版四(上)《繁星》教学设计及意图[J]. 教育视界 2019(14)
    • [21].浅析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判定[J]. 学周刊 2012(11)
    • [22].“我可能X了假Y”句式正流行[J]. 语文学习 2017(08)
    • [23].浅议“最……之一”句式[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5)
    • [24].“如果……那么……”的句式之妙[J]. 新作文(初中版) 2018(06)
    • [25].例谈英语强调句式的教学问题与对策[J]. 教学考试 2018(30)
    • [26].巧用句式 增色添彩[J]. 中学语文 2018(21)
    • [27].如何让文章“用词准确、句式灵活”[J].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 2017(10)
    • [28].句式训练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J]. 小学语文教学 2015(35)
    • [29].对[~を~が]句式的几点考察[J]. 首都外语论坛 2010(00)
    • [30].句式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灵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13)

    标签:;  ;  ;  ;  ;  

    “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