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暗腹雪鸡的生态习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潘建飞,何子璐,王玉涛[1](2020)在《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文中指出喜马拉雅雪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生存海拔最高的鸡类,同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鸟类高海拔适应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本研究以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拼接组装获得该物种线粒体(mtDNA)全基因组序列,对mtDNA全序列进行注释和结构分析,并选择GenBank已提交的鸡形目鸟类mtDNA序列,利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mtDNA全长为16 691 bp,基因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与鸟类线粒体基因典型排列顺序一致。基因组核苷酸含量为A:30.2%;T:23.9%;C:32.2%;G:13.8%;(A+T)含量(54%)略高于G+C (46%)含量,AT-skew为0.116 7,有一定的碱基偏好。在本研究中,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起始密码子以ATG为主,终止密码子以TAA为主。预测了22个tRNA的二级结构,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共有错配25处,以GU错配为主,喜马拉雅雪鸡tRNASer (UCN)基因比藏雪鸡的tRNASer (UCN)基因多出3个碱基;系统发育树构建表明雪鸡与鹌鹑关系最近,我们发现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与甘肃阿克塞自治县喜马拉雅雪鸡形成两个独立的进化支。
马铭赛,李静,杨行,阿依帕夏·热合曼,王玉涛[2](2019)在《濒危物种雪鸡(Tetraogallus)保护生物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濒危物种雪鸡的保护机制及保护策略,恢复雪鸡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笔者综述了中国境内喜马拉雅雪鸡、西藏雪鸡和阿尔泰雪鸡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发现在野外分布、野外生态学、人工驯化和利用价值、起源与进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在雪鸡的起源与进化以及食性选择方面尚存争议,且在圈养繁殖以及开发利用方面受阻。今后需利用现代野外监测技术,评估雪鸡种群数量;使用重测序技术,研究雪鸡起源与进化;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雪鸡肠道菌群、食性选择;应用现代繁育技术,提高圈养雪鸡的产蛋和繁殖性能;采用遥感技术,开展雪鸡栖息地评估,并对其药用机理进行重点关注和研究。
王亮[3](2018)在《安西极旱荒漠区裸果木分布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属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成分,是石质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价值。本文通过设置样地样方对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内唯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裸果木的分布和生境状况、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冠幅面积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详细调查,研究了裸果木种群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和保护策略,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区内裸果木的平均密度为0.038株/m2,平均高度为0.41m。南片单位面积木本植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盖度均显着高于北片(P<0.05),两区之间的裸果木平均密度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2、裸果木植株的高度与其冠幅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冠幅面积呈二次曲线关系。保护区全区范围内幼龄、中龄及老龄植株的数量分别占裸果木总株数的23.0%,66.9%,10.1%,种群结构相对稳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基本表现为集群分布。3、区内裸果木种群径级结构近似呈“单峰型”曲线。南片83.65%的裸果木生长在水冲滩地内,9.43%的生长在山间冲沟内,6.92%的生长在平缓戈壁;在北片52.33%的裸果木生长在山间冲沟内,43.2%的生长在水冲滩地内,4.65%的生长在平缓戈壁。4、裸果木的自身繁殖和生态习性,限制了其种群的自然发展,过度放牧、生态水资源短缺、矿山开采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使其生境遭到破坏,亟需保护,可采取以下保护策略:增加生态用水;进一步加强畜牧监管力度;禁止或严格对新穿越保护区的建设工程进行立项,全面对区内已存在的探采矿项目进行关停撤离和恢复;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人为恢复和重建已受损的生态环境;建立裸果木资源特定保护小区;加强宣传教育;对拟破坏的裸果木实行易地保护;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合作,对裸果木的濒危机制及保护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王玉涛,潘建飞,黄翠翠,胡平,韩建林[4](2018)在《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帕米尔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喜马拉雅雪鸡和藏雪鸡在此混群分布。以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mt DNA D-loop区序列特征,下载Gen Bank已提交的雪鸡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以阐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mt DNA D-loop序列富含A、T碱基,含量为59.8%,存在64个多态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两处插入或缺失,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25个个体存在23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2±0.0001,平均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958,平均核苷酸差异度(K)为11.067,说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核苷酸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高,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喜马拉雅雪鸡与藏雪鸡分为明显的两大簇群,本研究涉及的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出现遗传分化,呈现明显的2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关系分析显示雪鸡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本研究雪鸡84%的单倍型聚在以东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进化支上。因此,建议扩大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境内)范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环境,以提高雪鸡栖息地的生存适宜性。
姚红艳[5](2017)在《雪鹑栖息地选择及与藏雪鸡栖息地的比较》文中认为雪鹑(Lerwa lerwa)栖息于青藏高原边缘林线至雪线之间的高山地带,由于分布海拔高,环境条件恶劣,以往对这一物种开展的研究较少,对雪鹑进行不同尺度栖息地选择研究,对了解其生态习性、分布和保护意义重大。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显着,而雪鹑分布紧邻冰川,通过研究雪鹑的栖息地变化,有助于反映气候变暖对鸟类的影响。此外,在一定范围内,藏雪鸡(Tetraoganllus tibetanus)和雪鹑利用相同的栖息地,但其分布范围差异巨大,研究二者栖息地的差异,有助于揭示导致雪鹑和藏雪鸡这两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特有物种栖息地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分别在四川和云南对雪鹑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记录可能影响雪鹑栖息地选择的18个环境因子,用随机森林模型对雪鹑的繁殖后期微栖息地选择进行分析;在中尺度用MaxEnt模型对雪鹑的适宜生境进行建模和预测,并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下,分别基于MaxEnt预测雪鹑和藏雪鸡的适宜分布区,对两物种的栖息地进行比较;通过MaxEnt预测雪鹑在当前、最大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冰盛期的分布,尝试探讨雪鹑历史分布的变化。野外共记录雪鹑15群,全部分布在海拔4390 m以上古冰川切削形成的陡峭山崖和悬崖附近。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地形因子悬崖高度、到悬崖距离、海拔和坡度是影响雪鹑微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在宝兴、小金和汶川三个县范围内,通过Maxent建模预测雪鹑潜在适宜栖息地为850 km2,占总面积的6.64%,海拔、植被类型和到山脊距离是影响雪鹑在该尺度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雪鹑潜在栖息地位于海拔4000~5000m陡峭山脊附近的阳坡狭窄的草甸地带。我们建议在雪鹑保护中加强对这一地带植被的保护,减少放牧、采药等人类活动对雪鹑栖息地的干扰。在三个县范围内,雪鹑和藏雪鸡适宜分布区的重叠区域面积是761.57 km2,分别占雪鹑和藏雪鸡适宜分布区的89.97%和79.63%,二者在该尺度的分布区范围较为相似,但到山脊线距离是影响雪鹑在该尺度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对藏雪鸡在该尺度的适宜分布区不重要;在全分布区范围内,雪鹑和在藏雪鸡的重叠区域占雪鹑分布的72.33%,占藏雪鸡的4.7%。在该尺度上,藏雪鸡的分布较雪鹑的广阔,研究结果显示藏雪鸡较雪鹑适应更为广阔的气候条件和海拔范围,而雪鹑局限在较为湿润的青藏高原南缘;另外,藏雪鸡较雪鹑的体型大,活动能力更强,这可能也是导致藏雪鸡分布范围更广的原因。雪鹑在当前、最大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冰盛期均沿青藏高原南缘分布,雪鹑在历史分布上,可能分化为三个种群。
孙立新[6](2014)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到2013年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等,分析了保护区鸟类群落组成及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特征。在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调查到鸟类70种鸟类,隶属于12目,24科。其中留鸟31种,占全部鸟类的44.29%;夏候鸟有29种,占41.43%;旅鸟8种,占11.43%;冬候鸟仅白肩雕(Aquila heliaca)和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2种。优势种有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黑顶麻雀(Passerammodendri)、[树]麻雀(P. montanus)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斑头雁(Anser indic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白鹡鸰(Motacilla alba)、家燕(Hirundo rustica)、渡鸦(Corvus corax)等10种。从区系来看,保护区鸟类以广布种为主,广布种共计57种,占到全部鸟类的84.29%;古北界物种仅13种,占18.57%;无东洋界鸟类。调查到的70种鸟类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其中5种为猛禽类;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5种;被CITES附录Ⅰ列入的鸟类有3种,被CITES附录Ⅱ列入的鸟类有6种;猎隼(Falco cherrug)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EN),4种鸟类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VU),2种鸟类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NT),10种鸟类被IUCN列为低危物种(LR)。通过分析保护区内荒漠灌丛、荒漠草原、湿地和居民区四种典型生境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发现,荒漠草原生境中鸟类物种最多,有25种;湿地生境次之,有23种;荒漠灌丛生境有21种;居民区生境中鸟类物种数最少,仅17种。4种生境中,湿地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最大,居民区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次之,荒漠灌丛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但4种生境中鸟类丰富度最高的为荒漠草原生境,其次是湿地生境,丰富度最低的为居民区生境。4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的为荒漠草原生境和居民区生境,相似性最低的是湿地生境和荒漠灌丛生境。在保护区独特的条件影响之下,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heleensis)和细嘴短趾百灵(C. acutirostris)次之,而保护区绝大多数鸟类的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通过计算保护区的优势鸟类和保护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鸟类在不同资源状况下的竞争情况。由于受到牧业生产、采金淘金、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保护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等日益加剧,对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着。基于以上调查与研究,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和栖息地,提出了加强草场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完善湿地监测和科研体系建设等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姜玲玲,何宗霖,姚刚[7](2013)在《暗腹雪鸡与海兰褐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文中指出为了解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正常血液生理生化特性,本文对暗腹雪鸡21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海兰褐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var.Hyline)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暗腹雪鸡的红细胞纵径及横纵径乘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极显着大于海兰褐鸡(P<0.01);暗腹雪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胆固醇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海兰褐鸡(P<0.01)。其他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两禽种间之间差异不显着。实验结果表明,暗腹雪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家养蛋鸡之间有一定差异,暗腹雪鸡对高原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能与其红细胞体积较大、平均红细胞容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一定关系。
姜玲玲[8](2013)在《新疆暗腹雪鸡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是我国珍贵的野生禽类之一,常年栖息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原地区,民间相传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为了解其对特殊生境的生物学适应性及其价值,本文将对暗腹雪鸡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新疆塔什库尔干境内的暗腹雪鸡为材料,进行如下5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大体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暗腹雪鸡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喙较长,上喙向下弯曲弧度大;腺胃较短小,肌胃发达,肌胃内角质层,呈棕褐色,较厚,容易剥离;小肠长度约为体长的2.3倍,占总肠的67.1%;盲肠特别发达,占总肠的22.5%。脾脏被膜较厚,形态特殊,呈逗点样的柱状,脾脏脏器系数约0.15%,高于一般家禽。暗腹雪鸡食管及嗉囊黏膜发达,上皮为角质化的复层扁平细胞,且嗉囊黏膜上皮有大量空泡状结构和一些分泌型小腺体。小肠的黏膜下层较薄或缺无,整个肠绒毛中轴均无中央乳糜管。2、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暗腹雪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使用ELISA方法对其内分泌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海兰褐蛋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海兰褐蛋鸡(P<0.01);暗腹雪鸡的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8种激素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海兰褐鸡(P<0.001)。3、采用细菌鉴定系统和16S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暗腹雪鸡胃肠道需氧菌的种类与分布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这三种需氧菌在盲肠分布最多,其次为嗉囊,十二指肠最少;胃肠道内这三种需氧菌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4、对暗腹雪鸡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海兰褐蛋鸡进行了比较;对暗腹雪鸡羽毛水提取液的促凝血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海兰褐蛋鸡羽毛水提取液及生理盐水为对照。结果表明:暗腹雪鸡肌肉水分、粗灰分极显着高于海兰褐鸡(P<0.01),而脂肪含量极显着低于海兰褐鸡(P<0.01)。暗腹雪鸡脂肪酸种类比海兰褐鸡多2个,即肉豆蔻酸和亚麻酸,但共有的脂肪酸之间含量无差异。暗腹雪鸡氨基酸含量与海兰褐鸡之间无差异;暗腹雪鸡羽毛水提取液灌胃小白鼠后凝血时间较灌胃之前极显着缩短(P=0.016)。5、采用Illumina公司Hiseq2000测序平台,分别对3只暗腹雪鸡肌肉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初步分析表明:暗腹雪鸡68%基因与家鸡相似,本次转录组测序得到了暗腹雪鸡大量的转录本数据,数据还在进一步分析中。暗腹雪鸡在形态学、血液生理生化、内分泌激素等方面与与家养蛋鸡相比有一定差异,可能与其高原适应性有密切关系。暗腹雪鸡肌肉营养特点主要表现为低脂、高矿物质和脂肪酸种类较多。暗腹雪鸡羽毛水提取液对小白鼠促凝血效果较家鸡羽毛水提取液作用强。暗腹雪鸡转录组测序为其未知基因功能的发掘提供了数据。本研究为暗腹雪鸡的人工驯养繁殖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姜玲玲,姚刚[9](2012)在《新疆暗腹雪鸡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文中提出新疆暗腹雪鸡主要分布天山山脉,栖息于常年温度在0℃左右、海拔30006000米之间的高山地带,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珍禽品种。目前,对新疆暗腹雪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习性方面,而对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家养海兰褐鸡为对照,测定并比较了新疆暗腹雪鸡与海兰褐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暗腹雪鸡血红蛋
姜玲玲,姚刚[10](2012)在《新疆暗腹雪鸡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暗腹雪鸡主要分布天山山脉,栖息于常年温度在0℃左右、海拔3000~6000米之间的高山地带,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珍禽品种。目前,对新疆暗腹雪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习性方面,而对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家养海兰褐鸡
二、暗腹雪鸡的生态习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暗腹雪鸡的生态习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喜马拉雅雪鸡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
1.2 tRNA和rRNA基因 |
1.3 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
1.4 控制区 |
1.5 系统发育分析 |
2 讨论 |
2.1 喜马拉雅雪鸡mtDNA基因组组成特点 |
2.2 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系统发生分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来源与DNA提取 |
3.2 引物设计 |
3.3 PCR扩增及测序 |
3.4 序列拼接及分析 |
(2)濒危物种雪鸡(Tetraogallus)保护生物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雪鸡的野外分布研究 |
2 野外生态学研究 |
2.1 生境选择与特征 |
2.2 巢址选择及设计 |
2.3 食性选择 |
2.4 生活习性 |
2.5 繁殖习性 |
3 雪鸡的保护、人工驯化以及利用价值研究 |
4 雪鸡起源与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4.1 雪鸡起源与进化研究 |
4.2 雪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5 结语与展望 |
(3)安西极旱荒漠区裸果木分布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裸果木的生物学特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形态结构与生态适应 |
1.4.2 进化与区系 |
1.4.3 繁殖及物种保护方面存在面临的问题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水文 |
2.2.3 气候 |
2.2.4 土壤与土地类型 |
2.3 生物资源概况 |
2.3.1 植物资源 |
2.3.2 动物资源 |
2.4 珍稀濒危植物现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内容 |
3.2.1 样地、样方设置与调查指标 |
3.2.2 指标调查及测算方法 |
3.2.3 数据分析及制图方法 |
3.2.3.1 数据分析 |
3.2.3.2 图像制作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裸果木分布现状 |
4.2 年龄结构 |
4.3 径级结构 |
4.4 生态习性与种群分布格局 |
5 限制因素与保护对策 |
5.1 影响裸果木种群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
5.1.1 裸果木自身与自然环境因素 |
5.1.2 人为干扰因素 |
5.2 保护策略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导师简介 |
(4)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基因组DNA提取 |
1.3 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
1.4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 |
2.2 mt DNA D-loop序列分析 |
2.2.1 mt DNA D-loop核苷酸组成 |
2.2.2 mt DNA D-loop核苷酸变异与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
2.2.3 mt DNA D-loop区序列 (1157bp) 碱基变异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布 |
2.3 系统发育与网络关系分析 |
2.3.1 系统发育分析 |
2.3.2 网络关系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多样性 |
3.2 系统发育 |
(5)雪鹑栖息地选择及与藏雪鸡栖息地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雪鹑及其研究概述 |
1.1.1. 雪鹑的分类 |
1.1.2. 雪鹑的生态习性 |
1.1.3. 雪鹑的研究进展 |
1.2. 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概述 |
1.2.1. 鸟类栖息地研究历史 |
1.2.2. 鸟类栖息地选择与尺度关系 |
1.3. 物种分布模型的研究历史及其理论基础 |
1.3.1. 物种分布模型及其研究历史 |
1.3.2. 物种分布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 |
1.4. 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SDMs在该研究中的应用 |
1.4.1. 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
1.4.2.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
1.4.3. 气候变化下SDMs在鸟类研究中的应用 |
2. 研究地区概况 |
3. 雪鹑繁殖后期微栖息地选择 |
3.1. 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收集 |
3.1.2. 数据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栖息地利用 |
3.2.2. 雪鹑日活动规律 |
3.2.3. 雪鹑繁殖后期微栖息地选择 |
3.3. 讨论 |
4. 中尺度雪鹑栖息地选择和潜在分布区预测 |
4.1. 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收集 |
4.1.2. 数据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模型表现性评价 |
4.2.2. 环境变量对雪鹑潜在分布区的影响 |
4.2.3. 雪鹑潜在适宜分布区 |
4.3. 讨论 |
4.3.1. 栖息地选择 |
4.3.2. 雪鹑潜在适宜分布区 |
4.3.3. 模型选择 |
5. 雪鹑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栖息地比较 |
5.1. 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数据分析 |
5.2. 研究结果 |
5.2.1. 模型评价 |
5.2.2. 中尺度雪鹑和藏雪鸡分布区比较 |
5.2.3. 大尺度雪鹑和藏雪鸡栖息地比较 |
5.2.4. 大尺度下环境变量对雪鹑和藏雪鸡潜在适宜分布区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中尺度下环境变量对藏雪鸡栖息地选择影响 |
5.3.2. 中尺度雪鹑和藏雪鸡栖息地比较 |
5.3.3. 大尺度雪鹑和藏雪鸡栖息地比较 |
6. 探讨雪鹑的历史分布变化 |
6.1. 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收集 |
6.1.2. 数据分析 |
6.2. 研究结果 |
6.2.1. 模型评价 |
6.2.2. 雪鹑在当前、最大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冰盛期的适宜分布 |
6.2.3. 当前、最大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冰盛期雪鹑适宜分布区的平均海拔 |
6.3. 讨论 |
6.3.1. 雪鹑在当前、最大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冰盛期适宜分布区比较 |
6.3.2. 预测数据精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1.1.1 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 |
1.1.2 鸟类群落与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
1.1.3 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
1.1.4 生态位与群落集团结构 |
1.1.5 我国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 |
1.2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 |
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2.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目的 |
2.4 研究意义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气候 |
3.2 气温 |
3.2.1 气温的时间分布 |
3.2.2 气温的日较差 |
3.2.3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
3.3 光照 |
3.3.1 日照时间及日照百分率 |
3.3.2 总辐射 |
3.4 降水 |
3.4.1 降水的地理和季节分布 |
3.4.2 干燥度 |
3.4.3 空气相对湿度和蒸发量 |
3.5 水文 |
3.5.1 地表径流 |
3.5.2 地表水资源特征 |
3.6 地质概况 |
3.6.1 地层 |
3.6.2 地质构造 |
3.6.3 地貌特征 |
3.7 生物资源 |
3.7.1 植物资源 |
3.7.2 动物资源 |
4 研究方法 |
4.1 鸟类调查方法 |
4.1.1 样线法 |
4.1.2 样点法 |
4.2 研究区域设置 |
4.2.1 区域生境 |
4.2.2 样点、样线设置 |
4.3 数据处理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鸟类群落组成 |
5.1.1 鸟类居留型和区系组成 |
5.1.2 鸟类保护类型 |
5.1.3 鸟类优势种 |
5.2 鸟类群落多样性 |
5.2.1 鸟类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
5.2.2 鸟类物种水平多样性分析 |
5.2.3 鸟类群落相似性分析 |
5.3 鸟类生态位 |
5.3.1 鸟类生态位宽度 |
5.3.2 鸟类生态位重叠 |
6 影响鸟类生存的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
6.1 影响鸟类生存的问题 |
6.1.1 水土流失 |
6.1.2 草场退化,虫鼠害猖獗 |
6.1.3 土地沙漠化加剧 |
6.1.4 湿地萎缩 |
6.2 影响保护区环境的主要因素 |
6.2.1 牧业生产 |
6.2.2 全球气候变化 |
6.2.3 原始的采金方式 |
6.2.4 冰川退缩、雪线上移 |
6.3 保护对策 |
6.3.1 加强草场管理 |
6.3.2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
6.3.3 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力度 |
6.3.4 加强草场虫鼠害防治 |
6.3.5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科研体系 |
6.3.6 提高牧民文化素质 |
6.3.7 加强制度管理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
附录二 科研成果 |
致谢 |
(7)暗腹雪鸡与海兰褐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血样采集 |
1.1.3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红细胞形态测量 |
1.2.2 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
1.2.3 血液生化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暗腹雪鸡与海兰褐鸡红细胞形态比较 |
2.2 血液生理指标 |
2.3 血液生化指标 |
3 讨论 |
(8)新疆暗腹雪鸡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雪鸡的分类 |
1.2 雪鸡生态习性的研究 |
1.3 雪鸡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4 雪鸡利用价值的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暗腹雪鸡内脏形态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暗腹雪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暗腹雪鸡胃肠道微生物需氧菌分布的初步调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暗腹雪鸡利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暗腹雪鸡肌肉转录组测序初步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第7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暗腹雪鸡的生态习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J]. 李静,潘建飞,何子璐,王玉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05)
- [2]濒危物种雪鸡(Tetraogallus)保护生物学研究综述[J]. 马铭赛,李静,杨行,阿依帕夏·热合曼,王玉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8)
- [3]安西极旱荒漠区裸果木分布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D]. 王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4]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J]. 王玉涛,潘建飞,黄翠翠,胡平,韩建林. 生态学报, 2018(01)
- [5]雪鹑栖息地选择及与藏雪鸡栖息地的比较[D]. 姚红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保护研究[D]. 孙立新.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7]暗腹雪鸡与海兰褐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J]. 姜玲玲,何宗霖,姚刚. 动物学杂志, 2013(06)
- [8]新疆暗腹雪鸡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研究[D]. 姜玲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9]新疆暗腹雪鸡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J]. 姜玲玲,姚刚. 畜牧与兽医, 2012(S1)
- [10]新疆暗腹雪鸡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A]. 姜玲玲,姚刚. 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