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玉米花粉诱导普通小麦产生单倍体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蔡东明
导师: 吉万全
关键词: 小麦,玉米,双单倍体,染色体加倍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双单倍体方法是一项已经广泛应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生物技术。这种方法通过单倍体的产生,然后染色体人工加倍,在一个世代就可获得纯合的双单倍体植株。对自花授粉作物普通小麦而言,运用常规育种程序,在不同亲本材料杂交后,要获得纯合、遗传稳定的品种(系)至少需要6-7代。常规育种程序虽然在实践中很实用,但周期长,使得研究者需要一种周期短的育种方法。双单倍体方法对于满足这种需要可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幼胚是产生小麦双单倍体的方法之一,虽然通过小麦×玉米已经成功获得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小麦植株,但是,这项技术存在着小麦与玉米花期难以相遇、授粉时间及2,4—D浓度选择不当导致得胚率低、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胚大小影响胚的正常发育致使幼苗生长势较弱以及人工加倍率不理想等问题。为了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陕西杨凌,本研究于2003~2005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1月27日~2月7日室内分4期点播糯玉米杂交种、甜糯杂交种、甜玉米杂交种及普通玉米杂交种,3月1日移栽至大棚,从4月中旬开始便可获得持续的、多类型玉米花粉。 2.小麦正常散粉前授粉的幼穗和散粉后授粉的幼穗,授粉后12h、36h分别用100mg/L、200mg/L和300mg/L的2,4-D蘸穗2次,散粉前授粉幼穗得胚率分别为6.74%、8.44%和6.61%;散粉后授粉幼穗的得胚率分别为2.53%、4.70%和2.67%。结果表明,小麦正常散粉前用200 mg/L 2,4-D处理得胚率最高。 3.选择不同大小幼胚在1/2 MS+0.1% IAA+0.1% 6-BAP+2% 蔗糖+7.5% 琼脂(PH=5.8)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470~510 μm幼胚的培养效果最好,幼苗产生率为59.1%~61.9%。 4.以400-600 μm的幼胚在1/2 MS为主要成分的8种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1/2MS+0.2% IAA+0.2% 6-BAP+2% 蔗糖+7.5% 琼脂(PH=5.8)培养基的幼苗产生率平均为63.35%,高于其它7种培养基幼苗产生率(28.6%~57.1%)。 5.用500 mg/L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做持续供氧和不供氧试验,持续供氧的加倍率和加倍处理率为83.2%和68.8%,高于不供氧的70.9%和62.9%。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研究现状
1.1.1 小麦与玉米杂交的生理表现
1.1.2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产生单倍体胚频率的影响
1.1.3 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的的影响
1.1.4 2,4—D不同处理对单倍体胚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1.1.5 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授粉技术的研究
1.1.6 幼胚培养和单倍体的产生
1.1.7 小麦单倍体人工加倍研究
1.2 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单倍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花期不遇
1.2.2 远缘杂交不亲和
1.2.3 杂种衰退及杂种衰亡
1.2.4 幼胚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对策
1.3.1 分期点播多类型玉米
1.3.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
1.3.3 克服夭亡方法
1.3.4 寻求适宜的幼胚离体培养程序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利用玉米花粉诱导普通小麦产生单倍体及其人工加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期调节研究
2.2.2 提高得胚率的研究
2.2.3 幼胚大小与培养基绿苗分化
2.2.4 秋水仙素及持续供氧处理对单倍体加倍效果的研究
2.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玉米花粉萌发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朱畇昊.河南农业大学2010
- [2].基于随机行走模式的玉米花粉扩散模拟研究[D]. 王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 [3].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及育性恢复机理初探[D]. 魏俊杰.河北农业大学2001
- [4].玉米花粉诱导小黑麦单倍体技术建立及单倍体诱导率遗传规律分析[D]. 王雪玉.石河子大学2011
- [5].新选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生态适应性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钟成.四川农业大学2015
- [6].EMS诱变玉米花粉突变体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张景萍.西南农业大学2004
- [7].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技术研究[D]. 赵翠荣.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 [8].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D]. 陈琦.四川农业大学2015
- [9].基于幼胚成苗技术的玉米加倍方法研究[D]. 谢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
- [10].玉米花粉表面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D]. 安素妨.河南农业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技术研究[D]. 赵翠荣.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 [2].玉米花粉诱导小黑麦单倍体技术建立及单倍体诱导率遗传规律分析[D]. 王雪玉.石河子大学2011
- [3].利用stock6诱导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及其加倍的研究[D]. 胡尔良.四川农业大学2008
- [4].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有选择的消除技术建立小麦DH群体的研究[D]. 白延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5].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DH(Double Haploid)材料的研究[D]. 来长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6].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系遗传分析与青枯病抗性研究[D]. 刘玉强.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Stock6杂交诱导玉米单倍体的选育与鉴定[D]. 韩学莉.四川农业大学2006
- [8].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及育性恢复机理初探[D]. 魏俊杰.河北农业大学2001
- [9].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及其SSR和ISSR标记分离研究[D]. 文科.中国农业大学2003
- [10].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D]. 蔡华.安徽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