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玲[1](2020)在《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探讨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根据宏观和微观特征编制贺兰山大型真菌的检索表;分析真菌的子实体宏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子实体内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ITS序列辅助验证形态学鉴定子实体的分类归属;分析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影响;对选定的一种外生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菌种培养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调查、评估和利用贺兰山大型真菌资源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于2012-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南寺和哈拉乌沟两地进行取样,每个样地分别由5人从沟谷入口处进行拉网式调查,共获得4 000余份样品,经过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鉴定辅以ITS序列佐证,鉴定出8目25科69属189种大型真菌,对个种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鳞片特征、菌柄形态特征、菌褶着生方式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同菌种子实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同一菌种子实体也存在表型多样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各组成部分形态特征是相互独立的,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附属物特征、菌褶特征和菌柄特征等这4个特征都显示种内多样性小于种间多样性,菌盖形态特征和菌褶特征都与子实体整体特征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关联性,菌盖附属物变化和菌柄特征不会引起子实体整体特征发生变化。这一结果说明采用子实体特有的形态特征和各部分形态特征鉴别一些菌种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子实体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41种、44种和4种;子实体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对其孢子的大小和长宽比等的数据研究结论:质量性状方面,孢子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相互独立;数量性状方面,大小孢子长宽比、孢子极端比和平均比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显示孢子数量特征的稳定性;菌种间孢子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按照孢子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52种、26种和11种;孢子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个种的ITS序列比对后佐证了正确的“属”的分类地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个种确定到“种”。在贺兰山海拔高度高度1900-2650m范围内,海拔高度数值的高低并不影响子实体的整体特征,也不影响子实体各组成部位的形态特征多样性,子实体和各组成部位特征编码(包括)会随机出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数据中。海拔高度数值也不影响大型真菌的孢子的整体形态和其表面特征(其上的纹饰),分别对大孢子和小孢子的长宽比的影响也不显着,但对大小孢子的极端比和平均比都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培养特性研究结论:单因素试验结论,影响菌落生长重量的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20-26℃;葡萄糖与麦芽糖混合物的效果最好,可溶性淀粉效果最差,该菌对还原性糖的利用较好,对非还原性糖的利用差。影响菌落生长直径的因素中,碳源以果糖的效果好于其他三种供试碳源,果糖的影响为极显着;氮源以酵母浸膏和天门冬素的效果好于蛋白胨和硝酸钾,但不显着;在实验所设定的范围内pH值和温度对直径的影响也不显着。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重量的影响结果:温度、pH值和氮源都不是显着影响因子,碳源(葡萄糖+麦芽糖)是显着因子。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直径的影响结果:碳源和氮源的交互作用显示,碳源1(葡萄糖+麦芽糖)+氮源1(蛋白胨)组合作用对菌落的生长直径影响极显着。
张俊波[2](2018)在《江西部分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与系统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调查了江西省境内的大型真菌资源,对采集的标本做了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探讨了不同种类大型真菌的经济价值,研究了区域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作者于2014至2017年在江西省的岩泉森林公园、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庐山自然保护区、象山森林公园、羊狮幕风景区、三爪仑森林公园、井冈山等地进行调查,采集700余份大型真菌标本,通过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学与现代分子系统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大型真菌377种,隶属于2门5纲17目55科130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4目10科12属25种,占总研究的6.6%,担子菌门2纲13目45科118属352种,占总研究的93.4%。担子菌门占绝对优势,其中有217种为江西省新纪录种。综合文献报道,江西省已知大型真菌为884种,隶属于2门9纲26目73科217属,其中子囊菌门4纲6目15科19属59种,占江西省总数6.7%,担子菌门5纲20目58科198属825种,占江西省总数93.3%。本研究对江西省抚州市岩泉森林公园、庐山自然保护区及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做了区域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首次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大时间尺度的调查,共鉴定大型真菌42科、81属、169种;对庐山自然保护区两年长期跟踪调查,共鉴定36科、74属、178种;对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时隔30年再次调查,共鉴定30科、54属、87种。研究发现大型真菌物种群落可能随时间而发生种类变化,许多前期已报道的物种现在难以发现;对一个地域短时间调查(调查1次或1年调查多次)的结果难以反映该地域大型真菌真实的物种情况,因此资源调查研究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本研究调查的江西省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多样,其优势科(≥12)为红菇科Russul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鹅膏菌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6个科一共占46.1%。通过与江西省大型真菌比较得出本研究的6个优势科均属于江西省大型真菌优势科,符合江西省大型真菌科属趋向。研究发现优势科红菇科Russulaceae适于10月中下旬生长,蘑菇科Agaricaceae适于9、10月中下旬生长,鹅膏菌科Amanit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均适于10月中上旬,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常年均有,且12月至来年2月较少。本研究鉴定的江西省大型真菌中,食用菌155种,占41.1%;药用菌36种,占9.5%;食药两用菌12种,占3.2%;毒菌42种,占11.1%。其中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干巴革菌(T.ganbajun)和松乳菇(L.deliciosus)等是云南省最知名也是最受欢迎的食用菌,然而这一类食用菌在江西省分布较多。由于江西省对大型真菌认知较少,导致人们对于这一类野生食用菌的采食和利用较少;药用菌双节棍孢虫草(C.ninchukispora)做为江西省新纪录种,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抗辐射等功效;毒菌如果误食会致使胃肠道、肝脏损害,出现溶血等中毒症状,严重的还可能致人死亡。上述研究表明江西省大型经济真菌资源丰富,开发及应用的前景广阔。本文研究分离纯化保藏菌种142株,并首次完成了双节棍孢虫草(C.ninchukispora)的驯化栽培,且研究出适合于大规模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同时也完成了茶树菇(A.cylindracea)、侧耳(P.ostreatus)、巨大革耳(P.giganteus)等菌株的人工栽培。因此,今后应该加大对野生菌菌株的收集,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其价值打下基础。既保存了菌种资源,又可作为育种和栽培驯化的材料。江西省野生大型真菌资源仍有许多未知种类及江西省特有种类有待研究,摸清江西省大型真菌资源家底,不仅要加强对新地域资源的调查,对于已经有调查数据的地区,也应该加强重复调查。
杨利梅[3](2017)在《砖红绒盖牛肝菌子实体、菌丝和原基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文中指出砖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spadiceu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牛肝菌目(Boletales)、牛肝菌科(Boletaaceae)、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us)。牛肝菌为一类世界范围广布真菌,其子实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但牛肝菌季节性强,产量低,资源有限,且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过度的采摘及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等,仅靠野外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牛肝菌大多属于菌根菌,目前除少数几种腐生种外,绝大部分尚不能人工培养,其在纯培养条件下仅停留于菌丝体阶段,且菌丝生长缓慢,难以形成原基,难以完成后期发育,难以形成子实体,完成整个生活史。现阶段牛肝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类,营养成分分析,菌丝诱导及培养基优化,菌丝发酵提取活性成分等方面,基础研究仍然薄弱。由于生境复杂,其自然条件下的生活史及生长发育机制尚不清楚。砖红绒盖牛肝菌是云南牛肝菌的典型代表,且经过近年的不断摸索,已在实验条件下诱导出原基。因此本文以砖红绒盖牛肝菌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野外成熟子实体担孢子的形成过程,研究子实体、菌丝体、原基三个主要生长发育时期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旨在弄清楚其生活史。这为丰富大型菌根真菌的细胞学理论,为今后牛肝菌属真菌及其他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担孢子由子实层栅栏状排列的担子产生,每个担子产生四个担孢子,担孢子大多数为单核;成熟担孢子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为8~10 μmX3 μm。2.孢子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1L计):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2g、酵母 2g、琼脂 9g、MgSO40.5g、KH2PO40.46g、K2HPO4lg;孢子接种前需进行45 ℃热刺激;其培养适宜温度为35℃;萌发时,初生菌丝大多数由孢子长轴端萌发,少数由孢子侧面萌发;初生菌丝为单核。3.子实体菌盖菌丝直径约为3.5 μm,菌丝表面光滑,细胞呈无规则紧密排列,无锁状联合,菌丝细胞大多数为双核,细胞中含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细胞器,含分生孢子;纯培养菌丝直径约为1.7 μm,菌丝表面光滑,为双核细胞无锁状联合,细胞中也能观察到上述细胞器;原基菌丝直径约为2.5 μm,菌丝表面光滑,无锁状联合,菌丝细胞为双核,仍然有上述细胞器。可见三个时期菌丝均为双核细胞。菌根真菌在纯培养条件下尚未能诱导出原基,因此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研究较少,本文对子实体、菌丝、原基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形态及细胞核数目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探索担孢子培养的适宜条件。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李冰寒,刘娇,李林辉,唐赟[4](2017)在《海绵胶煤炱菌的生理特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绵胶煤炱菌是一种野生食用蕈菌,其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易长出孢子。该孢子萌发受温度的影响显着,最适萌发温度21℃,孢子总萌发率达到49.33%,该孢子萌发受p H的影响不显着,最适萌发酸度p H7.0,达到37.79%;碳源和氮源对孢子的萌发差异显着,最适萌发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孢子的总萌发率达到75%,最适萌发率氮源为氯化铵,孢子的总萌发率达到51.48%。当孢子萌发后,菌丝体生长阶段,温度、碳源以及氮源对菌丝体生长差异显着,最适生长温度27℃,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生长氮源为蛋白胨。p H在5.08.0之间,对于菌丝体生长差异不显着,最适生长酸度p H7.0。
郭雅杰[5](2016)在《粪生花褶伞和白囊耙齿菌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文中提出大型真菌是一类重要资源,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α-半乳糖苷酶能够催化水解α-半乳糖苷键,在食品及饲料等工业领域用来降解抗营养因子大豆低聚糖。本论文对多种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和酶活性筛选,选择α-半乳糖苷酶活性较高的大型真菌进行发酵研究,并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α-半乳糖苷酶,研究酶的生理生化性质以及对底物的降解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集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法纯化得到23株大型真菌菌种。用ITS序列分析法进行种属鉴定,其中16株可以鉴定到种,7株鉴定到属。通过活性筛选选择粪生花褶伞和白囊耙齿菌作为分离纯化α-半乳糖苷酶的实验材料。对粪生花褶伞进行发酵研究,确定最优种子培养基为:玉米淀粉20 g/L、酵母粉7 g/L、K2HPO4·3H2O1g/L、MgSO4·7H2O0.5g/L,种子培养时间为5天;确定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 90g/L、酵母粉 40g/L、K2HPO4·3H2O 1g/L、MgSO4·7H2O0.5g/L,发酵培养时间为9天。优化后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0.93 U/mL,与初始发酵培养基中的酶活0.03 U/mL相比,提高了 31倍。从粪生花褶伞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α-半乳糖苷酶分子量为66 kDa,单亚基蛋白。酶作用于底物pNPG的最适pH为4.0,在pH 2.0~10.0之间保持稳定;最适温度为60℃,温度低于50℃时保持稳定。Ag+和Fe3+彻底抑制酶活,Fe2+在高浓度(10 mM)下提高酶活,化学修饰剂NBS强烈抑制酶活。该酶可以水解棉子糖等低聚糖,在饲料等工业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白囊耙齿菌进行发酵研究,确定最优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0 g/L、蔗糖30 g/L、豆粕80g/L、CaCl23 g/L、K2HPO4·3H2O1g/L、MgSO4·7H2O0.5g/L、(NH4)2SO40.5g/L;通过测定发酵曲线,选择11天为发酵时间。优化后发酵液酶活为5.75 U/mL,与初始发酵培养基的酶活0.028 U/mL相比,提高了 205倍。从白囊耙齿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α-半乳糖苷酶,分子量为60 kDa,单亚基蛋白。酶作用于底物pNPG的最适pH为5.0,酸碱稳定性好,在pH 2.0~12.0之间保持稳定:最适温度为80℃,温度稳定性好,在4~7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60℃处理12 h酶活性无明显下降,70℃处理5h保持大于70%的活性,80℃处理2 h仍保持部分活性。Hg2、Ag2+、Fe3+ 抑制酶活,化学修饰剂NBS彻底抑制酶活。该酶抗蛋白酶能力较强;能耐受高浓度蔗糖和葡萄糖,但被半乳糖抑制,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3.34和0.29 mM。该酶能高效降解pNPG、蜜二糖、棉子糖和水苏糖,对刺槐豆胶、瓜尔豆胶的降解性较差。该酶对不同底物的米氏常数(Km)为:pNPG<蜜二糖<水苏糖<棉子糖;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蜜二糖<pNPG<水苏糖<棉子糖。该酶在1.5 h内彻底降解10mM水苏糖,能有效降解豆饼粉和大豆中的高浓度低聚糖,在饲料食品等工业领域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两株大型真菌,尤其白囊耙齿菌,易于通过液体深层发酵扩大培养规模并通过条件控制提高酶产量。来源于白囊耙齿菌的α-半乳糖苷酶性质稳定,底物降解能力强,来源安全容易培养,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本研究为两株大型真菌的大规模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并为α-半乳糖苷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刘叶明,郭丹萍[6](2016)在《优美毡被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美毡被孔菌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真菌,需要研究最佳培养条件,找到有效防治手段。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影响优美毡被孔菌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参数(包括温度、p H值、碳源、氮源),并调查了不同药物对该菌的抑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菌丝体生长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2535℃;优美毡被孔菌对酸碱的选择性很差,p H值的变化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不大;最适培养碳源为淀粉;最适培养氮源为酵母汁;0.510 g/L福美胂可以作为该菌的有效抑制剂。这些结果为优美毡被孔菌有效防治提供有力证据。
酒连娣,姚方杰,张友民,赵娜,朱梅琴[7](2015)在《美味扇菇担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盖玻片培养法研究美味扇菇担孢子的萌发特性,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研究美味扇菇菌丝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美味扇菇担孢子腊肠形,大小为(4.55.5)μm×(11.64)μm;在无菌水中不易萌发,液体PDA培养基中容易萌发;培养时间达48 h时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位置和数量不定,在一端、侧面或者两端产生1个或多个芽管;60 h后少数芽管出现分支,84 h芽管分化成菌丝;菌丝在10℃30℃条件下均能生长,但超过35℃或低于5℃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
王忠艳[8](2013)在《长白山绣球菌人工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绣球菌[Sparassia crispa(Wulf)Fr.]为腐生型菌类,夏、秋季节分散生长于云杉、冷杉、针叶林及混交林中,菌柄基部似根状并与树根相连。绣球菌有茴香气味、鲜美异常,经常食用绣球菌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多种疾病。该菌在日本被誉为“梦幻神奇的菇”,在西欧各国极为畅销,价格相当昂贵,但产品很少,不易买到。本试验以采自长白山林区的野生绣球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培养条件及人工驯化栽培条件。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能够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淀粉是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乳糖和葡萄糖次之;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酵母膏,其次是蛋白胨和硫酸铵;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钙,其次是硫酸镁。L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淀粉25g·L-1、酵母膏3.0g·L-1、硫酸钙0.3g·L-1、琼脂20g·L-1。2.长白山绣球菌菌丝在温度为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25℃时菌丝浓密,粗壮,长速最快,干重最大,是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菌丝在pH值4.5~8.0范围之间均能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单层牛皮纸全部包扎处理能够促进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的生长和干重的积累。3.长白山绣球菌菌丝在木屑基础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KH2P040.5%、石膏0.5%、白糖1%)上生长速度最快,长速为1.25mm·d-1,满瓶时间为96d,菌丝浓密,粗壮,显着优于其它试验处理,是菌丝生长较为理想的原种培养基;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83%、麦麸10%、黄豆粉5%、石膏1%、白糖1%,该培养基中菌丝粗壮,浓密,生长速度快。
王忠艳,陈艳秋,张吉子,李美兰[9](2012)在《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以采自长白山林区的野生绣球菌为试材,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淀粉25g/L,酵母膏3.0g/L,硫酸钙0.3g/L,琼脂20g/L,并确定淀粉是影响菌丝干重的主要因素。
徐冲力[10](2009)在《白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文中认为白香蘑[Lepista caespitosa(Bres.)Sing.]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otina)、伞菌目(Agricales)、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香蘑属(lepista)。白香蘑属草腐生好气性真菌,夏秋季在山坡草丛中及草原上丛生或群生,并形成蘑菇带或蘑菇圈,主要分布在吉林、山西、新疆。白香蘑气味浓香,鲜美可口,并可预防治疗多种疾病,且价格昂贵。近年来,白香蘑逐步被世人所认识、了解并受到欢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掠夺式的采集,使野生白香蘑资源逐年减少,濒临灭绝,很难满足市场需要,人工栽培势在必行。但有关白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对白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进行了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白香蘑菌丝能在多种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其次是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其次是酵母膏;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其次是硫酸钙。采用L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白香蘑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以蔗糖25g·L-1、蛋白胨2g·L-1、硫酸镁0.5g·L-1、琼脂20g·L-1为最佳。2.白香蘑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值范围为4~10,最适范围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明显,以暗培养为宜;适量的通气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3.白香蘑菌丝在以玉米粒为原种的培养基上生长,其菌丝浓密、洁白、粗壮,且日均长速0.39mm/d和满瓶时间31d均优于其他处理,是理想的原种培养料;白香蘑人工栽培以稻草和玉米芯为主料,麦麸、黄豆粉、石灰、石膏为辅料的培养基为适宜,并得到了子实体,菌丝在未加入初期辅助碳源的培养料中生长,明显好于加入初期辅助碳源。适当提高培养料中氮源的比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二、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
1.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1.1.1.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 |
1.1.1.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 |
1.1.1.4 贺兰山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
1.1.1.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意义 |
1.1.2.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意义 |
1.1.2.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意义 |
1.1.2.4 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意义 |
1.1.2.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意义 |
1.2 大型真菌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各地区大型真菌研究概况 |
1.2.2 贺兰山的大型真菌的研究概况 |
1.2.2.1 贺兰山真菌的研究工作 |
1.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形态学研究现状 |
1.2.2.3 贺兰山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与分布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方法 |
2.2.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方法 |
2.2.1.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学观察方法 |
2.2.1.3 编制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形态检索表 |
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
2.2.2.1 子实体宏观特征的统计分析 |
2.2.2.2 子实体的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
2.2.3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方法 |
2.2.3.1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用仪器和试剂 |
2.2.3.2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方法 |
2.2.4 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和孢子形态与数量特征的影响 |
2.2.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
2.2.5.1 单因素实验 |
2.2.5.2 多因素分析实验 |
2.3. 数据分析 |
2.3.1 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子实体特征、孢子特征和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和孢子的影响 |
2.3.2 暗黄粘盖牛肝菌培养特性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结果 |
3.1.1 子实体的宏观形态观察结果 |
3.1.2 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观察结果 |
3.1.2.1 大型子囊菌类 |
3.1.2.2 胶质菌类 |
3.1.2.3 珊瑚菌类(Ramaria) |
3.1.2.4 多孔菌、齿菌及革菌类 |
3.1.2.5 牛肝菌类 |
3.1.2.6 伞菌类 |
3.1.2.7 红菇类(Russulaceae) |
3.1.2.8 地星和马勃菌类(Geastraceae & Lycoperdales) |
3.1.2.9 子实体内孢子形态特征编码统计 |
3.1.3 内蒙古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分类检索表 |
3.2 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
3.2.1 子实体整体形态特征编码分析 |
3.2.1.1 子实体不同部位表型的多样性类型分析 |
3.2.1.2 菌盖特征与菌柄特征多样性的关联性分析 |
3.2.1.3 子实体局部特征变化对整体特征的影响 |
3.2.1.4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
3.2.1.5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的讨论 |
3.2.1.6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结论 |
3.2.2 子实体中孢子微观形态的多样性分析 |
3.2.2.1 孢子形态特征及表面特征的多样性 |
3.2.2.2 孢子大小比值多样性 |
3.2.2.3 孢子形态特征与孢子表面特征的关联性 |
3.2.2.4 孢子长宽比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分析 |
3.2.2.5 基于孢子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
3.2.2.6 聚类与判别的结果探讨 |
3.2.2.7 孢子的多样性分析讨论 |
3.2.2.8 孢子的多样性结论 |
3.3 大型真菌ITS序列比对结果 |
3.4 贺兰山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及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
3.4.1 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及菌盖整体形态多样性影响 |
3.4.2 海拔高度对菌盖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
3.4.3 海拔高度对菌盖附属物形态多样性影响 |
3.4.4 海拔高度对菌褶着生方式多样性影响 |
3.4.5 海拔高度对菌柄形态及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
3.4.6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多样性影响 |
3.4.7 海拔高度对孢子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
3.4.8 海拔高度对大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
3.4.9 海拔高度对小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
3.4.10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极端比多样性影响 |
3.4.11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平均比多样性影响 |
3.4.12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讨论和小结 |
3.4.12.1 小结 |
3.4.12.2 讨论 |
3.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
3.5.1 pH值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3.5.2 温度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3.5.3 碳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3.5.4 氮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3.5.5 维生素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
3.5.6 正交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6.1 碳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
3.5.6.2 氮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
3.5.6.3 pH值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
3.5.6.4 温度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
3.5.6.5 碳源和氮源对菌种的直径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
3.5.6.6 温度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
3.5.6.7 碳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
3.5.6.8 氮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
3.5.6.9 pH值对菌落重量的影响 |
3.5.7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结论 |
3.5.8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讨论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1 海拔高度数据统计 |
附录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 |
附录3 论文中自测的ITS序列 |
附录4 未鉴定确认的贺兰山大型真菌物种名录 |
附录5 新鲜子实体图片 |
(2)江西部分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与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型真菌概述 |
1.2 国内外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江西省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植被概况 |
2.1.4 土壤状况 |
2.2 样品采集 |
2.2.1 采样地选取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采样步骤 |
2.3 标本制作与菌种分离、保藏 |
2.3.1 菌种分离 |
2.3.2 标本制作 |
2.3.3 菌种保藏 |
2.4 形态观察、描述与鉴定 |
2.5 DNA提取与PCR扩增 |
2.5.1 大型真菌DNA的提取 |
2.5.2 PCR扩增 |
2.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江西大型真菌的系统分类 |
3.1.1 子囊菌门Ascomycota |
3.1.2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
3.1.3 调查总体结果分析 |
3.1.4 分子系统学研究 |
3.2 江西省大型真菌的区域多样性 |
3.2.1 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大型真菌多样性 |
3.2.2 庐山大型真菌多样性 |
3.2.3 岩泉森林公园大型真菌多样性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讨论与总结 |
4.1.1 江西省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意义 |
4.1.2 江西省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
4.1.3 江西省的大型经济真菌资源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大型真菌野外采集记录表 |
附录二 (图江西省新纪录种照片) |
附录三 (表3.1江西省大型真菌物种名录) |
附录四 (表3.8江西农业大学校园两次研究大型真菌综合名录) |
附录五 (表3.12庐山大型真菌综合名录) |
附录六 (表3.16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大型真菌名录) |
作者简历 |
(3)砖红绒盖牛肝菌子实体、菌丝和原基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看 |
1 牛肝菌属研究概况 |
1.1 牛肝菌属的分类 |
1.2 牛肝菌属食、药用价值 |
1.3 牛肝菌属真菌生态环境及共生关系 |
1.4 牛肝菌属菌丝体诱导及人工驯化 |
2 大型真菌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
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3.1 子实体担孢子形成过程及担孢子形态结构 |
3.2 担孢子的培养 |
3.3 子实体及其诱导的菌丝、原基细胞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粪生花褶伞和白囊耙齿菌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
1.2 花褶伞和白囊耙齿菌的研究现状 |
1.3 液体发酵技术及其在大型真菌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
1.4 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野生大型真菌的采集分离、种属鉴定与活性产物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粪生花褶伞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白囊耙齿菌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野生蘑菇菌种分离和种属分析 |
5.2 粪生花褶伞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 |
5.3 白囊耙齿菌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 |
5.4 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由本实验室采集并分离鉴定的粪生花褶伞试管种 |
附录 2 离子交换层析柱填料的活化与再生方法 |
附录 3 由本实验室采集并分离鉴定的白囊耙齿菌试管种 |
附录 4 白囊耙齿菌α-半乳糖苷酶降解大豆低聚糖的HPAEC检测峰形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美味扇菇担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供试菌株 |
1.2担孢子悬浊液制备、盖玻片培养 |
1.3菌丝培养 |
2结果与分析 |
2.1担孢子形态 |
2.2担孢子萌发特性 |
2.3菌丝生长特性 |
3讨论 |
3.1担孢子萌发特性 |
3.2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8)长白山绣球菌人工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营养条件研究 |
1.2.2 长白山绣球菌菌丝培养条件研究 |
1.2.3 长白山绣球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营养条件研究 |
2.1.1 不同碳源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2 不同氮源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3 不同无机盐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4 正交试验 |
2.2 长白山绣球菌菌丝培养条件研究 |
2.2.1 不同温度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pH值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通气条件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 长白山绣球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2.3.1 不同原种培养基配方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栽培袋培养料配方对长白山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 供试菌株 |
2) 基础培养基配方 |
1.2 方法 |
1) 不同碳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2) 不同氮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3) 不同无机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4)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碳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氮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2.3 不同无机盐对绣球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 |
3 讨论与结论 |
(10)白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概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试验材料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培养基 |
2.试验方法 |
2.1 白香蘑菌丝体营养条件研究 |
2.1.1 不同碳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1.2 不同氮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1.3 不同无机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1.4 正交试验 |
2.2 白香蘑菌丝环境条件研究 |
2.2.1 不同温度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pH值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光照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2.4 不同通气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2.3 白香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2.3.1 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 |
2.3.2 栽培袋培养料筛选 |
2.3.3 白香蘑栽培袋培养料的优化 |
3.结果与分析 |
3.1 白香蘑菌丝体营养条件研究 |
3.1.1 不同碳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氮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1.3 不同无机盐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1.4 正交试验 |
3.2 白香蘑菌丝体环境条件研究 |
3.2.1 不同温度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pH值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光照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通气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3 白香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
3.3.1 不同原种培养基配方对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3.2 栽培袋培养料筛选 |
3.3.3 白香蘑栽培袋培养料的优化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D]. 卢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2]江西部分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与系统学研究[D]. 张俊波.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3]砖红绒盖牛肝菌子实体、菌丝和原基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D]. 杨利梅. 云南大学, 2017(05)
- [4]海绵胶煤炱菌的生理特性初步研究[J]. 李冰寒,刘娇,李林辉,唐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5]粪生花褶伞和白囊耙齿菌的发酵与α-半乳糖苷酶研究[D]. 郭雅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1)
- [6]优美毡被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J]. 刘叶明,郭丹萍. 当代化工, 2016(02)
- [7]美味扇菇担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特性研究[J]. 酒连娣,姚方杰,张友民,赵娜,朱梅琴. 中国食用菌, 2015(02)
- [8]长白山绣球菌人工培养特性研究[D]. 王忠艳. 延边大学, 2013(S2)
- [9]长白山绣球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J]. 王忠艳,陈艳秋,张吉子,李美兰.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2(04)
- [10]白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D]. 徐冲力. 延边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