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960医院淄博院区2553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门诊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筛选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门诊就诊老年糖尿病患者134例,应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应用门诊护理对观察组干预,评价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结果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积极实施门诊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门诊护理;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临床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发病后血糖异常改变,可诱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病变,成为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本研究筛选134例老年糖尿病作研究对象,分析门诊护理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门诊收治134例糖尿病老年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67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1.8±1.6)岁;观察组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2.1±1.5)岁。两组对比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预后指导、治疗过程护理、糖尿病健康宣教。
观察组应用门诊护理,具体:(1)心理护理: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患者需长期用药,不仅存在加大经济负担,同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心理进行评估,给予有效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认知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自身认知程度差异化,对其遵医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对此,临床可对患者疾病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症状、原因、治疗、护理等,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使其正确对待疾病。(3)饮食指导:合理、健康饮食是控制血糖重要方法,首先应告知患者注意饮食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蛋白丰富食物,尽量控制高热量、胆固醇、脂肪食物,如甜品、动物内脏、肉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高血糖控制水平。(4)运动干预:为患者制定运动方案,告知患者适当参与运动,有助于血糖控制、提高机体抵抗力,使其积极参与,如慢跑、打太极、餐后慢走等;注意患者禁止剧烈运动,且活动期间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1.4统计学
研究运用软件SPSS18.0系统数据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67例,GQOL-74评估显示,物质生活(58.77±7.05)分、社会功能(60.78±5.63)分、心理功能(61.23±7.02)分、躯体功能(62.14±6.70)分。
对照组67例患者评分物质生活(52.15±7.50)分、社会功能(52.68±6.53)分、心理功能(53.13±7.22)分、躯体功能(51.04±7.73)分。对组统计学对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t值分别为5.264、7.689、6.583、8.881,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一般以2型糖尿病居多。糖尿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或降低,若患者长期血糖异常,极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健康饮食、良好生活习惯等,在疾病控制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2]。
鉴于此,本研究对67例患者开展门诊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GQOL-74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门诊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门诊护理是医院重要护理措施之一,为门诊患者提供心理、营养、健康指导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通过门诊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调整,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并通过认知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情况,使其积极、正确面对糖尿病,主动参与疾病防治工作;同时根据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等,规范患者饮食,促使患者参与锻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血糖控制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门诊护理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嘉欣.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0):172-173.
[2]徐志朋,缪雪琴.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0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