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

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

论文摘要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和方法,以大量油气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对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下第三系古新统阜宁组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动力、成藏时间及期次、成藏模式、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烃源岩、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明确了研究区阜四、阜二和泰二型原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混源油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利用BasinMod软件对单井埋藏史和生烃史模拟表明,泰州组、阜宁组烃源岩成熟时间具有西早东晚的演化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金湖和高邮凹陷主要成藏期为垛二段沉积时期,海安凹陷主要成藏期为盐城组沉积时期。通过砂体展布、断裂发育和断层封闭性研究,将研究区输导体系划分为断层型、砂体型、断-砂组合型三种,并总结了各类输导体系的分布范围及运移方式。在输导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明确了烃源岩的排烃方式及动力:阜四段烃源岩以上排为主,阜二段和泰二段烃源岩以下排为主;主力含油层在成藏期普遍存在超压,由于后期抬升剥蚀及欠补偿沉积,现今多表现为常压。以成藏机理解剖为基础,建立了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分析表明泰州组、阜宁组油气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有效生烃灶、生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类型等因素控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 1.2.2 断块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 1.2.3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 2.2 构造格架及演化特征
  • 2.2.1 盆地奠基前拗陷阶段
  • 2.2.2 断陷-拗陷阶段
  • 2.2.3 断陷阶段
  • 2.2.4 拗陷阶段
  • 2.3 地层及沉积发育特征
  • 2.3.1 地层发育特征
  • 2.3.2 火山岩发育特征
  • 2.3.3 沉积发育特征
  • 第三章 油气成藏基本要素
  • 3.1 烃源岩特征
  • 3.1.1 泰二段烃源岩
  • 3.1.2 阜二段烃源岩
  • 3.1.3 阜四段烃源岩
  • 3.2 储集层特征
  • 3.2.1 碎屑岩储层特征
  • 3.2.2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 3.2.3 火山岩储层特征
  • 3.3 盖层特征
  • 3.4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四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 4.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1 饱和烃色谱特征
  • 4.1.2 色谱-质谱与生标化合物组合特征
  • 4.2 原油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
  • 4.2.1 阜四型原油特征及分布
  • 4.2.2 阜二型原油特征及分布
  • 4.2.3 泰二型原油特征及分布
  • 4.2.4 混和型原油特征及分布
  • 第五章 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过程
  • 5.1 输导体系特征
  • 5.1.1 砂体分布特征
  • 5.1.2 断裂体系特征
  • 5.1.3 断层封闭性
  • 5.1.4 输导体系类型
  • 5.2 油气运移动力特征
  • 5.2.1 泥岩声波时差特征
  • 5.2.2 成藏期压力分布特征
  • 5.3 油气运移方向及路径
  • 5.3.1 金湖凹陷油气运移特征
  • 5.3.2 高邮凹陷油气运移特征
  • 5.3.3 海安凹陷油气运移特征
  • 5.4 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
  • 5.4.1 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 5.4.2 圈闭形成期
  • 5.4.3 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 第六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
  • 6.1 油气成藏模式
  • 6.1.1 斜坡区侧向运移成藏模式
  • 6.1.2 断阶带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 6.1.3 凹陷区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 6.2 油气富集规律
  • 6.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精细描述[J]. 石化技术 2017(10)
    • [2].《海安凹陷泰州组勘探突破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技术鉴定[J]. 复杂油气藏 2011(02)
    • [3].陈堡油田泰州组水平井储层物性及水淹规律研究[J]. 复杂油气藏 2019(04)
    • [4].南黄海盆地北凹泰州组烃源岩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01)
    • [5].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有机岩石学[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6)
    • [6].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一段沉积物源分析[J]. 中国地质 2010(02)
    • [7].高邮凹陷北斜坡泰州组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16)
    • [8].草舍泰州组油藏CO_2混相驱效果及二次气驱可行性研究[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03)
    • [9].高邮凹陷许庄地区泰州组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中国矿业 2019(S1)
    • [10].海安凹陷南部地区泰州组一段储层沉积相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3)
    • [11].海安凹陷泰州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2].本期重点推介[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3].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烃源层评价[J]. 中国海上油气 2008(01)
    • [14].高邮凹陷北斜坡中部泰州组烃源岩评价[J]. 上海地质 2010(S1)
    • [15].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6].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瓦6井油源对比[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2)
    • [17].苏北盆地东南部泰州组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及有利储层评价[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03)
    • [18].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J]. 石油学报 2010(02)
    • [19].苏北盆地泰州组原油中芴系列的特征与意义[J]. 科技导报 2011(17)
    • [20].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05)
    • [21].苏北盆地东部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沉积相[J]. 古地理学报 2008(03)
    • [22].苏北盆地洋心次凹泰一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23].基于中深层地震反射资料研究泰州断裂上地壳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7)
    • [24].江苏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资料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J]. 地层学杂志 2013(03)
    • [25].白驹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J]. 中国地质 2012(02)
    • [26].富饶阶的时代归属[J]. 地层学杂志 2012(04)
    • [27].低渗断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实践[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13)
    • [28].地震属性法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厚度预测中的应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5)
    • [29].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层识别方法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5)
    • [30].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03)

    标签:;  ;  ;  ;  ;  

    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