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城市环境的建筑顶部造型方法初探

结合城市环境的建筑顶部造型方法初探

论文摘要

城市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经过许多沉痛的教训之后,世界各国都对怎样使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建筑顶部造型作为城市环境的外在表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构成了人类文化、宗教和社会的创造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最确切见证,也是城市特色与魅力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筑顶部造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和城市环境的发展同步发生、相互影响的。论文在进行充分调研和翻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结合思维为原则,将建筑顶部造型置身于城市环境中,探索了两者间既矛盾,又依存的辩证关系,并明确地提出两者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制,这无论是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环境的精神内涵,还是对新世纪建筑顶部造型的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主要的是,论文基于上述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从城市到建筑——自上而下、从建筑到城市——自下而上的两个层面,提出了“结合城市环境”的建筑顶部造型手法,并以大量的篇幅完整地阐述了结合的内容、原则、手法及评价,为建筑顶部造型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创作视野,也为如何创造出符合城市环境的建筑顶部造型寻找到了良策。正因如此,“结合城市环境”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要达到“结合城市环境”的目标并非易事,它必须凭借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价值抉择,同时,它也取决于人们观念转变的周期。建筑顶部造型和城市环境都是动态发展的,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本身的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要求。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同时也是建筑师无可推卸的责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念的提出
  • 1.1.1 建筑顶部的概念
  • 1.1.2 城市环境的概念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城市——建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1.2.2 城市建设的快速进程带来的危机
  • 1.2.3 城市危机的根源
  • 1.2.4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的提出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的理论框架
  • 2. 历史的渊源
  • 2.1 建筑顶部的起源
  • 2.2 建筑顶部造型的历史演变
  • 2.2.1 东方建筑顶部造型的历史演变
  • 2.2.2 西方建筑顶部造型的历史演变
  • 2.3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
  • 2.3.1 形成城市的重要节点
  • 2.3.2 平衡城市空间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顶部的本体造型
  • 3.1 原型
  • 3.1.1 立方体
  • 3.1.2 锥体
  • 3.1.3 半柱体
  • 3.1.4 球体
  • 3.2 变形
  • 3.2.1 减法
  • 3.2.2 加法
  • 4. 建筑顶部造型与城市环境的关联
  • 4.1 影响建筑顶部造型的城市环境类型
  • 4.1.1 城市环境概述
  • 4.1.2 城市环境的类型及回应的建筑顶部造型
  • 4.2 建筑顶部造型与城市环境的作用机制
  • 4.2.1 建筑顶部造型塑造城市环境
  • 4.2.2 建筑顶部造型依赖城市环境
  • 4.2.3 建筑顶部造型与城市环境共生
  • 5.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的理论基础
  • 5.1 外部空间理论
  • 5.2 城市意象理论
  • 5.3 场所理论
  • 5.4 系统论
  • 5.5 建筑形态学
  • 5.6 建筑类型学
  • 5.7 建筑符号学
  • 5.8 环境整体观
  • 6.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的原则
  • 6.1 城市层面——自上而下的原则
  • 6.1.1 结合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
  • 6.1.2 结合城市轮廓线
  • 6.1.3 尊重历史建筑的标志性地位
  • 6.1.4 尊重所在地域的历史文脉环境
  • 6.2 建筑层面——自下而上的原则
  • 6.2.1 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
  • 6.2.2 分清等级避免过度表现
  • 6.2.3 控制建筑顶部造型要素有机结合
  • 7.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基于城市层面的手法
  • 7.1 城市肌理的结合
  • 7.1.1 城市肌理分析
  • 7.1.2 统一建筑顶部的材质、色彩
  • 7.1.3 统一建筑顶部的尺度
  • 7.2 城市天际线的结合
  • 7.2.1 城市天际线分析
  • 7.2.2 控制建筑顶部的高度
  • 7.2.3 控制建筑顶部的体量与形式
  • 7.2.4 控制建筑顶部的造型与色彩
  • 7.3 城市整体文脉的结合
  • 7.4 城市整体风貌的结合
  • 8. 建筑顶部造型结合城市环境——基于建筑层面的手法
  • 8.1 造型要素层面的结合
  • 8.1.1 尺度的结合
  • 8.1.2 高度与体量的结合
  • 8.1.3 轮廓的结合
  • 8.1.4 韵律的结合
  • 8.1.5 色彩的结合
  • 8.1.6 材质的结合
  • 8.1.7 细部的结合
  • 8.2 精神内涵层面的结合
  • 8.2.1 相似协调
  • 8.2.2 对比和谐
  • 8.2.3 化整为零
  • 8.2.4 虚实相生
  • 8.2.5 母题重复
  • 8.2.6 抽象隐喻
  • 8.2.7 简约变形
  • 8.2.8 符号移植
  • 8.2.9 造型重构
  • 9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个城市入选首批城市设计试点[J]. 吉林勘察设计 2017(02)
    • [2].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杜绝奇奇怪怪建筑、解决千城一面现象[J]. 吉林勘察设计 2017(02)
    • [3].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J]. 陕西建筑 2017(08)
    • [4].深圳规划建设40年发展历程中的城市设计思维[J]. 城乡规划 2019(05)
    • [5].关于城市设计运用大数据教学提升建筑类研究生专业素质的探讨[J]. 教育观察 2019(32)
    • [6].关于《城市设计》[J]. 城市设计 2019(06)
    • [7].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22)
    • [8].展现荆风楚韵,彰显名城特色——荆州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05)
    • [9].新加坡城市设计审查制度[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1)
    • [10].2019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6)
    • [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科技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J].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20(01)
    • [12].朱子瑜:让城市设计更好用、更管用[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1)
    • [13].城市设计维度下的广场空间设计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24)
    • [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科技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J]. 城市规划通讯 2020(02)
    • [15].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的探索、分析与思考[J]. 中华建设 2020(01)
    • [16].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实践[J]. 建材与装饰 2020(11)
    • [17].谈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体现[J]. 建材与装饰 2020(11)
    • [18].中山市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建设初探[J]. 价值工程 2020(11)
    • [19].关于《城市设计》[J]. 城市设计 2020(01)
    • [20].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施管控研究[J]. 安徽建筑 2020(03)
    • [21].基于规划博弈的广东省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思考[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4)
    • [22].基于街道活力营造的中心区城市设计评析[J]. 广东园林 2020(02)
    • [23].新时期城市设计的思考与展望[J]. 江苏城市规划 2020(01)
    • [24].城市中心区地块城市设计探讨——以重庆市南岸区茶园中心区为例[J]. 低碳世界 2020(04)
    • [25].关于《城市设计》[J]. 城市设计 2020(02)
    • [2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延安市大砭沟-西沟片区为例[J]. 城乡建设 2020(13)
    • [27].关于《城市设计》[J]. 城市设计 2020(03)
    • [28].主编的话[J]. 城市设计 2020(03)
    • [29].浅析滨海建筑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从青岛海天大酒店到海天中心[J]. 新建筑 2020(04)
    • [30].城区复杂地段的城市设计实践[J]. 中外建筑 2020(08)

    标签:;  ;  ;  ;  

    结合城市环境的建筑顶部造型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