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两种颈椎前路减压结构重建方式的临床评价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李志强
导师: 吴德升,谭军
关键词: 颈椎病,手术治疗,减压,融合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设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的108例颈椎病患者资料,以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为阳性对照,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两种术式进行评价。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在植骨融合率、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两种术式的疗效及相对适应证。材料和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因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病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共获得完整随访108例。依减压结构重建方式分为三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G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Discectomy)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C组,49例)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组(M组,40例)。于术前、术后即刻(1周内)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分别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摄标准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侧位片,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AB)、融合节段后高(HPB)、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曲度)及θ角(颈椎活动度)。术后不同随访时期对颈椎减压节段融合情况进行判定,融合标准为:在X线动力位片上融合节段的运动不超过2°,并且植入物四周界面的X线透亮区小于50%;钛网融合的标准另附加:(1)螺钉周围及钛网.骨界面透明区域消失;(2)无螺钉脱出和钛板折断及移位;(3)钛网周围可见骨生长。对每组手术前后各参数值分别作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对三组术后与术前的各参数差值进行方差分析,作组间比较。结果:术后获得完整随访病例108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8个月(13.8±7.5),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三组融合率分别为89.5%(G组,17/19)、85.0%(M组,34/40)和83.7%(C组,41/49)。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5.0min(G组,105.0±22.0)、94.3min(M组,94.3±26.6)和75.3min(C组,75.3±31.7);三组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5.3ml(G组,65.3±22.2)、59.2ml(M组,59.2±19.5)和47.8ml(C组,47.8±20.1),C组与另两组比较上述两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组与M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期患者主观满意度组问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对每组样本的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各组术后不同时期的D值、θ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高和后高以及JOA评分均与术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各组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均有改善,临床症状也同样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在减压节段后高差值(术后—术前)中,术后各时期M组及C组分别与G组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M组与C组比较,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至术后2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参数该两组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手术节段与多手术节段组间比较发现,术后6个月至24个月θ角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Discectomy)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均取得良好疗效;融合较多节段较融合较少节段对颈椎活动度影响大;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方面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优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Discectomy)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当压迫位于单节段或存在跳跃性时,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Discectomy)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压迫位于相邻多节段(≥2节段)时,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有节段性椎管狭窄,而非单纯椎间盘突出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Corpectomy)钛网重建钛板内固定术。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手术方法
2.3 临床评价
2.4 影像学评价
2.4.1 测量参数
2.4.2 测量方法
2.2.3 融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颈椎前路减压结构重建方式的演变及现状
4.2 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价参数的选择
4.3 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
4.3.1 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意义
4.3.2 影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的因素
4.3.3 分组资料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不同分析
4.5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
4.5.1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疗效
4.5.2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手术并发症
4.6 颈椎活动度的意义
4.7 两种手术方式的评价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颈椎前路减压结构重建方式的演变
综述二 人工髓核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 2007-12-28
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在椎间融合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 赵勃然.青岛大学2017
- [2].一种新型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设计与力学研究[D]. 阳海龙.南华大学2018
- [3].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阳.成都体育学院2018
- [4].可吸收形状记忆聚氨酯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评价[D]. 罗帅红.重庆医科大学2017
- [5].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对比研究[D]. 杨通宝.郑州大学2012
- [6].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非融合节段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自强.锦州医科大学2018
- [7].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研究[D]. 莫建强.苏州大学2009
- [8].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 田立.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9].端膨胀椎间融合器在治疗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应用观察[D]. 王若愚.郑州大学2017
- [10].颈椎解剖型自锁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 陈豪.郑州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与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中期疗效比较[D]. 贾龙.山东大学2009
- [2].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内固定术式选择与疗效观察[D]. 康立星.河北医科大学2008
- [3].颈椎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的应用[D]. 林提金.福建医科大学2009
- [4].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薛燚.苏州大学2007
- [5].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7例疗效分析[D]. 牛建鹏.山西医科大学2007
- [6].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高冀敏.山西医科大学2007
- [7].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刘军海.第二军医大学2006
- [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D]. 颜少峰.浙江大学2007
- [9].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林强.暨南大学2005
- [10].前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D]. 陆斌.第四军医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