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技术与合理化——哈贝马斯技术哲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 郑晓松
导师: 周昌忠
关键词: 技术,合理化,语言,交往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为线索来研究其技术哲学思想。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扩张给人类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哲学角度看,由于理性中的以技术为表现形式的支配力量越来越强大,18世纪以来的启蒙理性最终论为工具理性,对此,哈贝马斯是把技术放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加以考察的,他把理性确立为现代性的哲学维度,技术作为一种控制的工具,在现代性中体现为工具理性;从社会学层面讲,技术及其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自身的控制性会导致一种同质化效果,使得整个社会都依赖于技术规则来运转,社会完全成了技术化的统治,对此,哈贝马斯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理论——社会作为系统和生活世界——来考察的,一方面,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系统出现危机,科学技术取代公平交换成为的新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系统中的技术规则的入侵,生活世界被殖民化了。 科技的发展之所以会导致如此的社会后果,是因为一直以来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合理化联系在一起,就这表明传统的合理化理论具有重大缺陷,因此,哈贝马斯考察和批判了传统合理化理论,认为其实质是片面强调目的合理性,具有理论上无法克服的困境。 批判传统的合理化理论是为了新的理论的重建,这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思想历程。早期哈贝马斯通过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区分来为新的合理化理论奠基,这时他还是立足于批判理论,着重于认识论的探讨,他认为,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区分也就意味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的区分,意味着目的理性活动的子系统和社会的制度框架的区分,真正的合理化应该是交往行动的合理化和社会的制度框架的合理化。 转向交往行动理论之后,哈贝马斯摒弃了前期的认识论批判,而系统重建一种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的合理化理论——交往合理化,哈贝马斯把语言看作是达到交往合理化的途径,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在新的合理化中,交往是按照话语民主的方式进行的。新的合理化确保了文化的再生产和传承、合法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以及个性在社会化的同时又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交往合理化的维度下,科学和技术都体现为一种商谈活动,因而也必须按照民主对话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世界的实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1. 问题的缘起
2. 研究的意义
3. 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技术:工具理性
第一节 现代性的哲学维度:理性
1. 新的时代意识
2.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3. 主体性原则的内在悖论
4. 从主体理性到交往理性
第二节 理性的历史进展:启蒙的辩证法
1. 启蒙运动的思想起点
2. 科学精神的确立
3. 理性的实证化
4. 启蒙的辩证法
第三节 技术的现代性属性:工具理性
1. 技术的文化本质
2. 古代技术是一种在世方式
3. 现代技术是一种控制工具
4. 工具理性批判
第四节 工具理性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
1. 实证主义的思想源流
2. 实证哲学
3. 新实证主义
4.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二章 社会的技术化统治:片面的合理化
第一节 社会作为系统和生活世界
1. 对社会系统论的批判
2. 生活世界
3. 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社会结构模型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系统:合法性危机
1. 危机概念及标准
2. 合法性危机
3. 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第三节 科学技术成为新的合法性形式
1. 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基础
2. 晚期资本主义的“补偿纲领”
3.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
4. 科学技术作为新的合法性基础
5. 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
第四节 从公共领域到生活世界
1. 公共领域的历史形态
2. 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3. 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原则
4.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5. 从公共领域到生活世界的拓展
第五节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1. 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
2.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
3.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第六节 社会的技术化统治:目的合理性的幻象
第三章 对传统合理化理论的考察和批判:目的合理性的理论困境
第一节 孔多塞:合理化理论的首次提出
第二节 马克思:生产力导向的合理化
第三节 韦伯:现代化作为合理化
第四节 卢卡奇:物化的合理化
第五节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理化的辩证法
第六节 传统合理化理论的共同弱点
第四章 合理化理论的重新奠基:劳动和相互作用
第一节 作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
1. 传统的认识论
2. 认识批判的危机
3. 作为认识基础和导向的兴趣
4. 兴趣的社会文化生活根基
第二节 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哲学关联
1. 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劳动和相互作用
2. 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拓展
3. 对黑格尔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思想的批判性阐发
4. 厘清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劳动和相互作用的社会学架构
1. 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和相互作用
2. 制度框架和目的理性活动的子系统
3. 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批判
第四节 合理化理论的初步确立
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2. 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
3. 从目的合理到交往合理
第五章 交往合理化:对目的合理性的超越
第一节 语言在交往行动中的基础地位
1. 语言和相互作用
2. 语言和交往行动
3. 语言是实现交往合理化的途径
第二节 普遍语用学
1. 从语言到言语
2. 言语的双重结构
3. 言语的有效性基础
4. 真理共识论
第三节 话语伦理学
1. 交往合理性的道德基础
2. 道德认知主义
3. 普遍化原则
4. 论证的程序性要求
第四节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1. 语用学的生活世界概念
2. 社会作为符号化的生活世界
3. 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
4.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六章 技术的合理化向度:民主对话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1. 技术的科学化
2. 技术的政治化
3. 实践的技术化
4. 社会的技术化
第二节 话语民主
1. 走向话语民主的思想历程
2. 话语民主的理论基础
3. 程序主义
4. 对话机制
第三节 走向民主对话的科学技术
1. 科技进步的实践后果
2. 技术的实践化
3. 科学的民主化
4. 科学和公众舆论
第四节 目的论行动的交往基础
1. 从社会批判到交往理论
2. 从技术到目的论行动
3. 目的论行动的交往基础
结语 必要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