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河北省安平县马店镇北辛营小学李运涛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是学生"创造与发现"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创新思维;创设探究情境,提高探究能力;创设分层教学情境,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探究;创设和谐情境,促进师生合作学习.从而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高效思维,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探究情境

《全国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教师必须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是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这样引入:“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2、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老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想去探究。二、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能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与很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打破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思维定势,变被动为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营造主动“学”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篮球场,先让学生自由走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用卷尺测量并汇报测算的方法: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索与大胆创新精神。

二、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3、用实践来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学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实践可以吧,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扮演测绘人员、统计人员等,让他们自己去亲自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制作图表、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些现实的实际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其他多种情境创设,服务教学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标签:;  ;  ;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