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向气候特征论文-林美静,范可,王会军

纬向气候特征论文-林美静,范可,王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纬向气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气候特征

纬向气候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林美静,范可,王会军[1](2010)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气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是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弱的纬向风切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文中将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之差的绝对值,以研究MWS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MWS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1空间模态表现为在15°N以南的热带西太平洋存在MWS东西向变化相反的两个区域,20°N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MWS的变化与其以北海区的MWS的变化相反。第2空间模态表现为在热带太平洋140°E东、西的变化相反。研究了两个模态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去掉强ENSO信号后,第1模态不但与低纬度大气环流有关,而且还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有关,第2模态主要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局地大气环流有关。另外,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有着密切联系;第2模态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联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唐志坚,夏自强,郭利丹,王霞[2](2009)在《中北亚地区气候纬向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北亚不同纬度的5个气象站(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别为: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图拉、哈坦加)20世纪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和移动t法对这5个站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显着性及突变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站中,20世纪气温的变化与纬度有一定的关系,纬度较低的站升温现象比纬度较高的站明显,而降水量的变化与纬度关系不大.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气温倾向率为0.018℃/a,其他4站均小于0.01℃/a,纬度相对较低的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3站的升温趋势显着,且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突变升温;年最低气温比年最高气温的升高现象明显,且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的升温现象最显着.5个站的降水量倾向率约0.09%/a,但增湿的趋势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王丽丽,郭媛媛[3](2006)在《纬向平均的气候温度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40a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所给定的图,分析了季(月)平均温度场的纬向平均分布,得出了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征,温度随纬度的变化特征,温度随季节变化和时间演变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气象》期刊2006年04期)

彭勇刚,陈泽宇,陈洪滨,王振会[4](2006)在《利用HRDI/UARS资料分析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气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搭载的高分辨率多普勒测风仪(HRDI)获得的中层大气风场观测资料,对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多年平均结果显示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与当前普遍使用的参考大气CIRA-86相比存在显着的不同.在冬季, 东亚区域中间层西风急流中心位于25°-35°N之间的75km高度,与CIRA-86相比,该中心纬度偏南5°, 高度偏高10 km;在秋季,东亚区域低热层高度存在一个显着的从赤道到高纬度的东风带,而CIRA-86不存在.分析结果还表明,除了夏季中纬度地区,在东亚区域上空中高层大气各高度上均存在相当显着的区域尺度扰动结构.在热带,低热层高度纬向风无论冬夏,沿纬圈方向都表现出相当显着的不均匀性,夏季这种不均匀性进一步向下扩展到55 km高度.与上述热带扰动特征相比,中纬度地区夏季的纬向风在各个高度沿纬圈相当均匀,但是在冬季,中间层和低热层高度都存在沿纬圈方向显着的纬向风扰动结构.(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彭勇刚[5](2005)在《利用HRDI/UARS资料分析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气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研究东亚区域中层大气基本动力状态及其时空变化特性,利用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搭载的高分辨率多普勒成像仪(HRDI)获得的中层大气风场观测资料,对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多年平均结果显示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与当前普遍使用的参考大气CIRA-86相比存在显着的不同。在冬季,东亚区域中间层西风急流中心位于25°N-35°N之间的75km高度,与CIRA-86相比,该中心纬度偏南5°,高度偏高10km;在秋季,东亚区域低热层高度存在一个显着的从赤道到高纬度的东风带,而CIRA-86不存在。分析结果还表明,除了夏季中纬度地区,在东亚区域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的各高度上均存在相当显着的区域尺度扰动结构。在热带,低热层高度纬向风无论冬夏,沿纬圈方向都表现出相当显着的不均匀性,夏季这种不均匀性进一步向下扩展到55 km高度。与上述热带扰动特征相比,中纬度地区夏季的纬向风在各个高度沿纬圈相当均匀,但是在冬季,中间层和低热层高度都存在沿纬圈方向显着的纬向风扰动结构。(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5-05-01)

施小英[6](2004)在《中国区域气候经向与纬向特征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600个测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时间演变以及空间上经向、纬向的变化特征;对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7个海气耦合模式的气温和降水预报产品在中国区域经向、纬向变化模拟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对长江流域夏季旱涝年气温和降水经向、纬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长江流域夏季旱年与涝年前期气温经向、纬向分布特征差异对后期降水的影响。全文所得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经向廓线随纬度增加呈“递减”分布型,即“南高北低”的形势,年平均气温纬向廓线呈“双峰”曲线波动型,即“高-低-高-低”的形势;气温年代际距平经向廓线表明:60、70年代随纬度增加呈下降趋势,80、90年代相反呈上升趋势;60、70年代为负距平,80年代在23°-38°N纬度带范围为负距平,其它纬度带为正距平,90年代为正距平;高纬变率比中、低纬显着;除了在27-35°N纬度带范围外年代之间的变率呈逐年代增加;气温年代际距平纬向廓线表明:60、70年代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型,80、90年代相反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型;60、70年代为负距平,80年代在101-120°E经度带范围为负距平,其它经度带为正距平,90年代为正距平;东部地区的变率比西部地区的显着;除了在103-113°E经度带范围外年代之间的变率呈逐年代增加;各区域气温的经向廓线表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的与整个中国区域的分布形势一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而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经向廓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形势;各区域气温的纬向廓线表明:低纬、中纬地区及中国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的形势,而高纬地区相反呈“西高东低”的形势。 (2)中国区域年降水量的经向廓线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型,以40°N为界,南部随纬度增加呈显着递减,北部呈略有增长的趋势;年降水量的纬向廓线呈“正弦”曲线波动型,即“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年降水量年代际距平百分率经向廓线表明:60年代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型;90年代的分布与60年代的分布呈相反的趋势;70年代呈“南高北低”分布型;80年的分布与70年的分布呈相反的分布趋势;年降水量的纬向廓线表明:东西区域性差异大,西部地区降水变化幅度显着,尤其是80年代增加的幅度最大,中、东部地区的变化没有西部地区显着;各区域年降中国区域气候经向与纬向特征及其变化水量的经向廓线表明:西、中、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整个中国区域一样呈“南多北少”的形势;各区域年降水量的经向廓线表明: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降水量的纬向廓线一样呈“东多西少”的形势,高纬地区呈“下降一上升”的分布型不同于低、中纬地区及中国区域。 (3)IPCC模式气温预报产品的经向变化与实况的较一致,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势,且在低纬度带模拟的效果比中、高纬度带的好;气温预报产品纬向变化与实况都呈“中间高两端低”分布型,其中与实况最接近的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偏差最大;降水预报产品的经向变化与实况也比较致,呈“南多北少”中、高纬度带模拟的效果比低纬度带的好;降水预报产品纬向变化与实况都呈“单峰”曲线波动型,其中与实况最接近的是东部地区;总体上模式HADL模拟的气温效果最好,模式DKRZ模拟的降水效果最好。 (4)利用工PCC气温和降水的预报产品建立集成模型,对中国区域及各个分区进行了10年的检验,其中西部地区的气温和中部地区的降水检验结果比较好。 (5)长江流域夏季旱涝年前期春季气温距平经向廓线特征为:西部地区旱涝年反位相特征和中部地区旱涝年反位相特征均比较显着,即长江流域涝年时呈“南高北低”的形势,旱年时呈“北高南低”的形势;纬向廓线的特征为:低纬地区旱涝年反位相特征和高纬地区旱涝年反位相特征均比较显着,并且长江流域涝年时的气温比旱年时的高。 (6)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Z模拟了长江流域夏季旱年与涝年前期气温经向、纬向分布特征差异对后期降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04-04-01)

商树荣,蒋尚城[7](2002)在《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及与ENS0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1995年共17年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OLR、HIRS-Tb12与NCEP再分析的同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用卫星观测的红外、水汽双通道(OLR反演上升运动、HIRS-Tb12反演下沉运动)去反演纬向垂直环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定义了卫星双通道反演的纬向垂直环流指数,利用该定义用卫星资料计算并反演了气候平均的全年及四季的纬向垂直环流,详细地讨论了它的气候学特征。同时又利用上述定义研究了3次典型ENSO过程的演变特征,指出太平洋的东上升支,在ENSO盛期都越过日界线,这是ENSO过程的一个共同特征。太平洋上的正Walker环流上升支在ENSO盛期的强度与ENSO过程的强弱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商树荣,蒋尚城[8](2001)在《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1979— 1995年共 17年卫星观测的OLR、HIRS Tb12 与NCEP再分析的同期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用OLR、FWV(FluxWaterVapour,是由HIRS Tb12 通过波耳兹曼公式换算得到的 6 7μm水汽辐射通量密度 ,以便于与OLR比较 )与NCEP再分析的 5 0 0hPaω的年气候平均图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 ,进一步证明了用卫星观测的红外 ,水汽双通道 (OLR表示上升运动 ,FWV表示下沉运动 )去反演纬向垂直环流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定义了卫星双通道反演的纬向垂直环流指数 ,利用该定义对卫星资料计算并反演了气候平均的全年及四季的纬向垂直环流 ,详细地讨论了它的气候学特征 ,并修正了过去的各种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5期)

纬向气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北亚不同纬度的5个气象站(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别为: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图拉、哈坦加)20世纪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和移动t法对这5个站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显着性及突变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站中,20世纪气温的变化与纬度有一定的关系,纬度较低的站升温现象比纬度较高的站明显,而降水量的变化与纬度关系不大.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气温倾向率为0.018℃/a,其他4站均小于0.01℃/a,纬度相对较低的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3站的升温趋势显着,且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突变升温;年最低气温比年最高气温的升高现象明显,且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的升温现象最显着.5个站的降水量倾向率约0.09%/a,但增湿的趋势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纬向气候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林美静,范可,王会军.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10

[2].唐志坚,夏自强,郭利丹,王霞.中北亚地区气候纬向变化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王丽丽,郭媛媛.纬向平均的气候温度场特征分析[J].山西气象.2006

[4].彭勇刚,陈泽宇,陈洪滨,王振会.利用HRDI/UARS资料分析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气候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2006

[5].彭勇刚.利用HRDI/UARS资料分析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气候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6].施小英.中国区域气候经向与纬向特征及其变化[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

[7].商树荣,蒋尚城.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及与ENS0关系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2

[8].商树荣,蒋尚城.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标签:;  ;  ;  

纬向气候特征论文-林美静,范可,王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