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对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节苷脂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体外循环对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节苷脂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论文摘要

近年来,虽然随着医疗设备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外科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在持续下降,但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却基本无变化,明显的和亚临床的围手术期脑损伤依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对体外循环(CPB)相关的脑病理生理变化和脑的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仍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神经系统并发症仍缺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因此CPB的脑损伤和脑保护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经颈静脉引流,尾动脉灌注,成功建立了经济、预充量小、可靠、重复性好的小动物CPB模型,从形态功能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CPB对神经细胞损伤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探讨。同时在临床上,通过研究GM1对老年患者CPB下心脏手术围术中S100B、Tau蛋白的变化及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探讨GM1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一)大鼠CPB模型的建立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利用特制微型动物膜式氧合器,经右颈静脉插管引流,尾动脉插管灌注建立小预充量的CPB,转流时间l h,股动脉插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电解质的变化。结果显示,90%大鼠顺利建立CPB模型,CPB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动脉血气及电解质指标正常,基本达到理想的CPB标准。停机后呼吸和心血管循环功能顺利恢复,获得了24小时的较长时间生存。本方法建立的大鼠CPB模型切实可行,具有简单实用、重复性好的特点,是进行CPB相关性脏器损伤,尤其是脑损伤机制研究可靠的实验平台。(二)形态功能学的动物基础研究成年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CPB组、CPB+GM1组、输血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CPB模型,在预充液中加入GM1 20 mg/kg。24 h后取脑组织进行检测。(1)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测海马和皮层的超微结构,以探讨GM1对CPB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示,CPB后神经细胞出现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断裂,溶解,消失,细胞膜崩解;神经丝模糊、突触间隙模糊不清,出现较多神经细胞凋亡。GM1干预后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轻度改善,突触间隙增宽,凋亡细胞减少。(2)研究CPB后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及GM1干预后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CPB后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由正常的38.21±3.61(U/mg)增加到62.17±6.71(P<0.01),给予GM1后下降到51.63±5.92(P<0.05),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MDA由正常的2.14±0.81(nmol/mg)升高到6.76±1.31(P<0.01),给予GM1后下降到4.53±0.93(P<0.05),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SOD、GSH-Px的活性分别由正常的1173.72±268.75、128.32±42.74(mmol/h/mg)降低到586.74±133.46、73.19±18.67(P<0.01),给予GM1后分别回升到723.19±189.65、89.41±22.16,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CPB脑损伤的过程中氧自由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GM1可以明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促进SOD、GSH-Px的产生。(3)观察CPB后脑组织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及神经节苷脂干预后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CPB组脑组织中的Na+-K+-ATP酶活性由正常的17.03±4.17(mol·Pi/g·protein/h)下降到12.45±2.64(P<0.01),CPB+GM1组下降到14.72±3.29(P<0.05),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CPB可抑制Na+-K+-ATP酶活性,GM1可起到稳定细胞膜Na+-K+-ATP酶的作用。(4)研究CPB后脑组织的NOS活性的变化及GM1干预后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CPB组脑组织中的iNOS活性由正常的16.47±2.52(pmol/mg/prot/min)增加到69.84±8.73(P<0.01),CPB+GM1组则增加到57.86±7.79(P<0.01),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PB组脑组织中的cNOS活性由正常的57.74±8.78(pmol/mg/prot/min)下降到32.67±6.61(P<0.01),CPB+GM1组则下降到42.72±7.23(P<0.05),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PB组脑组织中的NO含量由正常的258.91±48.17(pmol/mg·prot)增加到713.74±98.43(P<0.01),CPB+GM1组则增加到523.74±87.36(P<0.01),与CP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CPB脑损伤与iNOS产生大量的NO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GM1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脑中活化的iNOS含量,减少了NO的分泌释放,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5)基于分子生物学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研究CPB后海马、皮层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及GM1干预后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海马、皮层TNF-α、IL-1β、ICAM-1和IL-10 mRNA表达在假手术组和输血组的表达水平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PB组和CPB+GM1组,海马、皮层TNF-α、IL-1β、ICAM-1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同时海马的表达量较皮层的表达量更明显(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见,CPB可诱导海马、皮层TNF-α、ICAM-1、IL-1β、IL-10 mRNA表达,导致相应的细胞因子蛋白分泌增加,从而启动了炎症反应途径,引起脑损伤,尤其以海马损伤更明显。GM1不影响脑组织TNF-α、ICAM-1、IL-1β、IL-10 mRNA表达,不能导致相应的细胞因子蛋白分泌减少;GM1的脑保护作用不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途径来起作用的。(三)临床研究观察研究GM1对老年患者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中S100B、Tau蛋白的变化及对脑氧代谢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择期在CPB下行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40例,年龄>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M1组,每组20例。分别于转机前(T0)、主动脉阻断后5分钟(T1)、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T2)、停机后即刻(T3)、停机后60分钟(T4)、停机后24 h(T5)测颈内静脉球部、桡动脉血气,计算出脑氧供和氧耗比值(CBF/CMRO2)及脑氧耗和脑糖耗比值(CMRO2/CMRGLU)。用ELISA法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清中S100B、Tau蛋白水平。结果显示,GM1组在T1、T2、T3、T4、T5与对照组相比,血清S100B、Tau蛋白的浓度均下降并有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SjvO2变化:与T0比较,T1时两组均升高,T2、T3、T4下降,停机24h恢复正常;组间比较,对照组于T2、T3、T4下降较GM1组明显(P<0.05)。CBF/CMRO2变化:与T0比较,T1时两组均升高,T2、T3、T4下降,停机24h恢复正常;组间比较,T2、T3、T4下降较GM1组明显(P<0.05)。CMRO2/CMRGLU变化:与T0比较,T1时两组均升高,T2、T3、T4下降,停机24h恢复正常;组间比较,对照组于T2、T3、T4下降较GM1组明显(P<0.05)。提示老年患者CPB术后S100B、Tau蛋白释放明显增加,CPB可导致脑氧代谢的过程性失衡,标记反映老年患者CPB后的脑损伤;GM1可以减少S100B、Tau蛋白的表达分泌,能够更好地维持CPB过程中的脑氧供需平衡,起到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测均显示CPB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脑损伤,CPB脑损伤的机制与氧化应激、抑制Na+-K+-ATP酶活性、iNOS介导的NO神经毒性作用以及炎症反应、脑氧供需过程性失衡有关。GM1通过减轻CPB导致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抑制氧化应激和iNOS,提高Na+-K+-ATP酶活性,稳定脑氧供需平衡而起到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大鼠CPB 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M1 对大鼠CPB 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形态、功能研究
  • 1对CPB 后大鼠海马、皮层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一 GM1对CPB 后大鼠海马、皮层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1对CPB 后大鼠脑组织氧化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 GM1对CPB 后大鼠脑组织氧化性应激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K+-ATPase 活性的影响'>实验三 GM)1对CPB 后大鼠脑组织Na+-K+-ATPase 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1对CPB 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四 GM1对CPB 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1 对CPB 后大鼠海马、皮层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实验五 GM1 对CPB 后大鼠海马、皮层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1对CPB 心内直视术老年患者S100B、Tau 蛋白水平及脑氧代谢的影响'>第三部分 GM1对CPB 心内直视术老年患者S100B、Tau 蛋白水平及脑氧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和意义
  • CPB 脑损伤及发生机制(综述)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分析[J]. 人人健康 2017(06)
    • [2].右美托咪定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处方药 2020(02)
    • [3].右美托咪定在心脏手术中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医学综述 2016(08)
    • [4].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 2015(10)
    • [5].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11)
    • [6].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7)
    • [7].灯盏细辛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5)
    • [8].丙泊酚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8(02)
    • [9].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J]. 山东医药 2015(17)
    • [10].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J]. 河南医学研究 2015(09)
    • [11].法舒地尔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23)
    • [12].丙泊酚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6(08)
    • [13].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应用于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02)
    • [14].依达拉奉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18)
    • [15].托吡酯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19)
    • [16].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02)
    • [17].右美托咪定发挥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18].乌司他丁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07)
    • [19].麻醉药的脑保护作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0(04)
    • [20].蛇床子素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中的脑保护作用[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02)
    • [21].远端缺血处理在脑保护作用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9(06)
    • [22].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12)
    • [23].缺血后处理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02)
    • [24].评价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J]. 中外医疗 2015(12)
    • [25].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6].治痰醒脑汤对重型颅脑外伤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14(09)
    • [27].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6)
    • [28].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学 2010(08)
    • [29].缺血后适应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08)
    • [30].短暂脑缺血发作在急性脑梗塞中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标签:;  ;  ;  ;  ;  ;  ;  ;  ;  

    体外循环对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节苷脂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