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皮肤的屏障功能对角质细胞DNA的合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急性动物模型中,当屏障功能降低时,表皮细胞DNA的合成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屏障功能异常的程度成正比,当屏障功能改善后,由屏障功能异常所诱导的DNA的合成受到相应的抑制。亚急性及慢性皮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表皮增生过度;生理改变是表皮屏障功能降低,但亚急性及慢性皮炎表皮增生过度与屏障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目前尚无此方面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分别以0.5%2,4二硝基氟苯(DNFB)及0.01%佛波酯(TPA)造亚急性及慢性皮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加用非通透性的膜覆盖及涂擦保湿剂硅油来改善表皮屏障功能,以普通组织病理及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来评价表皮增生是否改变,进而推断表皮屏障功能改变是否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表皮增生有关。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分为1、2、3小组,其中A组乙醇组,B组2,4二硝基氟苯组(DNFB)、C组佛波酯组(TPA);1设为基质组,2设为保鲜膜组,3设为硅油组,分别计为A1、A2、A3;B1、B2、B3;C1、C2、C3。A1组(乙醇基质组)为单纯外搽90%乙醇,A2组(乙醇保鲜膜组)为外搽90%乙醇后加用保鲜膜覆盖,A3组(乙醇硅油组)为外搽90%乙醇后涂擦硅油; B1组(DNFB基质组)为单纯外搽0.5% DNFB,B2组为(DNFB保鲜膜组)为外搽0.5% DNFB后加用保鲜膜覆盖,B3组(DNFB硅油组)为外搽0.5% DNFB后涂擦硅油; C1组( TPA基质组)为单纯外搽0.01% TPA ,C2组(TPA保鲜膜组)为外搽0.01% TPA后加用保鲜膜覆盖,C(3TPA硅油组)为外搽0.01% TPA后涂擦硅油。各组经除毛后,第1天及第2天每日仅在B组的腹、背部涂擦1次,每次70微升,自第7天开始,每组均用相应的制剂治疗,每隔2日一次,每次70微升,加用保鲜膜组在涂相应制剂30分钟后于涂药区加盖保鲜膜,涂擦硅油组在涂相应制剂30分钟后于涂药区涂擦硅油,每日2次,造膜期为25天。实验结束后,于各组动物的腹、背部取小鼠皮肤活检,分别做普通病理(HE染色)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在显微镜相同放大倍数下,测量各组表皮的厚度,计算均值;观察表皮细胞PCNA的染色,计数表皮PCNA阳性细胞数,计算PCNA阳性标记率,并计算均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大体观察显示乙醇各组动物皮肤无潮红、增厚;DNFB各组动物皮肤轻度潮红、粗糙、增厚,个别部位稍有渗出、结痂,呈亚急性皮炎表现;TPA各组动物皮肤轻度潮红、表皮干燥、增厚,呈慢性皮炎表现。组织病理显示乙醇各组未见表皮增厚,未见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且各组PCNA阳性细胞表达仅限于基底细胞层;DNFB各组及TPA各组表皮明显增厚,真皮内较多量炎症细胞浸润,DNFB组及TPA组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分布于表皮的中下层包括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其表达数量及表达厚度较乙醇各组均明显增加。DNFB基质组、TPA基质组分别比较乙醇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表皮增生模型成功。DNFB保鲜膜组较DNFB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DNFB硅油组较DNFB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亦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保鲜膜组较TPA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硅油组较TPA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亦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利用0.5%2,4二硝基氟苯(DNFB)及0.01%佛波酯(TPA)反复涂擦小鼠背部可以复制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模型。2.增生细胞核抗原在亚急性皮炎或慢性皮炎的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明显增高。3.应用非通透性的膜覆盖及涂擦保湿剂硅油对亚急性及慢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表皮增生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