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判决的可接受性

论判决的可接受性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诉讼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人们对司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传统司法的强制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纷繁复杂的现代纠纷。很多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纠纷案件的判决不能为当事人所接受。司法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途径,判决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最终结果,其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解纷,而要真正地、一次性地解决纠纷,必须让当事人“服判”,即接受判决。本文旨在对判决可接受性的相关问题做出论述。本文分五部分,第一章概述判决可接受性的概念、标准及特点。所谓判决的可接受性,是指法院做出的判决所具有的能够为判决受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属性。一个判决是否具备可接受性,与接受主体有很大关系,接受主体不同,判决可接受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判断判决是否具有可接受性的较合适的主体是案件当事人和法律职业共同体。判决可接受性具有主观性、社会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第二章论述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因素。判决可接受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文化、司法体制、法官素质、法律方法、判决说理方式等方方面面。本文拟从不同方面论述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因素。第三章讨论我国目前判决可接受性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呈现复杂性、多发性特点,“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涉法上访现象增多,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判决可接受性现状不容乐观。第四章从制度建设层面论述如何增强判决的可接受性。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提高法官素质来实现判决的可接受性。第五章从技术方法层面论述如何增强判决的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运用与判决说理方式的改革可以说是增强判决可接受性的技术方法层面的措施,较之制度性的改革易操作。本文从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角度考虑,把增强判决可接受性的措施重点放在法律方法的运用及判决说理方式的改革上。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之述评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判决可接受性概述
  • 第一节 判决可接受性的概念
  • 一、判决与判决书
  • 二、接受的涵义
  • 三、可接受性与判决可接受性
  • 第二节 判决可接受性的标准与特点
  • 一、判决可接受性的标准
  • 二、判决可接受性的特点
  • 第二章 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人治”与“法治”—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文化心理因素
  • 一、“人治”文化与判决可接受性
  • 二、“法治”文化与判决可接受性
  • 第二节 司法体制—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体制性因素
  • 一、司法体制的独立性
  • 二、司法体制的权威性
  • 三、司法体制的公开性
  • 四、司法体制的程序正当性
  • 第三节 法官素质—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主体性因素
  • 一、法官的司法理念
  • 二、法官的道德素质
  • 三、法官的专业素质
  • 第四节 法律方法的运用与判决说理——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技术性因素
  • 一、法律方法的运用与判决可接受性
  • 二、判决说理与判决可接受性
  • 第三章 我国判决可接受性的现状
  • 第一节 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判决可接受性现状
  • 一、“执行难”仍未解决
  • 二、涉法上访现象频繁
  • 第二节 从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因素现状看判决可接受性现状
  • 一、法律文化现状
  • 二、司法体制现状
  • 三、法官素质现状
  • 四、法律方法运用现状
  • 五、判决说理现状
  • 第四章 增强判决可接受性的制度性建议
  • 第一节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 一、改善司法独立
  • 二、塑造司法权威
  • 三、完善司法公开
  • 四、构建正当程序
  • 第二节 提高法官素质
  • 一、塑造现代司法理念
  • 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 三、提高法官专业素质
  • 第五章 增强判决可接受性的技术性方法
  • 第一节 法律方法的恰当运用
  • 一、法律发现在判决中的运用
  • 二、法律解释在判决中的运用
  • 三、法律论证在判决中的运用
  • 四、法律推理在判决中的运用
  • 五、价值衡量在判决中的运用
  • 第二节 改进判决说理方式
  • 一、判决书说理与法律论证
  • 二、判决说理与判决书说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法律方法是法官对判决的合理化手段吗[J]. 政治与法律 2019(02)
    • [2].试论法治与法律方法的关系[J]. 法制博览 2017(34)
    • [3].法律方法的实际运用价值问题探究[J]. 法制博览 2018(02)
    • [4].律师思维与法律方法[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
    • [5].浅析法律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意义[J]. 纳税 2017(34)
    • [6].《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9(01)
    • [7].《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9(03)
    • [8].《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20(01)
    • [9].《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9(04)
    • [10].《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20(02)
    • [11].《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8(02)
    • [12].《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8(03)
    • [13].《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7(02)
    • [14].《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8(01)
    • [15].论本科生法律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J]. 法学教育研究 2018(01)
    • [16].《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6(02)
    • [17].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孙笑侠教授商榷[J]. 中财法律评论 2016(00)
    • [18].刑事判决说理的困境、原因及出路研究[J]. 法律方法 2016(02)
    • [19].《法律方法》稿约[J]. 法律方法 2017(01)
    • [20].法治中国与法律方法:第十届全国法律方法论坛综述[J]. 法律方法 2016(01)
    • [21].作为第四规则的法律方法及其功能[J]. 政法论丛 2013(06)
    • [22].“北京市残疾人法律大讲堂”活动正式启动[J]. 法律与生活 2013(13)
    • [23].浅析许霆案法律方法的运用[J]. 边缘法学论坛 2010(02)
    • [24].中国法律方法研究的偏误与方向[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0(00)
    • [25].下辑论文主题:普通法法律方法[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0(00)
    • [26].普通法法律方法[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1(00)
    • [27].论法律方法的法治立场[J]. 天津滨海法学 2011(00)
    • [28].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研究——一种法律方法的视角[J]. 文化学刊 2020(06)
    • [29].法官的法律方法素养与司法公正——一种法经济分析的进路[J]. 法律方法 2013(02)
    • [30].2009年度法律方法研究综述[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0(00)

    标签:;  ;  

    论判决的可接受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