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言材料;作文训练;修改作文
Howtoimprovewritingskillsofstudents
Wumeilan
【Abstract】Writingisameasureofthequalityoflanguagephraseimportantyardstick,writinglanguageteachingisanimportantpartofteaching.Toimprovethewritingskillsofstudents,teachersinlanguageteachingandguidingstudentstoreadthelanguagethestudentsshouldberichmaterial,usuallypayattentiontostrengtheningtrainingofvariousformsofwriting,guidingstudentstolearntomodifywrittenessayafteressay.Advisetheirstudentstodomorereadingandwriting,multi-changed,thestudentswritingskillsinordertocontinuouslyimprove.
【Keywords】languagematerials;Compositiontraining;Modifiedcomposition
有人指作文教学喻为语文教学的“丰壁江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作文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1.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没有语言材料就不能进入写作,就如建筑一座楼房没有过砖、瓦、灰、沙石就不能力动工一样。语言的基础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决定了语言的基本面貌,并且是区别其它语言的标尺。汉语词汇的特点,是以单个的字为语素,字是音、形、义的结合起来,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词汇。“积学如积宝”在积累常用汉字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成多,由字而词,而句子,而段落,而篇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积累急时用。
1.1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1.1.1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即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在字、词方面,应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切实掌握。句子方面,就注意句子的结构,形式特点,能够修改常见的句子毛病,因为常见的句子毛病是学生写作中的常见的毛病。段的方面,应学会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段意来安排每一段的句子顺序。篇目的方面,把握每一篇的内容和形式,并着重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材料的。这样,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从而使得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接轨。
1.1.2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成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他以杰出的诗章证明了这观点的正确性。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欲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就应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应该把客观生活和阅读书籍结合起来实现开源引流。
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首先要选好书。选择取一些优秀的文章,尤其是对于祖国语言库中那些久经岁月磨炼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则更应积累,对于以上的那些作品,我们要多读,必要的时候甚至背出来。正如人们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次,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勤于动手,我们发现了一些优美的词、句子、段落、文章等,把它摘抄下来,必要的时候在旁边加些批注,这样,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就有所消化、吸收、借鉴。一些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托尔泰等,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他们阅读时,勤动手分不开的。最后,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还要善于动脑,看看别人的文章想想自己,如果是我来写这样的文章,我是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安排材料呢?通过对照,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弱点,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并努力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通过读抄结合,日积月累,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2.加强各种形成的作文训练
俗话说“掌不离手,曲不离口。”一首歌曲,人唱的次数多,自然熟能生巧,把它很流利的唱下来,提高写作能力也同样,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随时随处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给学生提供写作范例,让学生模仿。
其实,模仿是我们人类走向成熟的基本经验之一。小孩子模仿成人,才学会了说话、走路;学生模仿老师,才学会取之写字,解题;人类模仿大自然,才有了多种多样的创造和例子。瓦特不是模仿,蒸气冲开水壶盖而发明了蒸所机吗?仿生甚至还把模仿当作自己的金字招牌,是人类成功的模仿,都是从全模仿到半模仿,再到难于看出模仿,即所谓:“不模仿”,也就是所谓的“创造”。
提供写作例文,最好是老师与学生同题作文。老师就要求以学生作文的命题先写成文,给学生示例。就像游泳一样,教练亲身下水游给学生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因此这种写作示例,称为“教师下水”。叶圣陶说:“这(指老师下水作文)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自然也就左右逢源。这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实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加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教师下水”与站在“岸上”指导是大不一样的:教师“下水”,就会主动考虑一些问题,命题时就能在心理上与学生接近而少陈旧感和隔膜感,使教师易于把握命题的分量与难易程度。教师“下水”亲口尝了梨子就能领略作文的甘苦,在作文指导中更有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接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启发效果更佳,不会像“茶壶”那样,教师一手叉腰,一手指指点点,与学生指导隔靴搔痒,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下水”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因有自己的实践与感受,对学生作文曲解和杀伐”,避免了在学生作文“嫩苗上跑马”的现象。教师“下水”经常练笔,还能提高自己的的写作能力,为教学科研打下基础。
其次,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日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作文难,对学生而言,作文就难在“无语可谈”或有话说不清。指导学生写好日记,让他们把自己在见闻感受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及时记录下来,既为作文积累了素材,又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难题。布置作文让学生写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只是东拼西凑的空空洞洞的无言之物,有的甚至词不达意,让人看了也不知其所以。如果指导他们每天写日记,让他们用最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愉悦感,享受到时写作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但写日记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只是让学生化整为零的增加训练,积累了素材,增强了写作的兴趣,教师还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一是要加强练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限定学生日记的内容范围。比如学习到以写事为主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侧重写事;而学习到以议论为主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在日记中进行适当的议论训练。二是加强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初中生的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知识面相对狭窄,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也相应较差,所以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立场来看待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明现象和本质,使他们懂得颂扬真善美,敢于鞭挞假恶丑,养成说真话,吐真情的严肃的作文态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最后,做好各种形式的命题,半命题作文。作文考试的方式,多数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范围内完成命题,半命题作文。我们在指导学生完成以上作文时,一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审题立意。抓关键词立意可以培养学生驾驭题目的能力,可使学生学会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作文的意境。比如写《我的心愿》这个题目,关键词语是:“心愿”二字。什么是心愿?心愿就是盼望实现的愿望,明确了作文题目的词语,学生就不会选取已实现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心愿来写了。二是选取材料,组织材料。一般我们构思之前,能选取的材料一定很多,我们要指导学生选取一些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作为题材;选取好题材之后,运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材料使之成为首尾圆合的整体。
3.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学生作文,编题纲,打草稿,要克服“十步九回头”的作法,提倡一气呵成,迅速将“意”变为“文”使其物化,然后再假设。如果屡次开头,屡次重写,不仅扰乱了作文的心绪,而且也为作文耽误了时间,所以,作文应该迅速入题尽快打好草稿,再集中力量修改。唐彪在《读书作文之谱》中指导:“文章不能一做更佳,须而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文章要写得好,要“入妙”,这是“频改”的结果,通过反复修改,会逐渐明了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积累写作经验,领悟文章“入妙”之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呢?
谈到作文修改,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学生亲身改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从文章的个修改过程来看,首先要统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对文章的主题、观点、材料、结构进行认真的审视,一一仔细修改。这些大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修改就成功了一半。接着,就对字、词、句、标点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就如侦察兵,发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的“敌情”也不放过,推敲琢磨,精益求精。然后,将修改的文章从头到尾默读一遍。经过这几道工序,文章看了几遍,修改了遍,就会逐步完美起来。“文章不妨千次磨”文不厌改,好的文章确实是改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多读文章,善于积累;多写文章,熟能生巧;多改文章,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