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 ——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基点

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 ——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基点

论文摘要

黄宗羲在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革中,通过对明代中晚期以来在政治、思想、社会等领域所出现的新的变迁趋势进行总结与提升的基础上,以源自远古的“三代传统”为参照对现实政治进行“创造性转化”,最终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实现了“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这一目标。明代灭亡后,作为完全承袭明代体制的异族统治者,满清政府对黄宗羲立足于反思明代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政治改革方案,采取了长期漠视的态度,这使得当时对黄宗羲的研究严重滞后。晚清以来,受“西方中心观”的影响,人们倾向于通过与近现代西方的比较的基础上展开对黄宗羲的研究,这就导致了“目的论”的后果。随着西方学界有关“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对黄宗羲的研究也应当重新以“中国”而不是“西方”作为主要的参照体系。恢复“三代之治”是黄宗羲的政治目标,在他看来,“三代”的特征是“公天下”,而“后代”的特征是“私天下”。为了在后代的政治现实中重新实现“三代之治”,黄宗羲对“儒家政治哲学”与“帝制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寻找到了恢复“三代之治”所需的“时间表”、“先例”、“主体”、“客体”、“制度”、“公论”等资源。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等待的“来访者”究竟是谁,这涉及到谁是他的政治体制中所期待的“政治主体”的问题。学者们倾向于认为黄宗羲等待的是“圣王”或“满族统治者”,但是,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他所等待的更是一般意义上的“我们”。而建文帝君臣的改革努力,无疑能够说明黄宗羲等待后人来实现他的方案的想法并非空想。明代的皇权来源于以暴力驱逐蒙古统治者,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能够挑战皇权的政治势力的彻底打击,使得皇权具备了“至尊无对”的“独断”性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这种“独断权力”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与挑战,皇帝们的独断专行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恶果。为了制约、规范皇权,黄宗羲一方面强调“传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制度、皇帝的议政机构,以及皇权的运行程序进行了制度化与法理化,从而完成了皇权由“私”向“公”的转变。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在建国之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使得整个明代的文官体系成为“缺乏首领的庞大组织”。这一体制上的缺陷在后代的政治运作中导致了诸如法理缺陷、内外悬绝、缺乏平衡机制、形成汰优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实中,皇帝、内阁、宦官、六部尚书们为了争取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并形成党争,最终导致明代的覆灭。为了弥补这一体制上的缺陷,黄宗羲设置了能够代天子“批红”的“独相”,从而能够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在此基础上,他建立起完全以“士”为主体组成的“士人政府”,将宦官、胥吏等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明代中晚期以来,儒生士大夫们立足于书院所展开的诸如心学运动、讲学运动、议政运动、抵抗运动等等,为黄宗羲提供了“学校议政”的先例。在黄宗羲的方案中,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学校”拥有教育、议政、监督、舆论等多方面的功能。而通过这一体制的设置,在中央权力层面,形成了皇帝、宰相、太学祭酒三者之间的分权制衡;在地方层面,形成了地方政府与郡县学之间的分权制衡。黄宗羲所处的时代是帝制中国处于自我转型之中的时代,他的政治改革方案建立在对这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新传统与新资源的借用与融合的基础之上。在政治合法性方面,他吸收了晚明以来的“公天下”的理想,并以此为基点建立起一套并不同于以往的合法性体系;在权力网络的建构方面,他充分肯定并吸收了晚明以来的多元化因素,建立起一套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权力网络;在最高权力的划分上,他在皇帝、宰相、祭酒之间形成了初步的分权与制衡。即使我们不以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民主”、“自由”、“宪政”、“共和”等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对黄宗羲所建构起来的“权力网络”进行评价,我们同样可以确定,黄宗羲立足于多元与分权基础上所重新建构起来的“权力网络”将是帝制中国政治史中最值得期待的政治改革方案。如果他的方案能够在帝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实施,其效果即便不是所谓“现代的”,也肯定将是更为“良性的”!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问题意识
  • 三、研究范式
  • 四、创新性
  • 第一章 "成果"与"问题":"古今中西"视野中的黄宗羲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目标转移":历史中的"误读"
  • 一、清末的黄宗羲研究
  • 二、"五四"模式下的黄宗羲研究
  • 三、建国后到改革初期的黄宗羲研究
  • 第二节 "传统"还是"现代":当前的争论及其问题
  • 一、"民主"与"民本"之争
  • 二、"新民本"概念的提出及其问题
  • 三、"现代新儒家"的问题
  • 第三节 重回"中国中心":西方学界的"自我反思"及相关问题
  • 一、西方学界的问题与"自我反思"
  • 二、狄百瑞的三次转变
  • 三、来自柯文的挑战
  • 第四节 结论:放宽比较的视野
  • 第二章 重构"三代之治":黄宗羲的政治目标
  • 第一节 "权力"的原初状态:作为政治理想与评判标准的"三代之治"
  • 一、权力的公共性
  • 二、权力的有限性
  • 三、权力的流动性
  • 四、权力的分散性
  • 五、权力的自立性与地方性
  • 第二节 "权力"的异化:后代对"三代之治"的背离
  • 一、黄宗羲对权力异化的论述
  • 二、权力异化的具体内容
  • 第三节 "可复"与"不可复":理想与现实层面的双重考量
  • 一、对恢复"三代之治"的质疑
  • 二、恢复"三代之治"的途径
  • 第四节 "正义论":黄宗羲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 一、作为正义原则来源的"原初状态"
  • 二、黄宗羲的正义原则
  • 三、正义原则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得到体现
  • 第五节 寓"三代"于"帝制":黄宗羲对帝制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一、寓"三代之教"于"后代之学"
  • 二、寓"三代之民"于"后代之士"
  • 三、寓"三代之政"于"后代之制"
  • 第六节 结论:三代可复
  • 第三章 为了"我们"的计划:黄宗羲对"政治主体"的新突破
  • 第一节 "圣王"与"满清":不同意义上的"来访者"
  • 一、"三代圣王":原初意义上的"来访者"
  • 二、"满族统治者":"明遗民"意义上的"来访者"
  • 第二节 "建文帝君臣":明代历史中的"先驱"
  • 一、明代初期的礼乐制度
  • 二、建文帝君臣的复古努力及其失败
  • 第三节 "我们":"阳明心学"语境中的"来访者"
  • 一、王阳明的开拓
  • 二、阳明后学的推进
  • 第四节 结论:天下人之天下
  • 第四章 没有"王"的"王道":黄宗羲对"最高政治权力"的再设置
  • 第一节 "独断权力":明代皇权的来源及其特征
  • 一、明代的皇权来源
  • 二、明代皇权的"独断性"特征
  • 第二节 一元化体制的崩溃:时代变迁对皇权的挑战
  • 一、政治与制度的变迁
  • 二、经济与社会的变迁
  • 三、思想与文化的变迁
  • 第三节 "传贤"优于"传子":黄宗羲对皇权来源与转移问题的再界定
  • 一、先秦诸子的观点
  • 二、黄宗羲的转化与推进
  • 第四节 制约"皇权":黄宗羲重构皇帝制度的努力
  • 一、对"皇帝"职位的再界定
  • 二、便殿议政
  • 三、皇权行使的程序设定
  • 第五节 结论:褪去"神性"的皇权
  • 第五章 "士人政府":黄宗羲对政治体制的重构
  • 第一节 缺乏首领的庞大组织:明代政治体制中的致命缺陷
  • 一、明代文官体制的特征
  • 二、废除宰相所导致的后果
  • 第二节 内阁宰相化运动:以张居正为中心
  • 一、内阁宰相化运动的展开
  • 二、内阁宰相化运动的失败及其反思
  • 第三节 "独相制":黄宗羲重构中央政府的努力
  • 一、黄宗羲对"宰相"职位的再设定
  • 二、黄宗羲对宰相行使权力的机构的设置
  • 第四节 "士人政府":黄宗羲重构政府体制的努力
  • 一、对"文职"的再界定
  • 二、对"武职"的再界定
  • 三、对"吏职"的再界定
  • 四、对"奄职"的再界定
  • 第五节 "地方权力的固化":黄宗羲重构地方政府的努力
  • 一、对地方机构的再设置
  • 二、对基层机构的再设置
  • 第六节 结论:"新儒家"政治改革思想的"绝唱"
  • 第六章 最大限度的"精英治国":黄宗羲对"学校议政"的创建
  • 第一节 "学"与"用"的分离:明代的学校与选举
  • 一、明代的学校制度
  • 二、明代的选举制度
  • 第二节 "宽于取、严于用":黄宗羲对"学校"与"选举"的再设置
  • 一、科举之法
  • 二、荐举、太学、任子、郡县佐、辟招、绝学、上书之法
  •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扩大:东林、复社的"议政运动"
  • 一、对议政运动的总体评价
  • 二、议政运动的展开
  • 三、复社的推进
  • 第四节 "学校议政":黄宗羲对"议政、监督权力"的设置
  • 一、太学议政
  • 二、郡县学议政
  • 第五节 "排斥异端":黄宗羲对"学校"教化功能的重视
  • 一、对待"异端"的不同态度
  • 二、黄宗羲对"异端"思想的排斥及其原因
  • 第六节 结论:"公议"政治的形成
  • 第七章 可行性问题:模型建构与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转型与失败:处在历史端口的黄宗羲
  • 一、晚明与中国历史的内在展开
  • 二、转型的失败
  • 第二节 "空想"还是"实际":模型建构与比较研究
  • 一、有关政治合法性问题的模型建构
  • 二、有关"权力网络"的模型建构
  • 三、最高权力划分的模型建构
  • 第三节 结论:帝制中国最值期待的政治改革方案
  • 结论
  • 参考书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J]. 哲学研究 2020(04)
    • [2].《明夷待访录》国家治理观探讨[J]. 学术界 2019(02)
    • [3].《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湖南风气的影响[J]. 船山学刊 2018(04)
    • [4].公私之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思想主线[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12)
    • [5].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政治思想——驳历史书对“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界定[J]. 商 2015(46)
    • [6].文明近代进路的共通性与特异性——从《明夷待访录》“新民本”诉求说开去[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1)
    • [7].《明夷待访录》待访对象新论——兼与孙宝山先生商榷[J].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2)
    • [8].黄宗羲思想变迁的著述史考察——以《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为中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 [9].宋恕与《明夷待访录》——兼论朱维铮的“归功于章太炎”说[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明夷待访录》教育思想散论——以《学校》篇为中心[J]. 文教资料 2011(27)
    • [11].《明夷待访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J]. 试题与研究 2018(07)
    • [12].《明夷待访录》果真曾是禁书吗?[J]. 人文论丛 2010(00)
    • [13].王夫之的书生报国——读《天地行人:王夫之传》[J]. 晚霞 2017(02)
    • [14].从《明夷待访录》管窥中国政治启蒙——兼论中国政治启蒙背后的思想史逻辑[J]. 财经政法资讯 2014(02)
    • [15].《明夷待访录》之“明夷”、“待访”浅析[J]. 青春岁月 2013(05)
    • [16].黄宗羲善治思想评析——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7].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兼谈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8].《明夷待访录》政治思想探析——解析重构法下凸显出的民本印迹[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9].浅析黄宗羲的政治构想——以《明夷待访录》为切入点的历史考察[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0].《明夷待访录》之“待访”探微[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 [21].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2].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看君权的堕落[J]. 文化学刊 2016(08)
    • [23].法度精神与宪制意识——《明夷待访录·原法》篇再探[J].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2)
    • [24].晚清守旧派对儒家纲常思想的维护——以《明夷待访录纠缪》为中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5].晚明西学东渐与《明夷待访录》政治哲学之突破[J]. 江汉论坛 2012(12)
    • [26].儒家政治现代转型的初步探索——以清末传统视角中的《明夷待访录》批评为线索[J]. 哲学动态 2018(04)
    • [27].正名——《明夷待访录》之思想根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09)
    • [28].《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图景[J]. 月读 2017(11)
    • [2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启蒙[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30].明代建都小议——读《明夷待访录·建都》[J]. 黑龙江史志 2011(19)

    标签:;  ;  ;  ;  

    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 ——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基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