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标型论文-张建朝

蓝标型论文-张建朝

导读:本文包含了蓝标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花色素苷,转录组测序

蓝标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朝[1](2019)在《“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材料籽粒颜色和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是由我国学者黄寿松等利用小麦品种72180和小偃六号杂交后代中发现的雄性不育材料与李振声等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进行人工杂交后选育出的材料,其两用系可实现一系两用,解决了核型雄性不育难保持的问题。为了探索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育性和种子颜色差异的机制,本研究以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植株为材料,利用半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技术、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荧光定量技术等对两种材料育性、种子颜色差异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从表型及细胞学观察结果来看: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植株形态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到开花期时,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育性差异。半薄切片染色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比发现,不育系单核早期花药中绒毡层细胞已开始降解,而两用系花药绒毡层细胞则形态完好,最终在叁核期,两用系花药中小孢子发育正常而不育系花药中未能形成成熟的小孢子。由此推测,不育系败育可能是绒毡层提前降解造成的,并且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为单核早期。2.转录组测序数据经过统计分析验证其质量良好。富集性分析发现,两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氮代谢通路中富集程度较高,因此这叁个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可能与两样本育性和蓝粒性状的差异有关。进一步地,通过GO分析以及转录因子家族筛选共获得71个花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分析筛选到4个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通路上的结构基因。通过GO分析获得36个育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调表达模式筛选出了9个育性相关差异基因。3.同源性分析发现,有叁个分别来自MYB、bHLH、WDR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与玉米等作物中花青素合成关键调控基因具有高同源性。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这叁个花色素相关基因在两用系样品中表达量高于在不育系样品中表达量,因此推测它们可能参与蓝色籽粒植株中花青素合成调控。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到的9个育性相关基因中注释为“MS1”和“CDC48A”的两个基因在两样品种的表达量差异极显着,因此这两个基因可作为育性恢复基因的候选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两个候选基因中只有注释为“MS1”的基因存在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并且长穗偃麦草中的MS1基因(TpMS1)具有与小麦MS1基因相似的表达特异性和蛋白结构,因此推测TpMS1基因可能为育性恢复关键基因。克隆不育系、两用系样品中的MS1基因,测序后比对发现,两用系样品中有两种核苷酸序列不同的MS1基因序列,其中一种与不育系样品中MS1基因序列一致,与已公布的小麦MS1基因在第一个外显子上具有一个碱基的差异,另一种与长穗偃麦草中的MS1基因序列一致。因此推测MS1基因突变是不育系植株败育的原因。但是要证明MS1和TpMS1基因与不育系、两用系间育性差异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蒲宗君,饶世达,田宁,陈国跃[2](2009)在《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田宁[3](2007)在《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着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田宁[4](2007)在《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3 (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 Ms2和 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着.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田宁[5](2007)在《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着.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王鹏科[6](2006)在《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转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heterosis)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农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油菜、棉花等)以及园艺作物(如番茄、洋葱、黄瓜、胡萝卜和茄子等)的杂种优势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也和其它作物一样,有着明显的杂种优势。多年来,许多学者探讨出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例如,细胞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即“叁系法”)、化学杂交剂(CHA)诱导的生理性雄性不育(即“化杀法”)、核不育“二系法”和光温敏不育“二系法”等,使得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遗传资源之一,核型雄性不育由于受核基因控制,没有异源细胞质的不良影响,具有恢复源广(所有的普通小麦都是它的恢复系)、恢复度高、杂种优势显着、易选配强优势杂种组合等优点,但由于难以找到有效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其杂种优势利用,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繁育制种体系,如“两系法”、“XYZ”体系等,均未应用于杂交种生产。我国原西北植物研究所黄寿松等利用蓝粒标记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稳定的蓝标型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得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蓝标型雄性不育保持系染色体机理类似于XZY体系,它集中了XYZ体系和粒色标记法的优点。但是它具有明显的缺点: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差,尤其是苗弱苗黄、苗期生长发育迟缓、叶细色浅、植株细弱、穗小穗畸形、结实粒少、不抗锈病、生育期长、子粒瘪瘦、遗传背景单一等,严重影响了其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就是针对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缺点,利用轮回选择和蓝粒标记等方法,对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进行遗传改良,同时深入探讨简便有效的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转育途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轮回选择对核不育系进行多代(8-10代)的轮回杂交和选择,选择出符合目标的不育系,再利用原蓝标型保持系对符合目标的不育系进行标记的方法,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有效转育途径。转育出的新型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其表现为苗期生长发育趋于正常,苗壮叶宽,无黄花苗;植株健壮,杆粗叶宽,生育期提前;新型不育系的平均单株穗数、平均穗长、平均小穗数比原不育系分别增长1.55个、1.0cm和6.4个。从育性上看,新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已稳定,且平均全不育株率增加了10.55%,自交结实率平均下降了1.4%;新型保持系在株高、穗长、小穗数上与原保持系相近,但其自交结实率明显提高,平均提高4.35%。②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有效转育途径主要有叁种:一是不育系轮回改良法。即利用轮回选择方法对不育系进行遗传改良,然后利用带有不育基因的4E单体附加系进行标记,再进行育性分离选择的方法,其优点是利用轮回选择可以对不育系的性状进行综合改良,同时可以选择出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系;二是不育系和4E二体附加系(携带有核不育基因)同时改良法。即先对白粒不育系和深蓝粒的4E二体附加系单独分别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然后利用转育出的符合目标的不育系和深(浅)蓝粒4E附加系进行标记。其优点是对目标性状的改良非常明确,对单一性状的改良非常有效,改良后的不育系和4E附加系都具有同一目标性状,遗传背景相同,在标记时直接进行杂交选育出浅篮的株系即为改良后的保持系,无须再进行性状的选择;叁是保持系回交改良法。即对浅蓝粒保持系利用具有优良性状的普通小麦进行连续杂交、回交转育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法简单,对少数性状的改良有效,改良基因的选择不受限制。以上研究结果对于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遗传改良和小麦核雄性不育杂种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10-01)

王鹏科,亢福仁,杨智全[7](2006)在《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遗传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蒲宗君,颜泽洪,郑有良,田宁[8](2004)在《矮败蓝标型小麦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 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 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了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13份矮败蓝粒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蓝粒矮败不育株占22 1%,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 7%,可能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蒲宗君,颜泽洪[9](2004)在《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成了 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 ,蓝粒矮败不育株占 2 2 1% ,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 77 7% ,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 ,且连锁紧密 ;但不同轮回亲本 ,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4 77A的传递率最高 ,接近 5 0 %。细胞学分析表明矮败蓝粒小麦仍为单体附加系 ;探讨了矮败蓝粒小麦在群体改良和杂种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王鹏科,杨智全,黄寿松[10](1998)在《蓝标型小麦核不育系在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轮回选择作为群体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已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作物的雄性不育又为轮回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杂交工具。蓝标型不育系为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小麦不育材料。它具有矮秆、优质、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它的抗条锈病能力差 ,遗传背景较单一。利用轮回选择既可以改良它的背景基因型 ,同时又可以将多亲本的优良性状聚集、累加 ,从而选择出优良的重组体。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蓝标型核不育的轮回选择育种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1998年05期)

蓝标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标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朝.“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材料籽粒颜色和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初步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蒲宗君,饶世达,田宁,陈国跃.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J].西南农业学报.2009

[3].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田宁.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

[4].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田宁.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C].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5].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田宁.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王鹏科.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转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7].王鹏科,亢福仁,杨智全.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遗传改良[J].麦类作物学报.2006

[8].蒲宗君,颜泽洪,郑有良,田宁.矮败蓝标型小麦的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2004

[9].蒲宗君,颜泽洪.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

[10].王鹏科,杨智全,黄寿松.蓝标型小麦核不育系在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8

标签:;  ;  ;  ;  

蓝标型论文-张建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