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列女传传主类型研究

正史列女传传主类型研究

论文摘要

女性入史,白先就有之,《史记》、《汉书》中亦有属于女性的一席空间,但记载的都是些皇室贵胄,她们的出现,要么依附于父系家长,要不就是配合丈夫事迹,很难有一个真正的场域去表现自己。而刘向《列女传》的成书,不仅扩大了入传女性的选择范围,将闺秀民妇也纳入书中,而且把女性从寄附他者的传记划归出来,独立而书之,使妇女像男子一样,在史书中争得一席独立的表现权利。范晔是继刘向之后为妇女正位正名的又一人。范晔的《后汉书》,沿袭刘向列女列传的体例,在列传里增立《列女传》,使女性史在史学上第一次纳入正史的行列。统观历代官修正史,除一些短暂王朝外,都设有《列女传》,二十四史中即有十二史有《列女传》:《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以上虽然皆名之为《列女传》,但随着两千年的社会变迁,其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将通过对正史列女传传主进行分类的方法,尝试从传主采择、编排的变化,分析归纳史家将女性入传的重点及其特点,以期一窥各朝列女传在内容编撰方面的承袭、发展与创新。本文以中华书局1997版历代正史列女传为底本进行考察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先用一节的内容对正史列女传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说,第二、三节着重考察传主的出身及称谓。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不同“出身”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名字或称谓。女性“出身”的差异性,决定了她们对社会、对家庭所尽的职责和义务不同,面临的境遇和挑战不同,应对的策略也不同。称谓则蕴含着特定的社会含义,承载着具有某种称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的身份、地位、血缘等极其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如此,传主的“出身”和其称谓就有着莫大的关联。第二章归纳总结传主的孝行与母仪,展现出在实现婚前为人女,婚后为人妻、为人媳,生子后为人母之角色入位的过程中,在“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姻观念的规约下,女传主们是如何对父母、舅姑的善事尽忠,怎样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的。第三章概括传主的才智与义举。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卫道士大夫的推崇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的教条规约下,载入史册的才智与义举类女性确实不多,但这些女性不仅有辨鉴识人、忠君报国、血酬圣主的思想觉悟,而且有舍己救人、奔赴国难的果敢和气度。第四章关注正史列女传传主自残、自虐、自裁类型。本章将通过正史列女传传主自残的方式、部位,自虐的方式以及自裁的手段、地点等方面的归纳,全面展现古代女性在无辜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贞节,免于被奸污、被驱逐、被掳掠而进行的拼死反抗,以及面对战争频仍、盗贼作乱的灾难时,为了保全自己的节操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第五章研究发生在传主身上的神异现象。史家在记载常态下的孝行义举的同时,为何还参杂诸般“神异”现象,幕幕神奇夸张的“异象”的录入究竟有何用意,本章就以此为突破口,探明真正原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正史列女传及其传主之出身与称谓概观
  • 第一节 正史列女传概观
  • 第二节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出身
  • 第三节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称谓
  • 一、称谓的繁简之变
  • 二、"孝女"、"节妇"、"烈妇"、"义妇"等标榜式称谓
  • 三、"知者"、"不知者"
  • 四、直呼姓名的称谓形式
  • 小结
  • 第二章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孝行和母仪
  • 第一节 正史列女传之孝行
  • 一、孝亲
  • 二、侍疾
  • 三、丧葬
  • 第二节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母仪
  • 一、贤母
  • 二、义母
  • 三、慈母与严母
  • 四、正史列女传传主母仪之写作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才智和义举
  • 第一节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才智
  • 一、才情
  • 二、才识
  • 三、正史列女传传主才智的写作特点
  • 第二节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义举
  • 小结
  • 第四章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自残、自虐、自裁
  • 第一节 自残
  • 第二节 自虐
  • 第三节 自裁
  • 小结
  • 第五章 正史列女传传主之神异现象
  • 第一节 孝感
  • 第二节 面相、身体上的神异现象
  • 一、颜面如生
  • 二、尸体不坏
  • 三、尸体复现
  • 四、死不瞑目
  • 第三节 自然异象
  • 一、祥异之象
  • 二、不灭之奇观
  • 三、风雨大作
  • 四、其他自然异象
  • 第四节 其他异象
  • 一、托梦
  • 二、灵魂附体、鬼魂再现
  • 三、其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清时期河洛地区列女形象探析——基于嘉庆《洛阳县志·列女传》的考察[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列女传颂》:中国现存最早的题画诗[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04)
    • [3].明代女性研究的新视角——评衣若兰《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6(00)
    • [4].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5].试论《晋书·列女传》中的女性特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7)
    • [6].浅析《晋书·列女传》与《宋书·列女传》不同的女性观[J]. 黑龙江史志 2013(13)
    • [7].唐宋变革视野下的社会道德与妇女形象——两《唐书·列女传》与《宋史·列女传》对读[J]. 丝绸之路 2013(02)
    • [8].从“列女”到“烈女”——兼论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J]. 唐都学刊 2012(05)
    • [9].乾隆《贵州通志·列女传》考论[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0].传统与现代之间:薛绍徽《外国列女传》的翻译与编纂策略[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11].唐修正史《列女传》中的“异类”——浅析《晋书·列女传》对有识鉴的才智女性的褒扬[J]. 大连大学学报 2014(02)
    • [12].唐宋变革期的列女认知变迁——以两《唐书·列女传》为中心[J]. 唐史论丛 2014(02)
    • [13].孝子传、列女传的图像与文献[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5(01)
    • [14].早期中国的“节义”观念——以《列女传·节义传》为中心[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5].历史美学视域下的列女传书写——以《明史·列女传》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7)
    • [16].论《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7].《宋史·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分类及其塑造方法[J]. 昌吉学院学报 2016(02)
    • [18].《元史·列女传》史源探析——以《元史·列女传》与元人文集相关记载的关系为中心[J].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02)
    • [19].从两《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传统道德观[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
    • [20].《明史·列女传》入传人物分析[J]. 学理论 2013(21)
    • [21].无可奈何花落去——浅析《两唐书·列女传》中女性的非正常死亡[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22].特殊的“家人”:明清列女传中的“媵”[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3].唐宋变革与理想女性角色之窄化——以新旧《唐书·列女传》的对比为中心[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4].《列女传·有虞二妃》故事考论[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5].试论清代列女的文学世界——以《清史稿·列女传》为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6].列女类型及形成原因——以《定海厅志·列女传》为例[J]. 黑龙江史志 2015(13)
    • [27].从《清史稿·列女传》中的寡妇形象看“夫死从子”观[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1)
    • [28].王照圆对《列女传》引《诗》问题的探析——以《列女传补注》为例[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05)
    • [29].论道光《宝庆府志·列女传》女性形象脸谱化叙述[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0].王照圆《列女传补注》述略[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标签:;  ;  

    正史列女传传主类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