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研究

张贤亮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研究

论文摘要

在新时期文坛上,张贤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引发新时期文坛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另一方面,在批判极“左”路线对人性的压抑、知识分子的反思与忏悔方面,他代表了一批同样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作家。本文从张贤亮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出发,选取苦难、忏悔、民众等几个关键词作为视角切入口,在立足分析“知识分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基础上,从几个维度的论述来探讨“知识分子何以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和“怎样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在张贤亮的笔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属感的确立经历了两个阶段: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的沉睡,并转而向民众认同;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觉醒,并对民众的超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苦难是导致知识分子独立的身份意识转变的中介,忏悔是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确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知识分子忏悔的对象是民众。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灵与肉》、“章永磷”系列的文本分析,探讨了苦难在主人公身份意识演变的两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在第一阶段,苦难扮演了促成主人公自我否定的中介,将主人公从原来的“精神贵族”的位置上拉下来,解除了原有的关于自我、人生、社会的职责意识;在第二阶段,苦难被主体当做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对象与途径,通过对女性与自我的超越,苦难孕育出作为确认个体知识分子的人格身份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要。通过对苦难的言说,张贤亮发掘了苦难对于现实生存的生命意义,并表达了对于苦难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苦难年代的社会历史意义的关注。第二章论述作家作品中忏悔的被消解。论文通过纵向梳理忏悔在中西方宗教和文学中的发展,得出中国文学意义上的忏悔的不同之处:知识分子身份的“原罪感”以及忏悔的对象是民众。同时,论文认为张贤亮作品中忏悔被消解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对知识分子归置的变迁,导致知识分子为了重新寻找生存空间和身份归属意识,而做出的认同国家伦理超越人民的努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和“资产阶级右派”的身份,二者与知识分子的传统“救世”责任感所产生的尖锐对立。第三章论述了苦难、忏悔的主体和对象:知识分子和民众。本章从这两个阶层的称谓以及两者关系的历史变迁出发,认为张贤亮笔下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其实可以转化为“儿女与母亲”关系的神话叙事,分析了在向人民认同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产生的内在矛盾与困惑。在向人民认同与坚守知识分子自我之间存在悖论的现象下,张贤亮的选择是后者:保持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苦难后的苦难意识
  • 第一节 灵与肉的冲突
  • 第二节 苦难之于唯物主义
  • 第三节 寻找苦难的意义
  • 第二章 忏悔的被消解
  • 第一节 西方宗教意义上的忏悔
  • 第二节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忏悔
  • 第三节 张贤亮作品中的忏悔
  • 第四节 拯救灵魂的忏悔
  • 第三章 知识分子和民众
  • 第一节 民众和知识分子称谓的历史变迁
  • 第二节 那些年的知识分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造理论透视张贤亮的《绿化树》[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从两首佚诗看张贤亮的文体转向[J]. 新文学史料 2020(03)
    • [3].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J]. 博览群书 2020(09)
    • [4].张贤亮作品俄译研究述略[J]. 国际汉学 2018(01)
    • [5].在这里,与先生相遇——张贤亮纪念馆开馆迎宾[J]. 宁夏画报(时政版) 2015(06)
    • [6].张贤亮小说的知识分子言说[J]. 文学教育(上) 2016(06)
    • [7].张贤亮小说恋母情结表现及成因分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8].张贤亮的阅读史[J].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 [9].张贤亮逍遥游[J]. 中国企业家 2014(21)
    • [10].张贤亮:在宁夏大地永久地书写[J]. 博览群书 2014(12)
    • [11].张贤亮小说的戏剧性[J]. 南方文坛 2015(02)
    • [12].张贤亮与九十年代文学生态[J]. 小说评论 2015(05)
    • [13].随风而去——忆张贤亮[J]. 海内与海外 2018(07)
    • [14].苦难造就了张贤亮[J]. 上海采风 2016(12)
    • [15].价值中立的《壹亿陆》[J]. 文学研究 2016(02)
    • [16].浅析郁达夫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转变[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17].张贤亮的文学观念(评论)[J]. 朔方 2017(09)
    • [18].从方言视域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J]. 报刊荟萃 2017(10)
    • [19].张贤亮的《早安!朋友》[J]. 朔方 2016(02)
    • [20].张贤亮:怎样写小说[J]. 朔方 2016(08)
    • [21].张贤亮,属于80年代的文学拓荒者[J]. 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11)
    • [22].关于张贤亮及其文学的闲言碎语[J]. 上海采风 2014(12)
    • [23].怀念张贤亮[J]. 朔方 2014(11)
    • [24].张贤亮:在文学与城堡之间[J]. 朔方 2014(11)
    • [25].张贤亮的三件宝:浪漫路线、想象力和幽默感[J]. 朔方 2014(11)
    • [26].张贤亮:心灵贫乏时代的先觉者[J]. 朔方 2014(11)
    • [27].我看张贤亮[J]. 朔方 2014(11)
    • [28].张贤亮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J]. 朔方 2014(11)
    • [29].张贤亮年表[J]. 朔方 2014(11)
    • [30].张贤亮同志生平[J]. 朔方 2014(11)

    标签:;  ;  ;  ;  ;  ;  

    张贤亮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