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广东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之一,以生产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为主。全省茶树品种结构以云南大叶群体种为主,此类茶园种植混杂,经过几十年的粗放栽培,正逐步衰老、退化;粤东地区的高档单丛茶和客家绿茶,尽管卖价高,但常年生长在高山茶区,疏于管理,往往产量不高,一般只限于春茶的采摘,难于形成规模生产;全省无性系良种的普及率仅占43%,严重制约着我省茶叶的生产发展。为适应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我省茶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着手茶树品种的改良以及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茶叶结构的布局,提高茶叶的整体品质水平和经济效益。由于茶树生长周期长,选育出新的茶树品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迅速提高全省的茶树良种普及率,茶树引种不愧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茶树品种金萱原产台湾,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早生品种。该品种在原产地表现为芽叶生长势强,发芽整齐,抗逆性强,单产高,采摘期长,适制包种茶和乌龙茶。其生长特性和茶类正符合广东茶业的发展趋势,若能在广东保持它的优良生长特性,并可以生产出顺应广东茶叶发展方向的优质乌龙茶和绿茶,必能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势必为广东茶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在广东大力推广金萱茶树品种,首要的任务是系统研究该品种在广东茶区的生产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以便科学地指导生产。研究表明:1.金萱品种种植成活率高,达93.4%~98.3%,超过对照种黄棪。2.金萱品种植株生长势强,1龄期和5龄期的树高、树幅都明显超过对照种黄棪。3.金萱属灌木型,中叶类,中早生品种。发芽整齐,芽叶绿色,节间长,茸毛短密。4.各茶区萌芽期比对照早2~8天,并呈现出南早北晚的趋势,可采至11月上旬到11月底,采摘期比对照种长,发芽密度稍低于对照种。5.抗寒、抗旱和抗病虫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生产适应性。6.产量高,2~4龄茶园三年平均每667m~2生产茶青305.65~427.77kg,产量明显超过黄棪对照种。生产效益高,每667 m~2纯收益4 800~6 100元,比对照种黄棪增收81.35%~130.46%。7.适制乌龙茶和烘青绿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龄茶树品种品系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9(06)
- [2].提高茶树开花结实率的技术措施研究[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6(01)
- [3].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系)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4].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现状[J]. 中国茶叶 2020(01)
- [5].特异茶树品种(白化品系、黄化品系)高效施肥模式[J]. 中国茶叶 2020(01)
- [6].7个福建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分子指纹图谱构建[J]. 轻工学报 2020(03)
- [7].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0)
- [8].7个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与生活力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9].我国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探析[J]. 中国茶叶 2020(09)
- [10].茶树的嫁接与管理[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06)
- [11].白化、黄化变异茶树品种推广应用关键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6)
- [12].浙江茶树品种越冬抗寒性的鉴定与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13].漫谈岩茶品种[J]. 茶道 2016(11)
- [14].茶语[J]. 故事大王 2016(11)
- [15].偶遇鬼洞奇种[J]. 茶道 2016(05)
- [16].茶树幼年期修剪技术[J]. 花卉 2016(18)
- [17].七问中国茶企[J]. 茶道 2016(08)
- [18].减肥保健该喝哪种茶[J]. 康颐 2017(03)
- [19].好茶知时节——节令与采茶农事生活[J]. 茶道 2017(01)
- [20].绿龙井 白龙井 黄龙井——茶叶专家鲁成银谈茶树品种升级[J]. 茶博览 2017(03)
- [21].茶树品种桂热2号推广应用的SWOT分析[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06)
- [22].不同物候期茶树品种(系)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J]. 南方农业 2020(28)
- [23].商洛市优良茶树品种无性系繁殖比较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2)
- [24].欧洲人种下第一株中国茶树[J]. 世界文化 2018(12)
- [25].茶树茸毛的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8(04)
- [26].茶树抗寒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4)
- [27].恩施州茶树引种试验初报[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1)
- [28].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6)
- [29].茶树品种中茶108引种比较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4)
- [30].白叶一号茶树品种引进种植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