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深度烧伤后形成的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常会产生胶原的过度沉积,最终呈现瘢痕性愈合。神经的再支配已被证明在创伤愈合过程和瘢痕增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纤维分泌的神经肽上,但对再生的神经纤维形态学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比较正常皮肤与不同时期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神经构筑情况,总结神经纤维的变化规律,进而探究神经纤维在整个创伤愈合和瘢痕增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肉芽组,标本取自Ⅲ度烧伤后创面的肉芽组织,并按照伤后时间不同分为伤后1周,2周,3周,4周,共40例。B组为增生性瘢痕组,标本取自烧伤或创伤后形成1月~23年的增生性瘢痕,并按照瘢痕形成的时间不同分为增生期瘢痕(<6月)和成熟期瘢痕(>6月),共30例。C组为正常对照组,标本取自以上患者的供皮区,共20例。所有标本均来自2006年至2007年到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病人。每份标本分成三小块,一块于10%中性甲醛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进行改良三色法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外两块于液氮固定后制成冰冻切片,皆使用单克隆抗神经丝蛋白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其中一块切10μm厚,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平面结构和数量改变,另一块切30μm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内部结构和三维立体结构改变。结果:1.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伤后1周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较少,炎症细胞渗出多;伤后2周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增多;伤后3周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的生长达到顶峰;伤后4周胶原纤维减少,毛细血管闭塞数量减少;增生期瘢痕表皮比正常厚,厚度较均一,胶原纤维粗大且分布杂乱;成熟期瘢痕表皮变薄,胶原纤维稀疏、排列较规整;正常对照组胶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整齐,多见皮肤附属器。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伤后1周肉芽组织中神经纤维非常稀疏短小,多呈蝌蚪状、鱼钩状;伤后2周神经纤维稍增多,可呈短棒状、枝杈状,多单根走行,几无分支,阳性面积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3周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增长,常并行排列或交错呈网状,有较多分支和出芽,阳性面积比明显接近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4周神经纤维数量较伤后3周时无明显变化,长度稍变短,易出现多根聚集成束现象,阳性面积比近似于正常对照组(P>0.05);增生期瘢痕神经纤维分布杂乱,形态不规整,阳性面积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熟期瘢痕神经纤维形态接近正常,排列较规整,阳性面积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神经纤维粗细均匀,排列规则。3.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伤后早期神经纤维极为短小;伤后3周神经纤维形态不规则,粗细不均,有部分肿胀膨大和扭曲变细,可见局部的断裂和空洞;伤后4周神经纤维的形态与伤后3周相似,但分支减少;增生期瘢痕可见神经纤维内部结构不完整,局部有纵向或横向的断裂面出现、有破损甚至崩解;成熟期瘢痕内部结构和立体结构均接近正常;正常对照组神经纤维内部结构完整。结论:1.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神经纤维细微的内部结构变化。2.创伤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肉芽组织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改变皆伴随着再生神经纤维的构筑变化。随着创面愈合的进行,神经纤维的密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形态先简单短小、后复杂多变、再简单规则。这与创面中胶原纤维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神经纤维的再支配参与了创面愈合和瘢痕增生的整个过程,与创面的修复和瘢痕的转归有密切联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人工点阵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剖宫产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7)
- [2].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1)
- [3].体外冲击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2)
- [4].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9(04)
- [5].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2)
- [6].压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作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6(04)
- [7].吡非尼酮不同给药方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03)
- [8].增生性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与方向[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7(04)
- [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表皮生长因子在成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04)
- [10].花生四烯酸在增生性瘢痕中的研究现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2)
- [11].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24)
- [12].机械张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模型构建[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1)
- [13].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14].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及丹参治疗的研究进展[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5].中医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1)
- [16].压力治疗对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的长期效果观察[J]. 皮肤病与性病 2018(04)
- [17].双波长激光治疗棕色文身及对增生性瘢痕产生的抑制[J]. 激光杂志 2017(03)
- [18].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33)
- [19].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和当代治疗现状[J]. 解剖科学进展 2016(04)
- [20].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非手术治疗[J]. 北方药学 2015(03)
- [21].增生性瘢痕瘙痒与前列腺素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2)
- [22].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红色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10)
- [23].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3)
- [24].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5)
- [25].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J]. 新疆医学 2012(09)
- [26].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01)
- [27].冷冻联合瘢痕内注射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3)
- [28].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4)
- [29].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03)
- [30].冷冻联合新的肤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56例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