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
(甘泉县关家沟中心小学陕西甘泉716100)
【摘要】阅读是关系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加强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重视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死板,停留在教师读、学生听的阶段,教师的阅读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的体会,无法真实地掌握课本内容,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整体的学习成绩不好。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种观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挥主导的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通过自我阅读过程的建构,形成阅读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读。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但是不注意读的指导,可能就会失去读的效果。讲读一篇课文时,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使他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的遣词造句,文章的结构,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实践证明,有些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某些句子、段落,老师简单点拨,要比讲的效果好得多。读不能让学生无目的、无要求地读,不能像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盲目阅读,而是要带负荷地读———带着老师留的问题去读。读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读之前要给予适当的诱导和质疑,让学生自觉地在读中思考、分析,达到自然理解文意,掌握新知的目的。
读写结合。写是阅读的提升,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如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写作的手法等,长期的积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信息,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就避免了遗忘知识,能够手到擒来,及时复习巩固。
2.珍视学生阅读体验,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个性。既然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了个性化的平台,重视个性化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那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跳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顿时议论纷纷,于是我就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阅读这篇课文,通过阅读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然后让学生朗读船长的话,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把真实的情感读了出来。体现学生个性,张扬个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得少于9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的补充,也是丰富和深化课内阅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处阅读可达到以下目的:①有效地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现代知识信息。③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的益处很多,但要让学生识别书的好坏,让学生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文艺性较好的、积极向上的书籍。教师应提供他们参与书目的范围。题材上,如:名人轶事、历史传记、民间故事、寓言、童话、幽默小品、史地常识及科普文章,并且篇幅要适当、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生词较少。农村条件差的地方,班里可以成立“小小图书室”,收集全班同学的课外书籍,以便于交换阅读。课外阅读不必像课内阅读那样仔细,可根据爱好、篇幅和需要,进行浏览、略读、精读。阅读过程中可做一些笔记,如名人名言、格言、谚语、优美片段的感受、体验等,不但使之学习知识不断积淀,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写作能力。
3.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从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教师的朗读要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听教师范读的,教师的示范发挥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朗读中要流利读下来,不能间断,不连贯,要读得流畅、速度适中。这样才能把握语调和节奏感。再次,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维探究。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描写了什么特点等,这样勤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联想,注意知识前后字、词、句、段落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去读。
4.巧设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努力研究阅读方法,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