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论文摘要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北部,是比较典型的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在该地区内选择了森林带、森林草甸带和草甸草原带三种典型的区域,于2006年的5月中下旬-9月中旬,共4次对该区域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别从群落的组成、群落的季节动态、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群落的相似性、群落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和群落分布系数等8方面对该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地带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25类,10420只,分属于6纲24目。弹尾类(C)和蜱螨类(A)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常见类群8类,占总捕获量的31.70%;稀有类群15类,占总捕获量的3.2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本次总捕获量的96.70%,是该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的主要组成。其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14类,3069只,膜翅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占大型土壤节肢动物总量的53.80%;常见类群共8类,占大型土壤节肢动物总数量的44.34%:稀有类群4类,占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1.86%;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11类,7333只,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占中小型土壤动物的92.22%;常见类群只有啮虫目仅占7.10%;稀有类群8类,占0.68%。2.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水平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类群数在森林带、森林草甸带和草甸草原带是逐渐减少的;个体数森林带最多,草甸草原带次之,森林草甸带最少。在整个交错区不同生态环境的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且表聚性非常明显。大型和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与总的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有的群落土壤节肢动物的个别层次类群数有逆层的现象。3.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组成和个体数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类群数随夏秋春季节的变化逐渐减少,个体数秋季最多,春季最少;其中大型、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与总的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一致;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与总的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规律一致,即秋季最多,春季最少;但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却表现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4.不同地带多样性指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森林带>森林草甸带>草甸草原带。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森林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天然次生林最高,而DG指数则是以混交林最高;森林草甸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华北落叶松最高混交林最低,而DG指数则是天然次生林群落最高,樟子松群落最低;草甸草原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DG指数都是以华北落叶松群落最高,天然次生林群落最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在森林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天然次生林群落最高,而DG指数则是以混交林群落最高;在森林草甸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华北落叶松群落和混交林群落最高,DG指数是天然次生林群落和混交林群落最高;在草甸草原带的多样性指数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华北落叶松群落和樟子松群落中最丰富。5.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最大,而和草甸草原带的相似性最小。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系数在森林带表现为华北落叶松群落和混交林群落最为相似;在森林草甸带是天然次生林群落和混交林群落相似性最大;在草甸草原带是天然次生林群落和樟子松群落最相似。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系数在森林带混交林群落和天然次生林群落最相似;森林草甸带华北落叶松群落和天然次生林群落最相似;草甸草原带与大型土壤节肢动物一致都是天然次生林群落和樟子松群落最相似。6.沿着地带的变化,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遵从对数级数分布,同时也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只遵从对数级数分布,不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和分割线段分布。7.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相关性比较明显。各种环境因素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相关性顺序为:含水量>PH值>地温。总的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与土壤因子的关联度大小分别为:pH值>含水量>温度,个体数为含水量>温度>pH值。8.通过对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的生境分布系数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森林带土壤节肢动物高级分类群以狭性分布型为主,共11类,占类群总数的44%;广分布型8类,占类群总数的32%;中性分布型4类,占类群总数的16%。森林草甸带的以广分布型为主,共8类,占总类群数的32%;中性分布型4类,占总类群数的16%;狭性分布型7类,占总类群数的28%。草甸草原带的也是以广分布型为主,共8类占总类群数的32%;中性分布型4类,占总类群数的16%;狭性分布型6类,占总类群数的25%。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土壤动物的概念、类别和研究简史
  • 1.1.1 土壤动物的概念
  • 1.1.2 土壤动物的类别
  • 1.1.3 土壤动物的研究简史
  • 1.2 中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特点
  • 1.2.1 物种多样性
  • 1.2.2 群落组成多样性
  • 1.2.3 生态多样性
  • 1.2.4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3 土壤动物的研究现状
  • 1.4 生态交错带的研究进展
  • 1.4.1 生态交错带概念
  • 1.4.2 生态交错带的研究进展
  •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地区的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生物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调查方法
  • 2.2.1.1 样地选择与设置
  • 2.2.1.2 调查方法
  • 2.2.2 土壤节肢动物的收集与鉴定
  • 2.2.2.1 土壤节肢动物的收集方法
  • 2.2.2.2 标本的鉴定和数据收集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 3.1.1 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和数量
  • 3.1.2 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
  • 3.1.3 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
  • 3.2 土壤节肢动物生境分布系数
  • 3.3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 3.3.1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
  • 3.3.1.1 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水平分布
  • 3.3.1.2 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水平分布
  • 3.3.2 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
  • 3.3.2.1 森林带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
  • 3.3.2.2 森林草甸带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
  • 3.3.2.3 草甸草原带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
  • 3.4 森林-草原交错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 3.5 森林-草原交错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
  • 3.5.1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 3.5.2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
  • 3.5.3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 3.5.3.1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拟合
  • 3.5.3.2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
  • 3.5.3.3 分割线段模型拟合
  • 3.5.3.4 不同分布模型拟合的比较
  • 3.6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3.6.1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分析
  • 3.6.2 土壤节肢动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